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集邮博览》办刊30年中,曾于2006年12月后一度休刊,2007年8月又复刊。当时在集邮界引起了热议和极大关注。这一停一复,让读者由惋惜变成欣喜。也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难得而又颇具收藏意义的两本杂志:《集邮博览》总第224期停刊号和《集邮博览》总第225期复刊号。其中《集邮博览》复刊号。作为五年前国内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全彩色印刷的集邮期刊,尤为广大热心读者、特别是文献集邮爱好者所追逐和青睐。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迎来了北京集邮界值得庆祝的两件事情,一是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二是《集邮博览》创刊20周年。20年来,北京市的集邮事业同全国各地一样,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年来,《集邮博览》经历了童年、少年,如今已步入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其间,《集邮博览》在宣传集邮知识,传递集邮信息,广泛联系和团结集邮者并为他  相似文献   

3.
《集邮博览》创刊于1982年,原名《北京集邮》,当时是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一本会刊。1987年更名为《集邮博览》。不知何故,2006年突然宣布休刊。所幸2007年8月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而复刊,广大读者由忧变喜。这一变化,使《集邮博览》从省级上升为国家级的一本期刊,从此为《集邮博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10月20日晚8点在高邮西苑宾馆会议室,召开了集邮界一报四刊编者、读者、作者、发行者见面会。《中国集邮报》记者王爽、《集邮》杂志主编刘劲、《上海集邮》主编邵林、《文献集邮》主编葛建亚和《集邮博览》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这次会议是集邮行内媒体的一次重要会合亮相。会议由文献集邮研究会会长葛建亚先生主持。  相似文献   

5.
2007年岁末,京城集邮界的热心人张振声先生突然去世。噩耗传出,集邮网站的论坛上,各地邮友纷纷发帖悼念。在2010年北京市集邮界春节联欢会上,王渭先生朗诵怀念张振声先生的诗文,充满激情的追忆催人泪下。张振声老先生走了,作为《集邮博览》的热心作者、热心读者,他没有赶上回答“九问”,但我们从吕凤翥先生的“答问”看到,很长的篇幅是怀念张振声先生。  相似文献   

6.
集邮界研究邮品的人很多,但因为研究邮品也研究人的集邮者似乎并不多,宋冀平便是这其中之一。借文献集邮研究会访问团到北京与《集邮博览》杂志社交流的机会,本刊采访了宋冀平。宋冀平的集邮可以追述到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他常常从寄来的信封上  相似文献   

7.
订完2009年的《集邮博览》,我又仔仔细细地把2008年的各期翻了一遍,确实期期都很精彩。我喜欢《集邮博览》是因为她饱含的人文精神,阅读时感觉就像在读集邮界的《国家地理》(那是我喜欢的另一本杂志)。身边的集邮人都说《集邮博览》是为高水平的集邮者准备的。这似乎包括两层含义:一、高水平的集邮者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8.
《集邮博览》杂志自1982年7月创刊至2006年12月休刊,25年共发行了225期(包括1992年发行的、未编入总期号的一期增刊号)。《集邮博览》1982年至1986年(总1—19期)刊名是《北京集邮》,自1984年第1期(总6期)开始使用邮发代号(2-230)在全国公开发行,直至2006年12期。从1987年第1期开始改用刊名《集邮博览》。  相似文献   

9.
2012年是《集邮博览》而立之年,是中国集邮界的一件大事。杂志社的朋友希望我能为此写点什么。作为与《集邮博览》相伴30年的集邮者,动动笔理所应当。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的集邮活动逐步走上了发展、繁荣的道路。1982年《北京集邮》的诞生及至走过的30年,不仅使其成为中国集邮活动的见证者,也成为集邮活动的推动者、促进者,它作为集邮媒体所做的贡献,应当在集邮史上记上一笔。  相似文献   

10.
《集邮博览》第7期刊出《形似邮票的封缄票》一文,介绍了作者收藏的“中国人民邮政收到已破邮局代封”四方连邮政签条,这是一种由邮政部门印制的邮政签条,邮章上规定这种签条为“代封纸”,集邮界俗称“代封票”。  相似文献   

11.
《集邮博览》2011,(6):10-11
集邮界研究邮品的人很多,但因为研究邮品也研究“火”的集邮者似乎并不多,宋冀平便是这其中之一。借文献集邮研究会访问团到北京与《集邮博览》杂志社交流的机会,本刊采访了宋冀平。  相似文献   

