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海涛 《新闻窗》2011,(5):50-51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贵州省实施了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作为省会贵阳市工业发展状况是个什么样子呢?自然是全省人民十分想了解的问题。"家事国是调研行"工业报道采访组深入到贵阳市的各层面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和调查,历时半个多月,对话决策层,了解企业家、走近建设者,采访老百姓,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民生新闻中记者的采访是"第一环",也是关键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决定着整个新闻的成败。民生新闻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内容上锁定老百姓的生存状况、生活空间,关注老百姓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5,(1)
今晚我们看什么?冶思电视台的节目尚无多少丰富,电视机的频道已先丰富起来。有人说:"这下好了,看电视的选择余地大了。"但实际上,面对着几十个频道的旋扭,老百姓们倒不见得有多兴奋:"还是没哈看呀!"有困惑的不只是观众。面对着没有一部片子能使人从头看到尾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要从成份上分,大致分两类:干部和群众,即"官"与民。其位置如何正确地摆呢?还是《江山》这支歌唱得地道:"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而干部="官",就该"天地之间是个人"。然而,古今某些"官"儿就不是人,他们不说人话,不干人事,不吃人饭,不近人情,当的是"爷"!  相似文献   

5.
李静 《记者摇篮》2012,(2):58-59
中国饮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八大菜系,枝繁叶茂,万里飘香。什么节日吃什么,什么节气吃什么,更有许多寓意和讲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以食为天",自古老百姓爱讲究个吃:吃香的,喝辣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更爱讲究个吃:那叫美食享受——  相似文献   

6.
武汉晚报的市场观察类稿件,将民生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何将市场观察中得到信息进行新闻化操作,写出既有影响力、又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难题的稿件,有三条"相对论"很重要:"大与小"、"冷与热"、"实与潮"。  相似文献   

7.
尤立宪 《新闻窗》2010,(3):50-51
目前,在各大新闻媒体中对"民生"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当之高。民生一时成了新闻媒体的时髦用语。这一方面看出老百姓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地位在逐渐提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周青 《重庆档案》2006,(5):12-14
一、人文精神的根在老百姓,表现为老百姓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什么是人文精神?搞清这个概念是建设重庆人文精神的基础,但这个概念也许就如什么是文化一样,有太多的理解和解释。笔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普遍表现的社会生活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按照这样的理解,人们对重庆人文精神的表述有很多种,有人认为是“包容与开放,刚毅与豪爽,美丽与时尚(苟欣文教授语)”,有人认为是“忠实诚信,吃苦奋进,不甘落后”(王重举教授语),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表述有一个起点就是人,是围绕人的活动而言的,它的根在老百姓。表现为老百姓喜欢什么?厌恶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以及他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来东晓 《今传媒》2013,(1):115-116
会议新闻作为新闻信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如何做好会议新闻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和学者应当努力探讨的一个问题。以"老百姓关注度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一条新闻的价值大小,从老百姓关心的角度用心用技巧去做他们看得懂、喜欢看的会议新闻,那么会海不仅能淘金、炼金,还能出精品。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一个社会的老百姓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可能意味着这个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政治家的目标定得太高,想解决老百姓的一切问题,老百姓也会把自己的一切问题都推给政治家去解决。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民间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流传久远的谚语,具有地方性、口语性、通俗性、哲理性的特点,其简单话语中往往能折射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以"阅读"为主题的民间谚语,既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阅读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丰富的文化财富,但是各个民族都普遍崇尚"读书",这在他们的谚语中有着充分的反映。老百姓也经常用说服力强的谚语来表达他们对读书的向往,以及对后代读书意识培养的重视。老百姓口中关于读书的谚语内容广泛,数量丰富,表现出良好的阅读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民谚中的阅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依次概述之。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万阜乡来了个记者,名叫"农村工作指导员"。那时候,连有点文化的村里人也不晓得,什么是记者,还以为采访就是"宣传计划生育"——"现在知道记者什么都好。我们都说有什么困难可以找记者帮忙。"  相似文献   

13.
抢盐事件结合这些年出现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张悟本"等事件,我们也不该全部怪罪老百姓所谓的"无知"."相信"需要一定的土壤,需要一些正面的经验支持。相应的,负面经验也会为"不信"埋下伏笔。假使一个人如再相信媒体、相信专家以及相信科学精神,那么最让他觉得值得信的应该是亲人和朋友,至少他们的动机是单纯的.  相似文献   

14.
信息快递     
《湖北档案》2012,(3):48
●近日,武汉市档案馆与《武汉晨报》合作,将"武汉晨报首届情书大赛"活动中具有城市年代记忆的情书征集进馆,这也是武汉市档案馆首次收藏老百姓的情感藏品。3月7日,《武汉晨报》以《本报"情书大赛"作品存进武汉档案馆》为题对征集活动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60~80年代,广播一呼百应,是真正的强势媒体。那时,被老百姓叫做"话匣子"的收音机,是普通百姓家的生活必需品。而今天,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的听众人群已大幅缩小。  相似文献   

16.
《信息系统工程》2011,(5):11-11
一、网络民意"借网出海" 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体制内的行政机关、政府部门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同时普通老百姓(网民)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提供民间智慧。  相似文献   

17.
"让老百姓上电视",2007年广东省梅州市广播电视台第一档民生栏目"民生820"开播了。在发展过程中,这个一度以模仿、借鉴"南京零距离"等国内知名栏目起家的地方栏目,也曾因民生新闻自身的局限性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在2010年,根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统计,该栏目全年栏目收视率月均达30%,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在同一位资深的老记者聊天的时候,很有兴味地听他讲述当年深入老百姓中间,采写“满是露珠”的老百姓新闻的往事。从他的言谈表情中,我发现,那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那时候,他们经常深入到农村、工厂、矿山,同普通老百姓交知心朋友,及时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老百姓有什么知心话都愿意跟记者谈,记者由于对基层情况的了解.经常有鲜活新闻发表,当然地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山西日报努力办好《老百姓在想什么》专栏,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这个专栏是山西日报接受省委书记胡富国的提议于今年3月开辟的。胡富国同志指出,各级领导都要经常注意调查和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什么。只有知道人民群众在想什么,我们才能知道应该做什么,我们的工作才能干好,干到点子上,把事情办好。作为党报,创办《老百姓在想什么》专栏,很有必要。他还欣然命笔,为该专栏题字。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各类新闻中,什么类型的新闻离老百姓最远呢?答案是时政新闻。每天的各类新闻中,什么类型的新闻与老百姓最近呢?答案也是时政新闻。这看似一个悖论,但现实就是如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最早一批晚报,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都市报热潮,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一旦杀出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