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说匡衡"嗜书如命",大概一点也不过分。匡衡是西汉东海郡承地(今山东枣庄东南)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而且很穷。于是,他不得不靠替人家当雇工来维持生活。然而,饭可以一天不吃,书却不能一天不读。白天给人家干活,自然不能读书;晚上回到家中呢,天早已黑了,又买不起蜡烛,想读书也读不成。怎么办?隔壁邻居家点着灯呢!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洞,将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以书映光而读之"(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这就是成语"凿壁偷光"的由来。  相似文献   

2.
苦学小故事     
晋代学者葛洪,幼年十分好学.当时他的家境很贫苦,没有钱买纸笔,他就自己上山打柴,把柴拿到市集上去卖掉后再买纸笔来学习.他学习很刻苦,经常读书读得很晚才休息.遇到书中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不论严寒的大雪天或炎热的夏天,他总是跑上几十里远的路去向有学问的人请教,不把问题弄清楚不罢休.因此,没有几年,学问就大有进步.汉代的匡衡,家贫,好读书,晚上买不起蜡烛,就把墙壁凿一个小孔,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同县有一个大族,家里藏书很多.匡衡自动要求到他家去做佣工,不  相似文献   

3.
<正>话说西汉时候有个叫匡衡的孩子,家里穷,但是特别爱读书。他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就在墙上凿了个洞,把邻居家的灯光引过来。附近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为了能读到这些书,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计报酬,只要您能让我读您家中的藏书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靠着这种精神,匡衡博览群  相似文献   

4.
刺股战国时的苏秦,深夜读书疲乏欲睡时,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以此振作精神,坚持学习。悬梁汉朝的孙敬,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防止打瞌睡,他在房梁上拴了一条绳,把自己的头发系在绳上。借光汉朝的匡衡,因家穷没钱买灯油,把自己家的墙壁挖开一个小洞,每晚借着邻居的灯光来读书。  相似文献   

5.
师 :(出示小黑板)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这样写到 :深夜 ,我一觉醒来 ,看见爸爸在灯下看书。清晨 ,我还没起床 ,爸爸又在阳台上念起书来。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然后想一想这两句话分别告拆我们什么 ,再填写表格。生 :同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填写表格如下 :师 :从这张表格中 ,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爸爸看书的时间很长。瞧 ,他深夜读书 ,清晨也读书。师 :你真会发现问题!再想一想 ,还可以从什么地方也能看出爸爸读书的时间很长?生2:我发现他的孩子已经美美睡了一觉醒过来的时候 ,他却在灯下看书 ;他的孩子还没起床 ,他又在阳台上念…  相似文献   

6.
励志直播间     
第一幕冯玉祥读书冯玉祥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冯玉样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两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相似文献   

7.
读书吧     
不读书的人,天和地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辈子;读书的人,天和地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深秋的一个夜里,我坐在街头露天吃馄饨。摆摊人操安徽口音,只20出头,长得眉目清秀,引起我的关注。“小伙子,每个月能挣多少钱?”“二三百吧。”“可以了。天下雨怎么办?还出来做生意吗?”“不做了,躲在屋里看书。”“哦,读书?你高中毕业吧?爱看什么书?”“初中毕业。爱看三毛的、琼瑶的,还有外国人航海探险的故事。”“为什么爱看航海书呢?”“海开阔,读书的时候,我就不再是在街头卖馄饨的小商贩了,我好像是双桅船的船长,站在船…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一个读书不知疲倦的人。读书忘记睡觉,读书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他曾经号召我们的干部,要养成看书的习惯,使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了。读者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  相似文献   

9.
我爱读书,尤其爱读一些经典著作。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文章。文章讲的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少年,因家境贫困读不起书,因此常去一位残疾青年摆的书摊前看书的事。一天,文章中的主人公在书摊前看书,被他父亲发现后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父亲为使他能继续看书,便让他卖草料换钱。这一切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所以能成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固然因素很多,但和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古今中外的书籍是分不开的。在他年轻的时候,清晨,他借着熹微的晨光读书;深夜,他或在走廊上,或在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白天,他有时还到喧闹的地方去练习闹中求静,闹中求学。任凭人来人往,声言嘈杂,他仍专心致志,旁若无人。1912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图书馆有过一段自学生活。每天一开门,毛泽东总是第一个进馆,借了书就伏案而读。只在中午的时候,他才休息片刻,出去买两块糕饼充饥。在这段时间里,他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相似文献   