12.
尕丁  王宏伟 《收藏》2006,(2):106-108
2005年12月9日,第四届外国最佳邮票评选活动颁奖大会暨参评国邮票展览在北京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礼堂举行。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中华世界邮票目录》编委会的负责人陈昊苏、盛名环、许孔让、成雨林,协办单位北京市集邮协会、《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天津集邮》《集邮报》《收藏》杂志的代表,参展国驻华使馆代表以及集邮界,文化界、新闻界的代表共150余人出席了颁奖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寄来的"致作者的一封信"及赠送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会员卡",这是《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送给曾在《集邮博览》辛勤耕耘的作者的一份厚礼。这枚"会员卡"的有效期是从2010年5月至2013年  相似文献   

14.
李理 《集邮博览》2001,(12):4-4
今年是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作为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会员,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平时经常向集邮界的朋友们和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同志们讲,我的《集邮博览》杂志从1982年创刊号至今是齐全的。这也说明了我作为一名集邮是在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帮助和培养下不断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4,(10):M0002-M0002
正博览通联做得好我是《集邮博览》的老读者,偶尔也给杂志投稿,杂志社每次给作者惠寄样刊都很及时,稿费也及时发出。近日我在整理《集邮博览》时,发现杂志社每年给作者惠寄样刊的红色戳志不一样。2010年和2011年是八边形"集邮博览样刊致谢作者",中间两边还有笔尖和@形图案;2012年是"集邮博览敬赠2012感谢作者",图案是书本杂志形,中间系着花形结;今年又变成折叠卡状"集邮博览感谢作者",从上边这些细节可以感受到博览杂志通联工作做得好。(辽宁邵茂庆)  相似文献   

16.
任立忠 《集邮博览》2013,(11):58-60
“2013(第一届)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于9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图1,展馆实寄手绘封)。《集邮博览》杂志以独特的创意推出了《2013中国国际集藏文化博览会专号》,消息一出,备受集邮界关注。尤其是限量“特供版”更让喜欢集邮文献的集藏者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17.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6):9-9
收到《集邮博览》第5期,感觉特别厚重,取出一看多了一本增刊,因见过上期预告,不然肯定喜出望外。向订户赠送增刊,《集邮博览》堪称国内集邮报刊第一家。近年来集邮报刊出版增刊较多,但不管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得自己掏钱购买,不但耗费时间,还得搭上汇款、邮挂等费用,稍不留神增刊就擦肩而过。《集邮博览》此举无疑拉近了杂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我等订户、读者和作者倍感温暖。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7月16日至17日,由全国集邮联学术工作部、江苏省集邮协会、南通市邮政局主办,南通市集邮协会、(江苏)文献集邮研究会承办,《集邮博览》文献集邮联谊会协办的2005全国文献集邮论坛在南通举办。全国集邮联常延廷副会长、许孔让副会长、刘佳维副秘书长等集邮界领导、专家和文献集邮爱好者120多人与会,并参加了“南通博物苑”邮票首发式、集邮文献调剂交流活动和(江苏)文献集邮研究会年会。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0月26日《集邮博览》杂志社召开了关于改进2005年杂志编辑工作的会议。会议邀请了本刊顾问及部分热心作者参加。林轩首先总结了2004年的工作。关于扩版后的反应:《集邮博览》从2002年的48页、增加到现在的96页,已经成为全国集邮杂志中容量最大的刊物。读者对扩版的肯定意见居多,普遍反映栏目内容丰富、文章分量重。新增栏目有特色,特别是与邮票博物馆合作的“封面故事”。对“论文园地”的篇幅是否过多有争议,但这些文章也代表了2004年全国集邮界最高最新的研究水平。“自得其乐”反映了集邮者的感觉和体会。“视点扫描”对当前的事件进行点  相似文献   

20.
《集邮博览》从1982年7月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集邮博览》创造了我国集邮类杂志的多项第一,最早的起脊装订集邮杂志;最早的大16开全彩色印刷集邮杂志,领先于国内各集邮报刊,成为集邮报刊的品牌。她不但面貌越来越美,而且内容也越来越有看头,成为集邮者争相阅读和收藏的对象。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集邮博览》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作者们,让我们从头翻阅一下这220册《集邮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