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德红 《现代教学》2009,(10):69-69
在人们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为寄宿学生配备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管理及辅导老师(以下简称为生辅老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和育人情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项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实地调研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现象严重。由于存在校园欺凌,农村寄宿学生在身高体重、睡眠质量、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等方面均受到影响。基于维护我国学龄少年儿童平等享有健康成长的权利,从农村寄宿制学校预防校园欺凌进行相关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十多年中,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政府建立了大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研究寄宿制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两省五县137所学校17000多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probit模型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校园霸凌问题的分析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霸凌水平高达31.5%,高于国内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校,也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显著提高了学生遭遇霸凌的可能性;言语威胁、肢体冲突以及人际排斥等校园霸凌现象在住校生中都更为常见。在引入家校距离作为工具变量以纠正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研究结论依然一致。据此,当前校园欺凌治理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努力改善寄宿学校的住宿和医疗卫生条件,确保每一所寄宿制学校都有正式、足额的生活老师和住宿管理人员,同时,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正正值盛夏,来宾市武宣县二塘镇中心校寄宿制小学的校园里花木缤纷,果实累累。校园内的芒果树硕果压枝头,孩子们在诱人的果香中嬉戏,但没有一个人偷摘果子。"自从让孩子们分小组‘领养’果树后,校园的果子再也不会被随意采摘,孩子们都增强了责任感,自觉爱护花草树木了。"该校校长覃志敏欣慰地告诉记者。近年来,二塘镇中心校注重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结合本地特色和寄宿制学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5.
让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远离校园欺凌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学校要引导寄宿学生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远离不良的社会文化,增强自控力;作为家长要关心生活在寄宿学校的孩子,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为学校要重视寄宿学生人身安全管理,重视寄宿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人文传统、行为习惯和精神氛围。三堡寄宿制小学自建校以来,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积淀,逐步形成了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注入了活力。在此和同道们分享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秉持先进的理念文化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三堡寄宿制小学建校以来,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思想认真定位学校发展目标,确定了"以生为本,快乐学习,文化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园小学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生态园内,是一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现代化学校。学校秉承"倡导人本化管理,构建生态型教育"的办学理念,营造自然、和谐、全面、均衡的教育生态环境,打造教育的"生态园"。一、打造生态校园,为了师生快乐生活学校以景陶情,以文正心,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被潜移默化,天天向上,时时向善,刻刻向美。环境是一  相似文献   

8.
在全日制的寄宿制小学,年幼的孩子们一周一周远离家长的"监控",独自待在学校,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例如身体不适、学习困难、与同学相处的矛盾、对家长的思念等,而无法安心学习。他们又不会通过自我调整来解决心理问题,所以,构建寄宿制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乐趣校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育人意识,就是要变管理育人为服务育人.要从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造平安校园入手,做好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教育》2012,(10):82
白音敖包寄宿制学校组建于2008年10月,是由九所自然村小合并而成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得以整合,教师队伍得以优化。现学校占地面积51220平方米,建筑面积5168平方米,主体校舍为砖瓦结构。学校配有远程教育地面单收系统一套、校园网络一套、闭路电视系统一套,远程教育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共享做到了"班班通"、"时时通"、"处处通"。几年来,学校领导班子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以"用理解和尊重赢得孩子快乐地成长与发展的成功,为学生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为办学目标,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贯制学校寄宿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问题颇受学校和家长的关注。调研得知,寄宿生在校学习生活很不快乐,生活在寄宿制学校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笔者工作在寄宿制学校,对寄宿生做了观察研究,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出寄宿学生不快乐不幸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并提出三点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尹强 《新疆教育》2013,(13):185-185
近年来,一贯制学校寄宿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问题颇受学校和家长的关注。调研得知,寄宿生在校学习生活很不快乐,生活在寄宿制学校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笔者工作在寄宿制学校,对寄宿生做了观察研究,通过分析思考,总结出寄宿学生不快乐不幸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并提出三点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面对寄宿制小学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较差,恋家思亲心切,家长不了解学校工作,不遵守学校制度,不放心学校食宿条件,甚至与教师发生冲突的情况,学校进行了管理制度改革,确立了"让学生快乐、让教师幸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实行家长开放日和包年级包班制,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形成了家校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4.
翟忠国 《甘肃教育》2012,(24):20-21
农村中心小学寄宿学习模式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与中学、大学寄宿制学校相比,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年龄更小、自理能力更低、自我约束能力更差。因此,如何让小学生在父母的视线外独立的生活,对寄宿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培育学生健康品格,使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家长》2012,(4):2
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以"创建幸福学校"为核心,以鹰的图案为校标,用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壮志豪情,围绕金鹰精神展开研究、探索和实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注重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学校突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精神育人,以个性发展为重点,以"培育校园精神、体现文化底蕴"为内容,以"传承、创新、发展"为工作思路,运用校风激励、目标激  相似文献   

16.
张志金 《甘肃教育》2014,(24):35-35
正随着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农村许多小学教学点被撤并,这样又出现了许多寄宿制学校,或寄宿制学校规模变大。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结构复杂,有的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年纪小独立生活能力差……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老师,老师就是"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这就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寄宿制学校老师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班主任。而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是首批“全国文明校园”,“习礼立人”是学校秉持的育人理念。校园志愿服务是最能体现学生正确价值观、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举措。从2018年末开始,学校将学生校内文明志愿服务纳入德育常规,把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抓手,实行“值周工作志愿服务化”,开展具体、广泛的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以礼导行,让校园志愿服务点亮全国文明校园。  相似文献   

18.
寄宿制学校是农村教育衍生出来的特殊载体。强化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尤其是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寄宿制小学,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班主任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群体,以习惯培养为着力点,提升小学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薛鹏  龙大彬  何锋  莫胜华 《教师》2014,(27):23-23
"留守儿童"是社会对于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在家的孩子的一个新称呼,这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湖南省桃江县武潭镇八一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有700余名学生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在校留守儿童比例大,因此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们交流。通过交流、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建温馨校园、当温心老师、做温情同学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利于学校构建留守儿童新家。  相似文献   

20.
正浙江省温岭师范附属小学地处温岭市太平街道中华北路。占地面积12亩,是1996年由温岭师范学校和温岭建国投资公司联合创办的一所民办寄宿制小学。目前有28个教学班,1371名学生,151名教职员工。学校确立了"阳光附小,快乐成长"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育人为核心,把健康放首位,以质量树品牌.用服务促发展"的阳光教育理念,以培养"健康、自信、感恩、奋进"的阳光学子为育人目标,以"激情工作、诗意生活、博爱勤谨、共享和谐"为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