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传统歌剧和民歌出发,对近几年来新民歌的兴起作了比较细致的评论。对新民歌的流行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歌艺术的冲击也作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将民歌改编为合唱已经成为国内合唱创作及演出活动中比较主流的一种形态。将我国传统的原生态民歌素材与多声部合唱艺术结合起来,不仅能达到更好地传承民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而且能使原生态民歌更加丰富、更具艺术表现力。因此,在民歌改编合唱的过程中,必然要运用丰富的技法,使民歌具有合唱的特点,如和声、复调的运用,调性的变换,结构的扩充等,从而丰富民歌的音乐形象。本文基于刘晓耕的两首代表作品,论述民歌改编合唱的技法运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真比较和分析传统民歌与原生态民歌的异同,从专业民族声乐教学的角度讲明了当代民族声乐继承传统民歌的必要性。又以东北民歌为例,说明传统民歌是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被加以运用的。最后,从六个大的方面深入讲述了传统民歌在当代民族声乐中的价值和意义,得出当代民族声乐的"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仍然能从传统民歌教学中得到体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介绍中国传统民歌的发展、分类以及当代中国民歌的新发展、新创作.阐述了中国传统民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李琦  孙烁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225-225,227
中国钢琴民歌改编曲是钢琴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完美结合,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中国固有民歌的民族意蕴,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深厚内涵。在文试图对改编曲从发展现状、民族特色、艺术创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充分展示民歌改编曲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初中音乐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歌的自豪感,通过了解民歌文化背景,对比欣赏不同体裁的民歌演唱,结合地方方言学唱,融合多种形式的表演等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中国传统民歌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传承中国传统民歌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崔瑜 《时代教育》2010,(8):23-24
民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通过分析民歌在历史和现实视角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民歌的文化价值,明晰民歌在人类的观念、行为、制度中的作用、地位和互动关系,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民歌的发展始终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新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传统民歌的再次辉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的条件,把握时代的需求,让传统民歌实现自身的嬗变,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9.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反应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认识遥远时代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其对社会的认识功能是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及的。民歌有其很强的地域特性。由此形成了我国灿烂的传统音乐文化。本文从川北民歌的流变、在音乐、语言、流传地域及其川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川北地区民歌的艺术特征,以期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保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芒宽乡傈僳族的民歌以多声部民歌为主.1913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傈僳族教民演唱无伴奏合唱的歌唱传统在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沉淀后,已经成为了芒宽傈僳族社群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伴奏合唱和多声部民歌这两种歌唱传统相互交融,一起构成了芒宽地区独具特色的傈僳族歌唱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山西民歌是中国优秀的民歌之一,在全国享有盛誉。由于近些年山西民歌新作品少,爱听、爱唱民歌的人数减少,山西民歌的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如何振兴和发展山西民歌,出路就在于创新。因此,要在抢救和保护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在保持民歌"内核"的前提下,开阔视野,大胆求新,将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与现代音乐各种元素结合起来,把发展山西民歌的要求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结合起来,出新人、新作品,激活山西民歌的活力,让市场和百姓重新认识山西民歌,唱响山西民歌。  相似文献   

12.
山西民歌是中国优秀的民歌之一,在全国享有盛誉。由于近些年山西民歌新作品少,爱听、爱唱民歌的人数减少,山西民歌的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如何振兴和发展山西民歌,出路就在于创新。因此,要在抢救和保护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在保持民歌"内核"的前提下,开阔视野,大胆求新,将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与现代音乐各种元素结合起来,把发展山西民歌的要求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结合起来,出新人、新作品,激活山西民歌的活力,让市场和百姓重新认识山西民歌,唱响山西民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几千年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男尊女卑的观点根深蒂固,“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造成了中国传统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婚姻感情不能自主、失去人身自由的悲惨生存状态。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曲,是劳动人民的心声,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状态,传统皖西民歌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了皖西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特别是大量反映女性的生活、婚姻、恋爱的民歌,真实的体现了传统女性悲惨、痛苦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民歌改编是大众流行音乐中突出的文化现象,从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音乐影像传媒业的发达,许多通俗歌手将改编后的传统民歌作为自己翻唱得对象,使传统民歌与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成为流行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歌经典借助于流行音乐从而使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光大,而不至于在工业文化的社会中,成为被遗忘的精神之流。但是,改编后的传统民歌由于背离了当初孕育其产生的语境,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以改编民歌《走西口》为例,由于其节奏、曲式的改变,导致歌曲的情感内涵的漂移,使传统民歌中那种苦难离别的情感叙事,变身为语境暧昧的男女之间的情感叙事。音乐的风格也从自然质朴带着某种人生沧桑感的凄美,转变为细腻、缠绵甚至带有几分某种娇柔做作的妩媚。这种民歌经典重述的两难,也是文化工业时代,传统民间音乐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5.
民歌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精品,对传统民歌与现代民歌进行比较,使我们有了更新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民歌"也必然呈现出新的方式和含义。  相似文献   

16.
青海撒拉族民歌和回族民歌种类繁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音乐形态及演唱风格。对两个民族民歌共性与个性的比较研究,对于继承民族音乐传统,挖掘宝贵的民族音乐资源,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廖志恩 《文教资料》2012,(15):13-15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民歌和戏曲呈衰微之势,遭遇备受冷落的尴尬境地,深受广大青年喜爱和追捧的流行歌曲与传统音乐具有天然的相通因素,传统民歌、戏曲完全可以借势于流行歌曲获得新的活力,从而得以扩大受众、多渠道传承;传统戏曲和民歌“艺术化”既可为高校音乐丰富教学和实践曲目,也能使一些地方戏曲民歌提升艺术品位。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发展中守望,持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助力传统音乐展现新的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19.
民歌与人民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礼俗文化也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两方面都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河曲素有"民歌海洋"之称,有许多学者对当地的民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本文将从婚姻、丧葬、祭祀及寿诞四个角度来挖掘河曲传统民歌中蕴含的文化礼俗,为河曲民歌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代表作之一,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真摯深切,博得了人们的喜爱,人们纷纷争相传唱,歌曲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有其鲜明的音乐特色。本文以《三十里铺》作为中国传统民歌的代表,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演唱风格、音乐表现形式等方面探讨传统民歌在新时代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