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出版物著作权的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犯电子出版物著作权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擅自复制发行未经权利人授权的电子出版物;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单位与自然人;主观要件是故意,而且要求以营利为目的。在司法认定中,应正确认定共同犯罪与单位犯罪;注意区分不同的罪数形态。应取消侵犯电子出版物著作权犯罪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观要素,改革定罪量刑情节。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品著作权权利限制的理论和立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网络的出现 ,改变的只是作品的使用方式 ,著作权的基本理论对网络作品同样适用 ,传统著作权权利限制的法理探讨构成了网络作品著作权限制的理论基础。著作权法中有关合理使用的规定 ,原则上同样适用于网络作品 ,但在一定程度上应扩大合理使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著作权法对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规定的不足与现实需求,未来著作权法在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上,应明确委托作品精神权利可约定处分的条件及可转让精神权利的委托作品的类型,以防范枪手代笔等混淆行为的发生;其次,著作权法应根据委托作品独创性部分的完成人不同,确定权属无约定时的法定归属,以保护参与创作的委托人权利;最后,法律应以列举加抽象概括的方式穷尽属于例外规定的委托作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2000-2018年来图书馆涉及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判决书,了解图书馆所涉著作权侵权案件的现状与特点。[方法/过程]采用案例分析法,在北大法宝上搜索整理246份判决书,从涉嫌侵权的主体、侵犯的权利及作品类型、侵权结果三方面,对图书馆侵犯著作权的案件进行全面统计与分析。[结果/结论]图书馆防范著作权侵权,应从完善著作权立法和改进自身行为两方面入手,具体的立法措施为:适当放宽合理使用的限制条件、允许以合理使用为目的规避技术措施、限制数据商的合同权利;改进图书馆的自身行为,可从建立专门著作权清理部门、从合法来源获取文献、区分内容提供与服务提供、借助团体的力量四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李杨 《出版科学》2013,21(1):15-21
作品的非物质性、非稀缺性与非竞争性、有益外部性与互文性表明,著作权对象具有公共效用属性,具有一定财产内在结构缺陷,难以确立并保持稳定的财产权界限。著作权在给权利人激励与必要回报的基础上,最终以实现作品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公共福利为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文化参与功能和民主政治功能两个层面。在确立著作权的边界时,应从著作权人的单一主体模式转变为著作权人、传播者、使用者的多元主体模式,进而实现著作权作为财产利益的"分配伦理"。仅从作品出发,期望能人为设立"独创性""思想/表达二分法"的著作权对象保护标准的想法,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著作权的权利作用"焦点"困境。为了确立著作权的边界,在权利作用构造上既要考虑作为对象的作品范围问题,更应侧重于以"使用行为"作为权利作用"焦点"的切入点和核心依据。"传播"是著作权人实现作品利益的主要利用方式,即传播权是著作权体系的基础性权利。  相似文献   

6.
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蕴含着重要的利益平衡功能,适用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具有降低著作权交易成本、防范承担侵犯著作权责任、促进著作权资源传播等价值。作者建议我国为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立法,将图书馆当成重要的适用主体之一,并对相关重要法律问题做出科学的安排,同时要采取完善的技术手段、打造信息系统和著作权交易平台、统一权利信息与作品标识等措施促进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数字化变革。  相似文献   

7.
3月27日,据国家版权局版权司透露,已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修正案(草案)》将明确规定:网络未经许可传播作品,对传播技术措施进行破坏,篡改权利管理信息等行为是违法的。这意味着我国在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上迈出了一大步。 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认定 近年来,网络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效率,但也给各种各样的侵权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自1999年起,我国出现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8.
当前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现象日益严重,但是,究竟该如何规制,国内尚缺乏具体规定。文章在具体根源、具体类型、归责原则、非法律和法律防范措施上就近年国内理论界对侵犯网络作品著作权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述评,有助于日后制定更合适的规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科技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常出现"某某编写组"或"某某编写委员会"等形式,这样的著作权主体形式合法吗?出版社如何依法看待其合法性,以尽到充分的审查义务?本文从法律角度及配以真实案例的形式,分析了"某某编写组"等以其他组织的方式构成著作权主体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日,看了一篇京都律师事务所白而强律师写的<一稿多投的是与非>,白律师认为,既然法律没有对于一稿多投的禁止性规定,而且作者依法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那么作者就有权利把文章发表在两个以上的媒体上.这种行为并不侵犯媒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标准的著作权保护归根究底是一个利益分配和衡平问题,因此,公共标准不宜再予以著作权上的保护;而私有标准涉及标准制定者、同业竞争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多种主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应当将其纳入传统著作权法领域,以私法方式实现标准制定者的著作权收益和权利维护,同时按照《著作权法》的平衡理念兼顾非商业竞争者的合理使用权。  相似文献   