11.
为自己画像     
“你一天到晚除了看电视就是玩,也不好好看书,真像个男孩子。”妈妈常常这样说我。爸爸也不例外,常说:“你看人家邻居家婷婷总是在家里读书、写字,谁像你到处跑。”我是属蛇的,我跟蛇一样任性,只要碰到不顺心的事,就张开嘴巴哇哇大哭。  相似文献   

12.
德国读书协会会长罗特劳特·米歇尔曼的办法是:“提高读书效率!”他提出以下建议: ·晚看不如早看:与其推迟到有时间时多看书,不如现在就开始少量地看。·有目的地看书:不重要的章节可以跳过去。  相似文献   

13.
点灯 的人     
一个大学生放弃了留在都市的机会,来到西北最贫困的地方当了物理教师。这地方穷,这地方没有水,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这地方连电都没有。没有电,教师就不能在晚上看书,就不能在夜里批改作业。最尴尬的是他还要给学生讲电与电灯。  相似文献   

14.
生物光     
晋朝车胤年轻时家境贫困,经常没有钱买灯油,但他又是个勤奋好读书的人, 为了夜间也能看书,在夏天他捕捉了数十只萤火虫,放入一个囊内,借萤火虫发出的荧光读书,通宵达旦。于是,车胤囊萤夜读也就被后人用做勤奋读书的典故。  相似文献   

15.
徐特立同志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最尊敬的一位老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生前刻苦读书,学而不厌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徐特立同志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五美山荷叶塅的一个贫农家里。由于家里穷,他只上了六年私塾就辍学了。他从十八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并坚持边教书边自修。为了“读书明理”,他有时饿着肚子看书,还经常借书、抄书。他每天早起晚睡,刻苦读书,甚至连走路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囊萤映雪     
晋代有一个叫车胤的学子,非常刻苦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里不能读书,很着急。一天晚上,他看见闪着亮光的萤火虫,眼睛一亮,想出一个好主意。他捉了许多萤火虫,装进一个纱袋,纱袋就像小灯笼一样,能够发出光  相似文献   

17.
骂鸭     
县城西面的白家庄有一人,把邻居家的鸭子偷来煮着吃了。到了夜晚,感觉皮肤痛痒。天亮了一看,全身长满毛茸茸的鸭毛,一碰就很疼痛。他心里十分害怕,却无法医治。夜里梦见有人对他说:"你的病乃是上天要惩罚你,你只要让丢失鸭子的人骂一顿,鸭毛就自然脱落了。"邻居的老人本来就是个宽宏大量的人,  相似文献   

18.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藏书甚丰,据说,各种书籍总数在万卷以上。他读书甚勤,但这些书仍簇新如故。原米,司马光对书非常爱惜,他每次看书之前,一定要把几案擦拭干净,把书放得端端正正的,然后坐下看书。他还专门做了一个木制方板,每当他要一边踱步一边看书时,他就将书放在这个方板上,用手捧着方板看,惟恐手上的汗渍会沾到书上。他曾多次教导儿子:“做生意的人聚集钱财,有学问的人则收集图书……”  相似文献   

19.
看与读     
曾国藩有语云:"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能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曾氏强调一个"恒"字."恒"固然重要,但我感兴趣的是,他为何要将"看书与读书""划分为两事".在曾氏看来,所谓"看书宜多、宜速",可理解为不求甚解,博览群书;而"读书宜精、宜熟",可理解为有目的的读书,也就是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书.由此说来,曾氏的"看"与"读",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从"看"到"读",实际上是从知识转向科研的必备过程.开卷有益.看书是一个人增长知识储备的必由之路.一个人的大学时期,基本上是处于一个"看"的阶段.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多,相应的参考书也繁多;更何况,彼时年轻,兴趣也广泛,各类书都会网络在手,所以,要应付考试,要满足兴趣,只好"宜多、宜速".但在"看"中,也为后来的"读"进行储备.因为,一个人只有书"看"多了,才能有选择地"读",而当要求"宜精、宜熟"时,也意味着要"求甚解"了.这种选择当然是或根据所从事的专业的要求,或带着某一个问题求解,如此,也就必然向科研的路子上走.  相似文献   

20.
吃墨水     
《小学语文》2012,(10):38-38
陈毅爷爷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 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竞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