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歌不仅凝聚着古代文人骚客的智慧,亦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思想和丰富情感。对古典诗歌进行鉴赏与分析,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亦是培养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充分挖掘内在意蕴,展现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以促进古典诗歌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唐代酒肆发展非常迅速,发达的酒肆文化深刻影响着诗人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和诗歌风貌。作为社交娱乐场所,酒肆为各层次文人提供理想的交流空间;酒妓在酒肆中进行歌舞表演并以此为媒介与诗人产生种种联系;酒肆题壁风尚推动了诗歌的传播、交流与欣赏;文人开酒肆作为当时之习尚也使诗歌与酒肆紧密联系起来。唐代"酒家胡"逐渐勃兴,胡文化以胡姬酒肆为中介渗入唐人生活,带给诗人新鲜的审美感受,影响了诗人创作心态和诗歌风貌。酒肆文化催动了唐诗刚健气质的生成,促进了诗人诗歌技艺的精进,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灵芝"作为一种仙草、仙药甚或是超自然的祥瑞之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人诗歌作品中的"灵芝"意象,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在唐人那里,"灵芝"作为神话传说中的仙草圣物,与上古时代瑶姬精魄及巫山神女的凄美传说密切相关。瑞草"灵芝"作为图谶巫术中一种隐秘的政治变革力量,它的出现又是天人感应、政治祥瑞与伦理教化的具体体现。唐人在作品中不断翻唱"灵芝"谣曲,对秦末汉初"商山四皓"的隐逸传说心驰神往。此外,唐诗作品的"芝田"主要意指道教神话中的"灵芝"产地,同时又喻指人们所耕种的沃土良田。  相似文献   

5.
唐代小说不同于唐前古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浓郁的抒情特性,这一抒情特性的形成离不开唐代诗歌的影响。一方面,小说作家像诗人一样强调“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事如爱情、文人情怀等,使小说成为了唐人情感的又一载体。他们以“诗”为小说的抒情手段,以“情”为小说的结构方式,以悲剧为小说之结局。另一方面,唐代小说家又有着抒情意识的自觉,他们怀抱着对真、善、美的热烈憧憬和追求,爱憎分明、正义盈胸,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判断。这一切都使“情”在小说中勃发着生机,使唐人小说获得了动摇人心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7.
诗歌吟诵在古籍中有多种解释。唐代吟诗风气浓厚,吟诗成为人们的普遍爱好。唐人把诗歌吟诵作为诗歌写作训练的基本项目。  相似文献   

8.
山水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在唐人的意识里,更是有着极其深远的人文意蕴。它不仅寄托了唐人的理想,塑造了他们的性格,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文人漫游是唐代颇为流行的社会风尚,江南地区是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表现江南清新秀丽的诗歌构成了唐代山水诗的重要内容。江南自然风物对唐人创作有直接感发作用,其作品融入了他们丰富的人生情趣与感悟;同时江南文化特质对他们的审美倾向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漫游江南与江南山水诗歌创作成为唐代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澜沧江”作为一个诗歌语汇,曾集中地出现在《永昌府文征》“诗录”所收录的古代永昌诗歌中。阅读和分析这一类“澜沧江诗歌”,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澜沧江除了地理上的含义以外,还包含了作为“文化界河”的文化意义,在诗歌中表现为从个人到群体的“文化震撼”,可以感受到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红帆”诗社的前期成员,多为海南籍,这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感和文化认知。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的人来说,在不同的意识层面上,这种文化认同是双向的,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也许并不自觉的文化自卫,它来自于地理方位给予人的一种深刻的感觉。这给他们以写作诗歌的动力,也增加了诗歌写作的内部张力和丰富意味。“红帆”诗歌是具有本土责任感的“红帆”人的文化激情的结晶,换句话说,“红帆”作为校园文学社团有过的辉煌,是一种文化性格绽放出的精神光彩。“红帆”二十年,的确为海南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她培养了海南的诗歌队伍,造成了海南诗歌的持续繁荣,作为海南文学的一支生力军,它以不间断的文学活动,给海南这个日新月异的年轻的省份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诗人汤松波一直以一种沉潜的姿态寻找着中国诗歌的根,他在对古典文化意境的现代重构中寻根,在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诗性演绎中寻根,在对地理文化的重新阐释中寻根,在民族文化根性中延展开了他的诗性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对诗歌兴趣不高,不能很好地对诗歌进行赏析;教师忽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出的要求;诗歌知识不成系统等问题。文章针对诗歌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诵读诗歌还要引导他们了解诗歌的内容、艺术手法与诗歌中的文化的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14.
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诗歌的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一部分。文字作为符号与媒体,在唐诗传播中占有突出地位。题写是唐诗传播的主要形态,发挥了显著的传播效应;对题写诗的评判,反映了唐人传播意识的成熟及诗歌创作价值取向。传抄从唐诗传播而言,具有流动性、互递性及长久性,是便捷的大众传播方式,而诗笺在唐代的社会交际及诗歌传播中显示了特殊的功能。“行卷”是文字编集行为之一,作为一种传播的载体和与科举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唐诗传播中产生了重大的驱动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事业的发展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融合到了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典诗歌作为传统的高雅艺术,往往以丰富的想象以及凝练的语言,简练优美的表达着真挚的情感。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本文将简要分析,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著名诗人,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妓女的特殊观照。形成杜牧这种特殊观照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探讨,即唐朝的社会状况和杜牧本人的性格经历。在此基础上把诗人放在晚唐社会的大背景中来探讨他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唐人的生活概况以及一部分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诗歌不同于普通的白话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诗歌也不是简单的表达和情感的传授,而是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作品内在的情感。高中学习中诗歌是重点内容,同时又是难以理解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在诗歌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关调查显示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一定优化,以便更好地落实诗歌教学。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诗歌文化有其独特之处。诗歌用精练的语言和巧妙的意境拓宽读者的想象,在简单的字词中抒发着作  相似文献   

18.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灿烂的遗产之一。其中优秀的诗篇,千百年来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斗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后人选唐诗者甚众,各有其编选的标准。唐人早以自己的标准,编选同时代诗人的选集,遗留到今天还有十来部。这些选本,选取的诗人及其诗歌的标准,也随着编选者的人生观、艺术观、政治态度的差异而各殊。从这十来部《唐人选唐诗》中,可以看出唐人对同时代诗人与诗歌评价的标准。这些唐人的选本,对治唐诗与唐诗爱好者,不失为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开讲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诗歌往往以短小凝练的形式,形象含蓄的语言,表达出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我国古代非常重视诗歌的阅读和创作,不少朝代还把它作为考核才能、选拔录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今天,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文化生活和阅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诗歌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人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也随之大大降低。据华东师大二附中一位学生所做的“中学生诗歌阅读现状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生不喜欢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他们觉得诗歌空洞、飘…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各具特色,对于颜色的表达也各有千秋,且在诗歌应用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文化、文学、艺术、思维等多重因素的不断发展,表达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其意义也得到了多元派生.而其在英汉诗歌中的表达与应用,更是在人们表达情绪、感受等方面丰富着诗歌的内容.由于对英汉诗歌的审美心里不同,这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