12.
尹培丽 《图书与情报》2011,(3):53-56,84
口述资料是指所承载信息的原始获取和传递方式来源于口头的资料,依据其形成过程中信息流的方向,可将其区分为叙述式和访谈式两种。依据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应当对口述资料以"作品"的形式加以保护,但是需要区分职务作品以及访谈式口述资料的合作作品等情形,对于其整理和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著作权问题,应尊重"意思自治"的原则,通过"授权委托书"等方式明确权利归属。  相似文献   

13.
赵强 《当代传播》2001,(3):43-4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规定,著作权包括这样几种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这五种权利只是狭义著作权的内容,广义上的著作权还应该包括作品传播者的权利。在网络空间,著作权人理所当然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相关权利,但是由于传播形式的变化,行使这些权利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有著作权法在对网络作品著作权人权利实施保护时,实践中又存在着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使传播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窘境,并由此引发了一些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站是否有法定许可的转载权?…  相似文献   

14.
网络作品著作权特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网络作品,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形式,但它具有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构成要件,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文章着重分析了网络作品著作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侵犯著作权罪中"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是存、是废、是改,学界仍有争议。对此问题的研究,若缺乏整体的实践视野,分析和对策便易流于片面。文章立足"实践整体性"的视角,对侵犯著作权罪中"营利目的"要件的产生及其存废改之争进行法理分析,并针对此争议及其背后的相关侵权行为,提出保留要件并用刑事司法策略和非刑法律措施治理相关行为的方案一或修改要件并综合治理相关行为的方案二。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产权法中,著作权法作为调整作者个人与作品的传播者以及公众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与新闻界关系最为密切。比如著作权法将其保护的作品按表现形式分为九类,其中的文字作品、摄影作品,就多以报刊等印刷出版物以及网络等形式传播。在新闻实践中,媒体及记者为保护自身的著作权,同时也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应注意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网络环境下的作品复制权与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品数字化是作品的一种使用方式,从保护著作人权利的立场出发,作品的数字化转换当然属于权利人的专有权利,属于法律性质的作品复制。数字图书馆是把作品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储存,并对读者提供服务。数字图书馆在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对涉及的作品信息采集、作品数字化、作品信息网络传播、作品数据库等方面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应当予以充分的认识和尊重。  相似文献   

18.
武向朋 《中国出版》2017,(16):50-53
近年来,网络游戏私服类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的报道愈来愈多。文章通过对65起私服犯罪案件的实证研究发现,此类案件呈现日益增多趋势,但刑事立案率低,犯罪人日趋低龄化,大多文化水平低,共同犯罪组织化程度高,犯罪手段相似性大,非法收益高,社会危害性大。司法实践中存在罪名认定众说纷纭、营利目的去留争论、违法数额模糊不清、刑罚适用饱受争议等突出问题。完善私服类侵犯著作权行为刑法保障的路径,要从侵犯著作权罪与非法经营罪的竞合、删除营利目的、违法数额以非法经营数额计算、刑罚适用宽严有度四个方面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9.
王中秋 《编辑之友》1992,(3):51-54,63
所谓著作权归属就是指著作权究竟归谁有。著作权归属包括原始归属和著作权中财产权利的继受归属。著作权是作品创作后而产生的权利,作品是作者完成的。因此,著作权原始归属的一般原则是作者享有著作权。著作权中财产权利的继受归属是指公民、法人通过受让、继承等民事法律行为取得著作权中财产权  相似文献   

20.
试论信息网络传播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保护的方式就是赋予著作权人控制其作品传播的专有权利.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传输不同于传统的印刷复制和广播、电视等,公众只是被动接受、单向传播的方式,而是双方互动的,公众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和地点.由此便引出了如何让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有效地覆盖在网络传播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