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需求强烈技术具备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3.
每月视窗     
刘飏 《新闻实践》2007,(4):60-60
“三网融合”蓄势待发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3月20日说,各种网络技术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已成为社会消费热点。目前,我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蓄势待发,信息产业部将研究提出“三网融合”的意见和建议,务实推进“三网融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媒科技》2009,(8):24-25
在8月23日召开的“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CNCS)”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阐述了他对三网融合的认识和期盼。蒋总工认为,国家之所以很重视三网融合的原因是来自三个方面:服务要求趋同、业务要求趋同;技术趋同(数字化、分组化、交互化);接入网网络能力趋同(单向广播+双向交互),核心网网络能力互补。这三个方面也可被看做三网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琳 《新闻窗》2013,(4):71-71
一、三网融合的背景 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网络和通信电信网络三个网络在业务方面是分割的,三网融合是将三个网络的技术和业务进行融合,统一内容和应用,并把服务、经营和多媒体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实现高端网络服务的统筹结合。因此,三网融合体现无缝集成、网络互通、业务交叉等,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融合,它完成了三网管理和政策的结合、目标的统一以及个性化服务和发展等终端服务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在8月23日召开的"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CNCS)"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也兴致勃勃地前来参与探讨"下一代网络的融合与发展"。她说:"所谓三网融合,就是在一个网上提供三个网的业务,在一个网上融合话音、音视频、数据等多种业务(Triple play)。实现三网融合要建立在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上,这是必须的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在8月23日召开的"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CNCS)"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阐述了他对三网融合的认识和期盼。蒋总工认为,国家之所以很重视三网融合的原因是来自三个方面:服务要求趋同、业务要求趋同;技术趋同(数字化、分组化、交互化);接入网网络能力趋同(单向广播+双向交互),核心网网络能力互补。这三个方面也可被看做三网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网络融合技术世界领先目前,中国联通"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Uninet"获得了我国电信行业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表明三网融合技术Uninet经过多年试运行已经成熟,我国的网络融合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Uninet率先实现了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同时提供电信网、计算机网传统数据及互联网和视频网会议电视、可视电话、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多种网络业务,成功开创了网络当年开通、当年赢利的先例。Uninet从2000年开通到2003年底共创收217亿元,实现利润30.1亿元,上缴税金7.5亿元。专家认为其成功为三网合一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我国向下一代网络演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张彬  李俊杰 《信息系统工程》2010,(12):101-104,106
三网融合是全球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文中通过举例分析欧美等信息产业发达国家三网融合发展状况,对比描述了我国信息市场现状,提出我国对三网融合的需求。接着论述我国三网融合发展途径,即从信息通信环境建设、制定优化产业政策、试点业务模式、以及完善监管体系等四个方面来发展我国三网融合业务。  相似文献   

10.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而.三网融合"的概念自2001 年"十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到现在,已进入试点阶段,产业融合、终端融合、技术融合、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等五大融合,将使现有的媒介生态、媒介文化发生改变,媒介革命已加速到来.在这种大背景下,山东报业如何认清自身所处形势,找到正确的规模化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新年伊始,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自1998年正式提出以来,讨论不休,纷争不断,主要因为体制等原因,始终未获重大突破。目前,应该说进一步推进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都已基本具备,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表明推进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决策层的共识,令人欣慰。消息传来,各广电集团、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都在各自解读“决定”的“奥秘”,思忖着如何在下一轮博弈中赢得先机,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一、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在技术和业务上的融合。而目前电信网已基本上与互联网实现了融合,所以三网融合实质上就是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也就是封闭的广电技术与开放的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传送业务相互准入的问题。因为历史的原因以及竞争的需要,不论是否实现了三网融合,广电和电信网仍然会长期共存、竞争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已建成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网络,而且三网融合是国家倡导和发展的趋势,利用三者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容纳各种信息业务的宽带网络平台,越来越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应以建设有线电视网为契机,打造宽带网络平台,综合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等,以高速化、全面性和交叉性为标准,最终建设大三网平台。并通过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技术的普及,惠及大众。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规定:"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一重大的技术动向,引起了业界对"三网融合"新一轮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世界各国面对"三网融合"的具体方法、措施,以及"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走向,找出其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3,(3):61-66
三网融合并非三网合一,也不仅仅是三网在技术层面上的融合,更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融合,尤其是适应各国国情的政策的融合。我国三网融合从概念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它虽已成为国际发展的主流趋势,但在我国进程相当缓慢。本文首先回顾三网融合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总结监管政策不到位是我国融合产业发展缓慢的首要原因。从分析韩国IPTV发展历程中获得对我国三网融合监管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林清波 《新闻实践》2010,(10):71-72
今年以来,我国广电系统议论最多的是三网融合,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五大融合,即:技术融合、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终端融合、产业融合。三网融合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同一网络上实现语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这给广电媒体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相似文献   

17.
引言"三网融合"又叫"三网合一",意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三网融合后能为用户集中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服务。智慧家庭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系统,是在4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融合、下一代广播电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全球信息化脚步加快与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竞争正在逐步加剧。三网融合,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政策布局,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提升国家信息化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三网融合并不是指某种网络一统天下,而是用户能够通过任一种物理网络获得所有信息服务,不同的物理网络是无差别的。三网融合强调的是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在技术、市场、业务、产业政策和监管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融合。也正是这种多层面多维度的融合需求,决定了其融合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公布第一  相似文献   

19.
三网融合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在管理体制和市场需求、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等都存在很多问题。我国三网融合技术主要包括了应用层的技术、终端技术和传输网络技术三个层面。在之后的发展中,重点为用户的定制需求,并且以移动终端为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20.
余波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5):128-132
认为三网融合是现代网络技术与数字业务的创新模式,将会极大地丰富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手段。立足于三网融合的基本内涵,分别从服务提供与信息产品销售、用户日常信息消费特征、信息交流与共享、服务竞争与协作、网络生态与信息安全等角度探讨三网融合对未来信息服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