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体系的核心和纲领,是王阳明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道德论观点的集中概括和反映,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一哲学命题,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王阳明哲学体系的结构、形态并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阳明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通过他的哲学体系建立起来的.他提出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哲学命题,是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渊源,也是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教育方法论的产生与其哲学思想体系、教育本质论、教育目标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它大致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论、万物一体论。其中,“心即理”说是王阳明教育本质论的哲学基础;万物一体论是其教育目标论的哲学基础。“心即理说”,它强调客观真理和事物都存于心中,即所谓“虚灵不昧,众理聚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同时,它认为客观真理与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我心的存在,即“天地鬼神万物都离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一生非常尊崇王阳明,他更是以阳明心学为其理论根源之一创立了自己的力行哲学。力行哲学体系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对阳明心学的传承,但在对“行“的判断与定位上,二者则凸现区别。本文力图剖析力行哲学与阳明心学的同异,并进一步揭示蒋介石哲学体系活力顿失,逐渐走进死胡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索洛维纳夫(1853—1900)是他那个时代俄国宗教哲学的某大成者。本文评介心的他的人类社会发展理论,是他的庞大的哲学体系中相对独立和完整的部分。索洛维约夫把人类看作是一个有机体,对它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考察了这个主体的发展情况。这个理论与当时世界哲学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又独具特色,它反映了索洛维约夫哲学体系的两个主要特色:宗教性和体系性。宗教性是他的哲学创造的根本,而体系性使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几乎达到了图式化的程度。他的这种哲学思考的风格深刻地影响了他以后的俄国各派哲学,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俄国流亡哲学…  相似文献   

6.
正是王阳明蕴含智慧的哲学思想及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使王阳明历经五百年仍备受关注。"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是阳明学的主要哲学命题,"知行合一"则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王阳明哲学的现代价值也充分体现在其注重实践的哲学精神、自我超越的生命境界以及"万物一体"的普世价值中。本文阐述了王阳明哲学思想,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程颢心学思想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连章 《天中学刊》2003,18(1):91-94
程颢建立的哲学体系,具有心一元论的本体论倾向。它直接影响了宋明显学中陆王心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因为程颢的心学思想由谢良佐继承,后经王苹、张九成之传承,至陆九渊而集大成。到了明代则由王阳明 发扬光大形成陆王心学学派。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的心性论中包含着真我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这对后来的现代新儒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濑溟、熊十力融合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提出了宇宙心和心性本体论,贺麟融合新黑格尔主义提出了主体逻辑心和自然的知行合一论,都充分发挥了王阳明思想。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的立脚点和归宿都是社会政治,它适应一定的社会的政治需要而产生,又反过来为社会政治服务。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把哲学、伦理、政治、社会溶为一体,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根本特点。为巩固明王朝统治,他提出了一整套安邦治国的学说。这个学说从调合物我,到折中知行,再到调和一切社会政治矛盾。调和折中的思想象一根红线贯穿其始终,是社会政治观上少有的调和论。毫无疑问,它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但是,王阳明这种调和论的社会政治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合理成分。否则,它就不可能在当时和后来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一度取代程朱理学占居正宗地位。 为了深入研究王阳明心学体系及其后学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本文对王阳明的社会政治思想进行一些探讨,以请教于学者。  相似文献   

10.
对知行问题的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之一。到了宋明理学时期,这种探讨达到了一个高峰。作为心学派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在逻辑上既有对先哲知行思想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1.
从广义上来讲,王阳明"以心说理"的工夫仍然没有跳出理学的论域,但在具体的路径、内涵上他的"心即理"命题却有效地化解了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内在矛盾,其心学成功地解决了儒家内圣与外王的紧张关系.本文拟从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内涵入手,从内在逻辑上比较其与程朱理学以及与陆九渊心学的异同,并指出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两重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哲学改革和哲学现代化要重意义的认识,已在我国哲学界初步确立起来了;而哲学怎么摆脱“贫困”,走向繁荣,我们从何处入手进行哲学现代化建设,则是急需深入一步探索和明确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哲学体系的一般分析和历史考察,基于对哲学现代化与哲学体系相互关系的简要论证,试图说明,哲学体系的现代化乃哲学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因此应该把对哲学体系现存问题的剖析和对哲学科学形态的建设,当作哲学现代化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公元1508年,王阳明先生于贵州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道。次年,阳明又于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从孔子到王阳明的2000年间,中国古代认识史上关于“知”、“行”问题的论争,经历了不断发展的曲折变化过程,不论是儒家、道家,乃至于佛家,无不对此作了详尽而艰辛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个认识发展的逻辑“圆圈”,而每一周期,都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引向了更加深入的层次,并不断增加着对这一问题认识的真理性颗粒。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哲学体系的人,他除了对当时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天人之辨,提出了关于天命论的传统主张外,…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和“庄周梦蝶”是我们哲学教学中经常引用的两个典故,但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只作简单化的处理。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作为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的现实世界只是人的感觉的产物;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认为世界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因而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大哲学家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问自己:是庄子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子?这是相对主义的表现。而相对主义最终必然会滑向不可知论,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这是哲学教学中典型的贴标签式的教学,使哲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后叶关于哲学体系的研究,新的观点是:哲学不必追求体系,哲学应当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但又不断发展的体系;我们曾经学过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有区别的等。我们对每一种体系都不应该持简单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田筠 《大学时代》2006,(9):61-62
王阳明的德育观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阳明一生讲学的宗旨,它具体体现在王阳明德育目标、内容及方法之中。对其德育思想的再认识,以期更好的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出发点是哲学大厦的地基,对哲学出发点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对一个哲学体系的理解。在哲学界倡导回到马克思的大方向下,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进行澄清。为了充分、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我们追本溯源地探讨了黑格尔如何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为出发点展开自己的哲学体系,以及马克思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改造了黑格尔哲学的这一出发点,从而把实践范畴作为自己整个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必要的,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类认识史发展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是可能的,马克思科学形态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相关学科知识、学科内容和思想理论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具备了客观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需要思考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问题,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问题,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与地域社会的研究不仅关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体系,还关注王阳明的思想与社会实践在复杂的地域社会中的展演与互动逻辑,因此得到了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学者持久深入的关注,成为一个跨学科议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学术界应深化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进行跨地域的比较研究、注重长时段的综合研究以此推动王阳明与地域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知识旨趣、哲学形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阳明心学体系形成过程的个案分析,可以把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的实践性内涵,可以认识到王阳明心学体系是一种由工夫以见本体的实践性哲学。他的工夫论不是从“心即理”的本体论导出。实践工夫论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原点和“第一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