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许多教育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大家都承认,音乐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及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上。音乐课的教学核心是审美教育。中小学作为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首先培养人等等一系列观点都已经让我们的绝大部分音乐老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这应该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一大进步。但同时,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提高,教师之间教学经验交流的不断加深,却发现了…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众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来推行。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所以教师本身能否与课程改革合拍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一名高中的音乐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有关培训外,更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渗透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实践新教法。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谈谈学习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体会。一、高中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新课…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然而以笔者所从教的彝族西泥沟村小学为例,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都存在不少问题。基于对当地音乐审美教育现状的考察,本文提出了改善彝族乡村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路径,从转变思想观念出发,政府、学校加强对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改革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推进农村小学审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有许多弊端,已成为音乐课创新教学的羁绊。为此,要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审美为核心,从多方挖掘素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转变角色,突破教材的束缚,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会学音乐”的环境。另外,从多学科的整合中进一步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也是一条音乐创新教育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中学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材作为中学音乐的核心资源,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与运用。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教材进行相关探讨,对上好音乐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的课程目标、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三维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的教学理念,让许多音乐教师在这轮改革的大潮中获得新的感受与收获,学生的音乐审美、兴趣等方面较前有了较大的改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与平时的听课学习,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但是,由于有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上的偏差,同时受到社会上"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有不少音乐课偏离了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出现了教材解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泛娱乐化"现象,使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偏离了音乐本体。对此,我们应从音乐教育的审美理念着手,以"乐"为基,以生为本,以美育人,让音乐课堂回归自然本色。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一种美,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一堂优秀的音乐课始终贯穿着一个“美”字,充满着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内涵,其中以教师的教学语言最为突出。音乐课中“美”化的教学语言,可以提高音乐课的审美价值,促使音乐课的艺术化,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音乐课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核心价值是审美体验。现在的中学生喜爱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学生们一到音乐室就特别放松,因为他们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像上语、数、外那样认认真真,规规矩矩,这正是音乐课带给他们的“特殊享受”。对初中的音乐教学来说,如何诱发培养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是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而音乐又是人类感情的速记,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审美教育应以“情”为切入点,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情感化”的构建匕。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的春天,它展示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立足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它给长期习惯于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音乐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中,作为音乐教师该以怎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一、正确把握音乐教育的特点,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体验价值放在音乐课程价值的首位,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给中学音乐教育的全面展开提供了保障,更提出了要求,中学音乐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中学音乐教师要努力成为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导师。  相似文献   

13.
"音乐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在课改的今天,音乐课堂上,老师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越活跃好,教学形式越多越好,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但唯一被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最重要,也是能体现学科特点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中音乐教学的理念把"以审美为核心"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对于"以审美为核心"的这个理念,许多音乐老师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这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音乐学科不同于数学语文学科,"音乐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所以,音乐课,必须以音响为载体,以音乐的审美为核心去设计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它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一系列音乐教育价值观。但随着高中音乐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逐步显现出来。作为音乐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质量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只有提高认识才能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笔者试论音乐教学方略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音乐课堂教学,是新时期音乐课程发展的趋势,而科学化的评课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课改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音乐课的教学评课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陈曼 《儿童音乐》2010,(8):69-71
自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以来,广大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积极投身到课改的教学研讨与实践中,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新课程标准》。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于极端的现象,盲目的"追风"和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花哨,为音乐课披上了华而不实的外衣。针对这些现象,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要静下心来认真通读"新课标",领会其真正的目标和内涵,做到音乐课的本质不能丢;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丢;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不能丢。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课堂为主阵地,把音乐审美教育落到实处,真正的用音乐来影响人、塑造人。  相似文献   

17.
乔雪侠 《考试周刊》2012,(64):184-184
学生往往“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原因之一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音乐美学应从艺术教育的课堂上解放出来,到现实音乐生活中去。音乐的美首先是音乐作品的美,其次是音乐表演的美。审美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美形态的教育,一是美感教育。本文对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为背景,以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学为前提,针对审美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转变高师声乐教师教学观念、加强高师声乐教师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审美的体验、紧扣情感因素,激活学生心灵中的审美感受的高师声乐课程审美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情感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是音乐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20.
如何音乐课的术科属性特点与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特质,成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的焦点。音乐教育的化属性和技能属性并存的特性是客观存在回避不了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要直面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审美不能脱离音乐基础知识学习。音乐基本能力培养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方式需要改革,要将音乐审美教育融入其中,而不是回避和取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