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辅导点拨:小作者用歌曲引入,从地方特色文化"菊花会",体现岭南水乡的"水色匝"以及龙头产业"五金制品",充分展示了珠江三角地区一个特色小镇在文化、经济上的发展。字里行间,表现了小作者对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南海之滨,美丽的菊城,你是祖国的一颗明星……"这首《菊城赞歌》萦绕在我耳畔,使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小榄。小榄素以"菊城"著称。记得2008年第九届小榄菊花会就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一进入菊花会,一阵芳香就会扑鼻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9,(3)
广东省中山市菊城小学将菊花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以"文化立校,振兴菊小"作为学校的办学主要目标,以菊花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坚毅的气节影响一代菊小师生。一、营造高效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德育》2012,(6):81
中山市菊城小学以“生命感召生命”为办学理念,把菊花“顽强适应、自强不息、雅而不俗、卓尔不群”的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灵魂,致力于培养“知能并举有个性,全面发展有特长”的学生。学校办学犹如菊花那样具有坚韧不屈的生存能力,拥有“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办学特色,更达到“昂首向东天一方”的办学境界,  相似文献   

4.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曾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什么爱菊呢?周敦颐解释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也就是说,他认为陶渊明爱菊是爱菊花的品格。周敦颐的这个看法,对当时和后代很有影响,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菊花在后人的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士大夫文人的生活,认真研究一下陶渊明诗中的咏菊之处,就不难看出:陶渊明推崇菊花,并不全是如后人所说是爱菊的品格,他爱菊的真正原因,乃是爱菊花的药用价值,他爱的是服食菊花,爱的是饮菊酒。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正因为如此,一些士大夫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是如此的喜爱菊花,推崇菊花为“花中君子”,“花卉四君子”,即梅、兰、竹、菊,吟诗作词更是少不了“菊”。光是品读唐宋时期的诗词,就足以感受到古人爱菊之深了。  相似文献   

6.
张蓉 《中国德育》2012,(6):63-64
菊城小学创办于2000年,怀着“昂首向东天一方”的办学理想,以培养有菊花四种气节(雅气、灵气、正气、大气)的队员为己任,扎实地开展少先队活动。  相似文献   

7.
小孔雀菲(fēi)菲放学回来,见到妈妈就说:“今天学校里举行菊(jǘ)花展,各班同学都带了菊花放在教室门外,红的、白的、蓝的……真是美极了。”“那你们班上有多少盆(pén)菊花呢?”孔雀妈妈问菲菲。“一共有多少我不知道。只记得我的菊花从左向右数是  相似文献   

8.
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文学艺术形象,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系列贵族青年男女自发组织的精神文化活动,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大观园内的几次诗社。在第三十八回的菊花社中,“潇湘妃子”林黛玉凭借《问菊》《咏菊》《菊梦》三首诗被公推为菊花诗魁。这三首诗不仅是林黛玉杰出诗才的突出反映,更融入她个人的幽微情感和隐曲心思。黛玉的形象气质与“菊花”意象的文化内涵关系密切,通过赞美菊花的生命、歌颂菊花的精神,反映出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诗中巧借陶渊明称许的“千古高风”,抒写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风骨节操。林黛玉菊花诗的创作过程符合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审美方式,反映了凝神静观、物我两忘的独特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9.
桐乡,相传是菊花仙子栖息过的地方;菊花,让这个享有“百花地面”美誉的江南水乡到处弥漫着芳香。每年秋天,热情好客的桐乡人都会举行隆重的菊花节,以菊会友、以菊兴旅、以菊活市。桐乡的市花——婀娜多姿的杭白菊己成了人们心中美丽的化身。你瞧,茫茫菊海中,菊花仙子正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  相似文献   

10.
近日,以“繁荣少先队文化、养成良好道德情操”为主题的“肯德基”杯浙江省红领巾社团文化节在杭州市开幕。“家乡戏曲演唱会”、“网上擂台”、“‘身边的科学’科普论坛”、“‘我看浙江新变化’摄影美术展”、  相似文献   

11.
拥有友情     
我搂住杨爽的脖子对她说:“我有你做知己,一生足矣!”那之前我刚看了鲁迅的名言:“一生得一知己足矣!”我觉得我很想对杨爽说点什么。杨爽的眼里立刻盈满了泪,她直直地盯着我,一下子攥紧了我的手。平常一向能说会道的她,竟然什么也没有说。  相似文献   

