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拉普拉斯是法国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1749年生于波蒙,1827年殃于巴黎.他是贫农的儿子,幼小时就显示了才能.1767年从家乡教会学校毕业后来到巴黎.在达朗贝尔推荐下进入皇家军事学校当数学教员,从此他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文.他还在巴黎多科性技术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  相似文献   

2.
2001年来美国之前和Crocker教授互通Email的时候,我就觉得老先生是个特别和蔼的人。他总是用Iwould like,would be这样非常客气的句式。从他的网页上我了解到,他是英国人,60年代的博士,是奥本大学现在的三个distinguished professor之一。他在照片里慈祥地微笑,唇上的胡须修得整整齐齐。这让我想到《虎口脱险》里那个大胡子机长走出巴黎动物园时,动物园的管理员提醒他剃掉他的胡子。他说:“是的,这胡子太英国了。”Crocker教授的胡须似乎是他英国人的标志。当年五月份我到北京开会,遇到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回来作报告的钱世锷博士。我们讨…  相似文献   

3.
2003年12月30日,德育报社请魏书生老师到太原作报告。精彩报告之后,在送他到机场的路上,我提出,为了更好地学习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可否在德育报社成立魏书生研究所。我当时是一种忐忑的心情,而他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  相似文献   

4.
孙杉:男,1983年出生,初中在东北上学。后来从东北转学到北京,在一所普通中学就读。初三正式交女朋友,高三发生性行为,成绩中等。现已考上北京某重点大学。孙杉:我那蠢蠢欲动的身体和爱情对他的采访,是在他的坚持下完成的。繁忙的工作,到了约定采访的时间,我感觉已经筋疲力尽,甚至不想说话。但我和他改时间时,他坚持今天,我只好强打起精神赶到约定的肯德基。他正在读高三,学习特别紧张。在东北老家读书时,他是一个优秀的短跑运动员。下边是他自述的一段经历:我家在东北,父母为了让我上北京的大学,我就到北京住在亲戚家。在老家时经常练习跑步…  相似文献   

5.
乡愁新情     
家是那种你一想起它就能感受到幸福的感觉,就能感受到澎湃的情感,就能为它的文化、底蕴、历史感到骄傲.也会为它愁意绵绵、乡愁满满。大学三年级时,因为偶然与机缘,我得到了赴台湾交换学习的机会,为期半年。清晨五点的北京萧萧瑟瑟,迷离着腊雪残冬的冰冷,朋友拖着我的超大行李箱,去机场的路上若有所思又沉默不语。末了,他把行李交给我,在安检处的入口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如果在那边受到什么委屈,不要着急解释,更不要发泄情绪,要忍耐。  相似文献   

6.
初霞锋芒 路易·巴斯德1822年12月27日出生在法国东部的多尔镇.父亲是位贫穷的制革工人.巴斯德从小就显现出了他的绘画天赋.他在15岁时画的他父母和朋友的肖像至今保存在位于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的博物馆里.后来,他的兴趣转向科学,在23岁时取得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硕士学位,25岁时取得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7.
我从未想过 ,也没有做过这样的梦 :到外国大学去教书。一个偶然的机会 ,把我推到美国蒙他拿大学去任教两个学期。那是 1 982年 ,美国驻华使馆官员和富布赖特成员来南开 ,说富布赖特想聘请一位教中国史的教授到美国去讲学 ,几次参与接待的杨生茂、王敦书先生就推举了我。美国有关方面看了我的简历后 ,欣然赞同。 1 983年夏 ,美驻华使馆为我办了入境手续。行前美使馆文化处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为我饯行 ,并交谈了中国现代史和文化大革命的若干问题。随后美国使馆派车送我至机场。飞机经东京、旧金山、司波堪 ,最后到达蒙他拿大学所在地的米苏拉市…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2007,(5)
我对巴黎的熟悉,除了那13所公立大学外,大概就数戴高乐机场(Roissy Charles-de-Gaulle,简称CDG)了。对大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网上的资料;而对机场的认识,则完全是自己的亲身体会。第一次到法国乘坐的是国泰的波音777大型客机。当时(2002年)要从香港转机,因为还没有开通广州至巴黎的航线。飞机是晚上起飞的,到巴黎的时候,天还没亮,下着蒙蒙细雨。一下飞机,只觉得四周黑黑暗暗的,全无香港新机场的富丽堂皇和灯火通明。随着人流,我们去拿了行李,一出门,便找到了来接我们的一位学姐。听说,学姐在巴黎读博士,但她对机场也不是很熟悉,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去巴黎的里昂站(Gare de Lyon)最好。后经打听,人家建议我们坐公交车比较方便。这样,一来可以免去乘地铁的周转之烦,二来可以卸掉行李随  相似文献   

