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形态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人们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实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一切活动,其内涵结构应当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其外延指向应当是多维度的或多层面的,主要包括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路径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约束和生态文明实践,只有这三种机制协调运转,共同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是为多数社会成员所崇尚、奉行的价值观,体现为国民对"生态文明"得认识理解、价值评价及对"生态文明"的需求感和愿景。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确立能够使全社会形成"生态共识"和生态信仰,整个社会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风尚。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应体现在政府行政实践和社会治理、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制度和生态法律建设中。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体育大有可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探讨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功能,用科学发展观和整体思维方式及理念,探讨和谐社会的内涵.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加强改进老、中、青少年三大人群的体育意识和行为,开拓体育的四个功能,并同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统一,以促进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挥体育的可为之处.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生态文明的定义、内涵、特征、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从人和自然的本体关系,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及社会主义政治的合法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文明对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简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多维度、多层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和必然趋势.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因此,必须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化等方面,共同创建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深刻内涵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而且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实践与科学、和谐与公正、持续与发展的特征。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特征以及重要意义基础上,更好地探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战略目标之一。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谐社会的反映和升华,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本文基于如何建设和谐文化这一中心论题,分"和谐文化的内涵"、"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3个部分,对和谐文化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论述,并从5个方面集中阐述了如何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态公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其美丽心灵亦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保障。生态公民的美丽心灵有着丰富内涵,是生态实践的积淀内化、内心世界的完美呈现与自然世界的美丽之源。美丽心灵的存在又有着现实性的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迫切要求与生态正义维护的情感祈求。生态公民美丽心灵的意义在于其是对中国传统生态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石,是美丽中国的道德内核。  相似文献   

9.
试论和谐视阈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能切实解决农村社区的各种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应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握好农村社区建设的"和谐"内涵,改革不适应社区发展的阻碍因素,完善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一套能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绿色生态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为基础、以生产为手段、以生活为目标,全面朝生态化方向发展。"它是结合当前兴起的绿色全球化运动和高涨的绿色思潮,反对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从而构筑起来的理想化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它强调将发展与生态相结合,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研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选择路径,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起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科学发展理念,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而生态文明则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它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此,必须立足于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推进经济生态化、政治生态化、文化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等方面,共同创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明确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基本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和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建设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从而提出以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找出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应深刻领会"和谐社会"的内涵,充分认识建构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意义与特征,努力建构科学文明的和谐校园,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政治合法性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存续的关键话题.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为社会主义合法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一方面,生态文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从反面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惟一适合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以及我国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从正面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浅谈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社会具有正向的引导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怎么样使当代校园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我们必须从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以及特点出发,来构建一个适合和谐社会主义要求下的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分析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体育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体育的多方面功能,对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可在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维护社会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高科技的发展等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和谐生态与和谐社会分别标志着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不同状态。一方面,建设和谐生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建设和谐生态的基本途径,但当它们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追求的目标时,二者却表现出“以人为本”这一共同的价值取向。建设和谐生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有:发挥国家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生态建设要走法治化道路;把生态建设与当地人民的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人的素质,树立生态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一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迅速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现阶段的新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途径有待后人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水平、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与精神风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语言文明,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艰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