12.
秋菊夏开     
菊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栽培历史悠久,通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培养,现已达3000多个品种。菊花多色多姿,深受人们喜爱。菊花大多在10月下旬开放,那时“寒花开已尽”,唯有“菊蕊独盈枝”。菊花为百花凋谢、寒气袭人的深秋增添了活力,带来勃勃生机。菊花素来以高尚、雅净、傲霜耐寒的性格受到人们的赞颂。东坡学士的“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名句,这是对菊花性格的高度赞扬,也是对自然的真实写照。如果做霜耐寒的菊花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开放,必将给酷暑盛夏带来一片清新,给大自然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独爱菊,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写菊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其所有的诗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意境。 《和郭主簿》中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将“菊花”与“松树”两种不同植物进行类比,把凛冽秋风中菊花迎霜独放异彩的形象和苍松经寒弥茂的坚强形象具体化,歌咏菊花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高雅气质和品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菊花内在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黄英》在《聊斋》诸多篇目中独具一格,作者就本文对“陶”(陶渊明)、“菊”(菊花)这两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语码进行了解构和建构,从一个视角阐述了“士”与“商”两种人格范式与价值观念的融突和合,让我们感受到蒲氏通过本篇所表达的对人生、对文化的深刻见解。  相似文献   

15.
自古文人独爱菊.菊花迎霜独立,是中国文人孤标傲世的精神象征.苏轼有“菊残犹有傲霜枝”之赞,元稹有“此花开尽更无花”之叹,韩琦有“且看黄花晚节香”之志.所以,秋意悠悠,菊花静放,文人的情趣则一览无遗.  相似文献   

16.
岳稀同志在《艺谭》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黄花到底堆积在何处?》一文,指出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诸句写的是菊花盛开在枝头,匡正了以为是写菊花凋残者的错误,本人亦受益非浅。然岳文认为“满地黄花堆积”系作者对昔日黄花繁盛景象的追忆,“憔悴损”是词人写眼前菊花之状,我却不敢苛同。岳文所言,代表了目前多种注释赏析《声声慢》者的意见,故将自己浅陋之见公诸于众,以辩是非。我认为“满地黄花堆积”写的是词人眼前菊花盛开的实景,“憔悴损”展现给人们的则是词人自己的形象。根据如次: 一、菊花虽分夏菊、秋菊、寒菊诸类,然以秋菊最多。南宋诗人范成大《范村菊谱》载菊三十五种,除三种没写开花日期外,有三十种开于九月。所以我国俗称九月为菊月。“何秋菊奇兮,独华茂于凝霜”  相似文献   

17.
菊文化说略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在寒霜降落,百花凋谢之际,唯菊花傲霜怒放,竞斗芳菲,或倚、或倾、或仰、或俯,似歌、似舞、似笑、似语,使秋日生机勃勃,胜似春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力量。因此,历代文人雅士乐于以菊喻志,抒发情怀。秋风肃熬,白露为霜,而菊却金英夺目,傲霜而晚香。在古代,国人对它却是情有独钟。在民间节庆、宗教礼仪、文化、医药方面都深深嵌下了它的印记,由此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菊文化”。  相似文献   

18.
观菊展     
周六下午,我和爷爷怀着高兴而又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人民公园,参观成都市秋季菊展。一进公园大门,一股清香便扑鼻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菊傲秋水”:在一座木制小桥的两边放着一盆盆菊花,那一朵朵美丽的菊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颗颗闪着光芒的宝石。菊花丛中有一个喷水池,池水清澈见底。一滴滴晶莹的水珠落在了我的脸上,使我感到格外清爽。接着,我们来到了“菊林”。这里的菊花,不仅品种多,而且形态万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在“菊花了。瞧!“安妮公主”粉红的花瓣一层层,一圈圈,围成一个圆形,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喜人;“关东大侠”粉白…  相似文献   

19.
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 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 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 …… 啊!自然美底总收成啊I 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 啊!东方底花…… 这是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写的赞美祖国的诗篇《忆菊》中的诗句。诗人以精细的雕琢,斑斓的色彩,勾勒出了“祖国之秋底杰作”——绚丽多姿的菊花形象;在这里,诗人把菊花人格化,以菊花比祖国,把怀念祖国的感情寄托于象征着沮国的“东方底花”, 由“东方底花”联想到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和伟大的民族,真是寓意深刻,诗味无穷……。接着,诗人又以巧妙的手法,用菊花与蔷薇、紫  相似文献   

20.
《爱莲说》一文不仅抒发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于莲的深深爱恋之情,而且在褒奖莲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及“不可亵玩焉”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他对菊或是牡丹的“不爱”.周敦颐之所以不爱“菊”,是因为菊的孤傲、不问世事,以明哲保身为由不敢与世事抗衡;而之所以不爱“牡丹”,或是因为它的谄媚、攀富、趋势.“菊花”和“牡丹”正是欠缺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德要素、佛家的纯净以及道家的本真,因此,造成了周敦颐爱莲,却不爱菊花和牡丹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换言之,周敦颐的儒释道三者合一的思想是他“爱”与“不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