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洪流 《学子》2013,(8):49-50
一、当"解决问题"取代"应用题"后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编写的实验教材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单元,而是以"解决问题"这一目标贯穿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学习领域中,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应用题"三个字已从教材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存在"的反面是"不存在",而有意思的是两者都与"任意"有关,"存在"的反面与"任意"有关,"不存在"与"任意"也有关.所以挖掘它们之间的联系,恰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为了说明问题,特通过三个例子加以辨析.问题1若二次函数f(x)=4×9~(-|x-2|)  相似文献   

3.
朱星昱 《学子》2012,(12):58-59
多年前,新课标把"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现在又改为"问题解决",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呈现形式更加灵活。问题解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对于使用课改教材的高年级学生来...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是思政课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孜孜以求的职业向度。在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国际国内矛盾极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高薪养师",促进思政课教师回归本位,"保证出路",促进大学生回归本位,"净化环境",还大学生一个健康的"磁力场",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田奇述 《辽宁教育》2014,(11):52-53
正基于"问题解决"的"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子课题。说到"解决问题",大多会联想到"应用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解决问题"就是"应用题"的改称。其实,"解决问题"比"应用题"所涉及的对象、内容更广,无论在课程目标、内容广度、教材编排、呈现形式、解决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本文探究的是"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概念的界定,"问题解决"目标内涵和"解决问题"内容特点,以及基于"问题解决"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梦"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世界和谐之梦,它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图景。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主要有三条路径,它们以宪法为框架,简称为"三民工程",即民主、民心、民生。其中,"民主"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民心"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三者统筹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8.
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其实就是应用题,其内容早已融合在教材的每一个教学内容之中",解决问题"大多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快乐地学习数学。现在大部分学生只要"见应用题色变",好比写作文一样,解题的时候就不要说了,一部分学生是常常出现错误,从作业,考试情况可以看出,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很差。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育网络》2011,(2):16-16
分析"十一五"期间的一组数据,可以发现,"十一五"期间,大家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解决资源与应用的"有无"问题,而在"十二五",更加看重应用。  相似文献   

10.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11.
高文清 《考试周刊》2010,(34):90-90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是六年级上册教学的一个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中,"转化"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不同的年级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适当运用,起到把没学习的内容用已学知识去解答,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古辞辨》中认为,"醬(酱)"来源于"將",因为"將"有"辅助"义,酱对主食起到辅助作用,因而得名。但是,本文从字形和饮食文化两个角度来考察,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首先,从字形来看,"醬"金文的字形从"酉"、"爿"声,"爿"并无"辅助"义。其次,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醬"开始是作为主食而非调味品。关于"醬"的语源,笔者认为"醬"来源于表示"稠"义的"糡"(糨)。  相似文献   

13.
石文秀 《考试周刊》2011,(79):77-78
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阶段,不仅要考虑到练习的"质",而且要考虑练习的"量"。"质"就是本质,即练习需要体现出所学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重点,"量"就是数量,"质"与"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味追求练习的"质",而没有一定的"量",就达不到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目的;反之,如果一味增加练习的"量",而不追求"质",光搞"题海战术",就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指导学生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训练的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况,"套话"正是基于此产生的省时有效的办法。指导学生读懂小说"写什么",解题"需要什么",可用"套话"法解答。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课堂都是教师主导的舞台,提问是教师的"权利",回答是学生的"本分"。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一趋势下,"生—生"课堂提问模式主张开发"学生经验"这一宝贵资源,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少讲、精讲,多给学生留些"空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对"生—生"课堂提问模式的概念、价值、策略和操作框架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鼓励更多教师将此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6.
孙水香  ;厉金文 《辅导员》2014,(10):102-104
一直以来,应用题教学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为了更好地反映了小学数学课程所应该追求的目标,将这一称谓"穿了新鞋"——改成了"解决问题",并将教学内容分散到了各册的计算教学中,以更好地体现其应用性。 然而,随着教学内容的分散,教学难点并没有随之"分散"开来,在日常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似乎"新鞋"穿得很累,要踩的点很多,但又踩不到点子上,于是乎教师教得很累,学生们则学得更累。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教育中,"应该"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学生总是被告知"应该"做什么,而"我想"做什么则往往被忽视。教育者基于各种理由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却很少问学生"我想怎么样",久而久之,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么。"应该"话语的肆虐与"我想"话语的失落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在教育中的丧失。自主性的缺失,其后果是多方面的,既...  相似文献   

18.
高校的"问题学生"一般来说个性特征比较突出,"缺陷"与"特长"并存,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使然。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看待"问题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学生";通过提升"问题学生"的"软实力"、加强跟进性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个性成长档案袋等路径来有效转化"问题学生",发挥潜能,促使其全面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教育公平,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詈、骂"这组同义词进行了描写,对其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做了比较:战国以前,表"恶语相加"义主要用"詈",但从西汉的《史记》开始,"骂"无论从用法还是词频都已占绝对优势,"骂"取代"詈"的过程在《汉书》时代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诗经·齐风.鸡鸣》篇"无庶予子憎"这句诗的理解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关键是对"无庶"和"予"的解释各持己见。本文综合前贤古注和今人说,认为整句诗的意思是"庶无与子憎","予"是"与",即给、带给的意思,"无庶"表示希望的口气,"予子憎"是动词带双宾语,犹《左传·文公六年》"予之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