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以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为着眼点,一方面,力图把她的创作置于香港商业文化与残民及后殖民双重文化背景中考察,分析她的小说创作心态,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究她的小说创作中兼顾雅俗的叙事创作.  相似文献   

2.
李碧华作为香港的言情小说作家,其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她的小说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她对于传统道德刻意的叛逆书写。李碧华通过带有血腥味的爱情悲剧、复杂多变的人性纠葛以及毫无掩饰的欲望表达,突显了她在传统道德层面渴望反叛和背离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李碧华是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创作者,其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诡异风格,《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秦俑》、《胭脂扣》、《青蛇》等小说都在社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其中也体现出其诡异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诡异之风在香港作家李碧华言情小说的分析进行探究,分析李碧华言情小说中诡异之风的体现,并分析对其诡异之风形成的影响因素,旨在促进对李碧华写作风格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4.
邓颖君 《文教资料》2012,(26):15-18
李碧华善以鬼神写人心,利用鬼魂轮回表达现代人生活的种种境遇。痴男怨女、爱恨情仇,构成了她笔下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消费主义与女性主义衍生出了其"妖女复仇"式的折磨杀戮。奇观、爱欲、血腥构成了其怪谈小说的三个要素。本文主要从中国志异与日本怪谈对其创作的影响、作品中的复仇情结以及作家残酷的美学趣味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论述李碧华的怪谈小说。  相似文献   

5.
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中有一种并不过分张扬的女性主义意识,尤其体现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设置上。她笔下的女性多变被动为主动,在前世中迷失自己,而在今世中寻找自己和本应属于自己的爱情,与同一时期香港的女性主义文学相比,李碧华独树一帜。她是在对传统的叙事文本进行解构的基础上来建立一种新的话语方式,开创一种新的文本样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言情小说家,李碧华主要是依靠其独辟蹊径的小说与独特的个性获得了读者的热爱和关注的。她的创作主要是以"先娱己,然后再娱人的享受"为理念,这在她的许多作品中有所体现。李碧华的小说主要是来往于阴阳两界,包含众多穿越古今的情节,正因如此,这也形成了她独特的小说艺术风格。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体会到她的个性特征与文笔特征,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命运主题与女性个人形象。  相似文献   

7.
李碧华作为香港的言情小说作家,其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她的小说中虽然有对于传统道德刻意的叛逆书写,可传统文化对她的潜意识仍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她的小说无法跳脱出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这样使她的小说中充满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于传统道德她既有刻意的反叛又有深层的依附。  相似文献   

8.
李碧华女士的中篇小说《青蛇》依托民间的"白蛇传说",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发挥演绎,其颠覆性是空前的。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叙事的功能与效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进行了弱化妖性、强化人性的处理;在创作主张上,作者打破了劝世警世的传统,宣扬了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青蛇》作为李碧华改写传统题材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改写特色将"故事新编"这一传统创作模式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本文以《青蛇》的创作为切入点,揭示作品对旧有文本的大胆颠覆与解构,重点论述了作品所具有的鲜明的嘲讽基调,并总结出其改写模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语言辛辣、怪诞、浪漫、疏放又新奇。其小说通过变异性语言的巧妙运用,使抽象的情感得以抒发,特殊的心理得以表现,独特的风格亦得以展现。李碧华小说的变异修辞在语音上主要体现在摹声变异的运用、停顿,词汇上主要表现为拆词、文白夹杂等,语法上表现为超常搭配,语用上表现为简易线性表达、矛盾表达。  相似文献   

11.
基于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一书,归纳分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看法。梁认为李鸿章是“真将将之才”的兵家,是“为时势所造”的洋务“英雄”,是“应龙入井”的外交家;认为把晚清近四十年来之失政“皆归于李之一人”,将“怨毒集于李之一身”是不公道的。梁与李“政治上为公敌”,然能以公平之心为史,所述凿凿,所论淳淳,为今天评价李鸿章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13.
李达是中共党内早期的理论家和宣传鼓动家,在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上,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中央局,李达担任宣传主任,然而,1923年秋他退党了.李达为何退党?这个问题党史界长期以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多数书刊普遍认为是李达在工作时与陈独秀、张国焘间矛盾重重,最终李达无法忍耐才脱党的.事实上,李达与陈独秀、张国焘间并没有矛盾,从李达的成长过程来看,性格、追求才是使李达退出共产党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语贵显浅”是李渔对文学语言的主张,也是其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底色。但在艺术实践中,李渔作为文学大家,对小说文本重案头阅读的特质是熟谙其中三昧的。故李渔的小说创作,也非常重视“文人之笔”,因此其小说语言形成了浅易见俗、俗不脱雅、语重机趣的鲜明风格,显示了李渔对小说语言“于浅处见才”的艺术追求和独有的匠心,也展现了李渔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与李廌师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李廌之父李惇为同榜进士,李廌缘父执之谊与苏轼结交,遂得侧身门下,荐名于“苏门六学士”之列。李廌一生贫困潦倒,而苏轼特以故人之子相待,在生活、仕途、文学等各个方面给予他诸多帮助。苏轼善待李廌,而幼年丧父的李廌也以事父之礼敬事苏轼,奔走师门,于苏门诸学士为最勤。李廌除了与苏轼交往外,还与苏辙及苏轼诸子相交游。  相似文献   

16.
黎族童话具有丰富的教育学意义。通过分析黎族童话的特征、内容等,挖掘黎族童话中蕴含的教育意义,结合黎族童话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有利条件,说明黎族童话进入中小学课堂、进入校本语文教材是完全必要和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荀子重“义”,更重“礼”。他既以“义”标识基本的道德价值标准 ,又以“礼”为人道之极。他通过对“义”之行为原则性的张扬和对礼之行为规范条理化的阐释将两者联结起来。义与礼 ,一则义本礼末 ,义规定礼 ;一则义行礼路 ,依礼方为义。最终 ,荀子融礼与义为一体 ,生成一崭新的范畴 :礼义—由人之社会本性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人伦规则和道德自律理性的“义”与“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基础之上的冠、婚、丧、祭诸礼仪制度规范的“礼”的有机融合。荀子以义而开拓、提升礼 ,走过了义——礼义——礼——仪这一梯次递进、由内及外的礼之范畴的衍义和构建 ,恰成儒学理论由内而外、由远及近、由抽象而具体的演进运动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8.
李贺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奇特、冷艳,多写咏仙讽鬼题材,被称为"诗鬼",形成自己独特的"长吉体"。成为我国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本通过对李贺诗歌的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他的诗歌自成一体的原因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因时代、出身、个性、遭际等的不同,李白和李贺的诗歌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意象的基本特点、仙意象与鬼意象、意象的疏密度、意象的跳跃性及意象的塑造等方面对李白和李贺的诗歌审美意象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审美意象的差异,才造成了李白和李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为何没出席党的“一大”,学术界有因事、因伤、安全考虑、对大会的意义认识不足等说法。这些说法都不是李大钊没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李大钊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有二:一是李大钊及北京小组的成员把“一大”看作一次正常的组织活动,召开选举参加“一大”代表的会议,李大钊既没参加也不在被选之列。二是在李大钊心目中,陈独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佳人选,这是他没出席“一大”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