9.
童话世界     
也许,每个人小时候都喜欢幻想,爸爸在北京上大学时我还很小,他常来信说要把我装进大邮袋里,放几袋方便面,邮到北京去。我就想象着在邮袋里让火车载着呼噜呼  相似文献   

10.
远去的噩梦我和妻子去了英国在巴黎办理赴英签证的地方,那里的签证官见我们是中国人,眼光似乎有些异样,他找来一位负责的女士,那女士板着个脸,说我们不应该到她这里来申请签证,我们应该在北京申请;她这话是有道理的;我就跟她解释,已经跟他们英国驻巴黎大使馆  相似文献   

11.
去维也纳很方便。我从北京起飞,8个小时后到达芬兰赫尔辛基,等候转机。赫尔辛基机场比较大,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机场服务台里居然有中国服务员,专门为中国来的旅客服务,大概是中国人出国的比较多吧。在那里等了三个小时后,又乘机经过两个小时飞到维也纳。一出机场就遇到了Schoeberl教授,他接我去他家。Schoeberl教授非常热情,已经帮我找到了一处公寓,但我要在12月1日才能搬进去,所以头几天我都是吃住在教授家里,每天坐Schoeberl教授的车和他一起到学校,然后在下午一起回他家。第一天晚上,教授特意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他女儿从下午就开始…  相似文献   

12.
欧拉1707年诞生在瑞士名城巴塞尔,从小就着迷数学。欧拉13岁就成为巴塞尔大学的学生,而且门门功课都很优秀。17岁时,他成为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硕士。18岁开始发表论文,19岁时写的论船桅的论文获巴黎科学院奖。  相似文献   

13.
受在法国工作的叔叔邀请,2003年暑假,我跟着爸爸一起从北京飞到了巴黎,到了那座我一直梦想着的浪漫之都。法国的异域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我流连忘返,可是我的家毕竟在北京。回国前一天,叔叔陪我和老爸去了著名的巴黎圣母院。进去之后,我发现了一行亲切的中文,走近一看,竟是:请保持安静。我很不解,为什么不用英文写呢?叔叔尴尬地解释道,这就是给那些喜欢热闹的中国人看的,别的国家的公民没有这种“礼遇”。我和老爸当时就沉默了。叔叔还告诉我,一次他出差去美国,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美国人的环保艺术很到家,在他去的那个珍珠港景区,与园林…  相似文献   

14.
<正>Simon是我来香港后认识的的哥,中等身材,戴着副细框眼镜,斯斯文文的。星期天在教会碰到他,如果不是他开着一辆红色的的士,你不会当他是的哥。他的确和一般的的哥不同,他只做大学往返机场的生意。大学位于西贡的清水湾,离赤腊角机场40公里,单程40分钟左右的车程。当年Simon的车不打表去程250港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歧视     
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来讲,无疑是一个打击。八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则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当我进人大学三年级时,有一天大伟忽然在校园找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了。  相似文献   

16.
我曾收到这样一封家长来信:“我是一名准大学生的家长。今年高考报名的时候.孩子表示想去北京的大学读书。考虑到他对医药方面很有兴趣.又分析了他的综合实力.我选择了中国药科大学作为他的第一志愿、最终.他以超过中国药科大学录取线20分的成绩成功考入大学。没想到通知书一到.我才知道中国药科大学在南京市.不在北京市!原来带‘中国’字样的高校不全在北京啊……”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在邻居家里见到他时,他已经从全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本科毕业了,而且已经考上了北京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他当时主修计算机专业。我当时正为一道C语言的编程总是绞尽脑汁,妈妈向我推荐了他。  相似文献   

18.
YANG 《出国与就业》2008,(8):47-47
2007年春节刚过,我登上北京飞往多伦多的航班,跨越太平洋移民他乡。依稀记得自己刚下飞机时的心情——看着白雪皑皑的世界,一路的兴奋和期待瞬间化成无比的迷茫。机场入境处那位印裔移民官的英语更是让我所谓的英文专业的优势荡然无存。一切安顿下来后,我开始规划未来。没有任何专业技术背景,我就像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不得不面对选  相似文献   

19.
欧拉1707年诞生在瑞士名城巴塞尔,从小就着迷数学。欧拉13岁就成为巴塞尔大学的学生,而且门门功课都很优秀。17岁时,他成为这所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硕士。18岁开始发表论文,19岁时写的论船桅的论文获巴黎科学院奖。1727年,20岁的欧拉应聘到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  相似文献   

20.
神秘的眼镜     
我和日本画家亚马希达是十五年的老朋友了,他很早就隐居在巴黎。他富有感情,像个大姑娘。他在欧洲长大,信奉天主教。在巴黎他像个花花公子,而不像个画家。他家境富足,可以供他挥霍。他多年不作画,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