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已经创作出品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作品中,类型和手法不尽相同,下面笔者从作品纪录创作的媒体形式、呈现的类型以及创作手法进行分析. 一、媒体形式:电视系列纪录片与纪录电影 从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创作来看,主要有两种媒体形式,一种是电视系列纪录片,一种是纪录电影.当然这两种媒介的差异不仅仅是记录介质,而且在影片容量、制作技法、叙事结构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内容产业     
《视听界》2014,(5):10-11
南京广电集团推出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央视新影等单位,历时两年,摄制完成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对一百多年来南京的城市理想、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及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展示。该片于8月中旬在央视科教频道和南京电视台同时播出。  相似文献   

3.
一讲真实。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含义是要真实地记录人类的生活,以现实生活的原始内容为基本素材结构。应该说,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准则。离开了真实,纪录片便失去了意义,不能称为纪录片了。二讲艺术。虽然说真实是纪录片  相似文献   

4.
孔昭巍 《视听界》2012,(1):78-80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开设了人物纪录片栏目,拍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及人物专题片制作领域,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1996年推出的《21点纪实》栏目,以平民的视角、纪实的风格浓缩社会百态和人生精华,先后制作播出了“老外在南京”系列、  相似文献   

5.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与"情境再现"的区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  相似文献   

7.
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故事化"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电视纪录片进行叙事解析,揭示纪录片的某些建构规律、审美特征或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再现"媒介真实"--"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确实具有"再现现实"的性质,但它绝不是现实的原貌,而是现实与非现实辩证的统一.电视纪录片中的现实,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去"观察"的现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生活的体验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体验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编导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规定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根据一定主观意识截取的部分,仍然要受到包含这部分外界全体法则的控制.这就是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得以生存的原因."真实再现"并非是对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日前,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委员会举办的“2003·中国横店影视杯”纪录片大奖活动在浙江横店圆满结束。本次大奖活动共收到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新疆、广东等122个电视台,8个电视机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全国妇联电视中心、北京广播学院、武警电视部门和部分电视公司)选送的324个节目。  相似文献   

10.
影像记录的泛化与纪录片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电视媒介传播能力的不断增强 ,大量现实生活内容通过铺天盖地的电视新闻、形形色色的社会热点问题对话与访谈、情景真实的案件聚焦和方兴未艾的“真实电视” (realityTV)等节目得到源源不断的播映。这使不少人认为纪录片因为很多电视节目普遍带有非常真实的影像记录性而正在淡出乃至走向消失 ,有的甚至干脆认为纪录片已经“终结”。然而 ,影像记录的普及与泛化 ,纪录片概念的扩大及外延的拓展 ,在电视时代都是一种历史必然 ;不管在事实方面 ,还是在理论方面 ,纪录片都没有正在走向消失乃至被终结 ,它也不能被认为是现在可以消失或者应该终结的  相似文献   

11.
杜鹃 《青年记者》2007,(7):31-32
他们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以勤奋和高产以及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称誉中国纪录片界。2005年,他们以过半百的年龄,超常的智慧、勇气和旺盛的生命力,行走在令常人难以抵达的世界屋脊,记录下那不可思议的神秘的生存状态,昭示着一种令人敬仰的精神。他们创作的纪录片《水羊年·纳木措》一举获得第八届四川国际电视艺术节“金熊猫奖”,加拿大世界华媒体最佳电视纪录片奖和中国十大纪录片奖。他们就是享誉中国纪录片界的“神仙眷侣”——海南电视台记马小钢、方燕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旅游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相对新兴的电视纪录片类型,其主要内容是记录旅游者在旅游途中的经历.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代表性栏目——《行者》,探讨当下旅游类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并分析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如何体现出人文关怀,并探讨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金震茅 《视听》2016,(1):25-27
电视纪录片批评主要是指通过对纪录片作品的解读,对电视纪录片主题及价值和画面艺术作出评价。本文对新时期电视纪录片批评的意义与表达方式进行了理性的思辨和阐释,目的在于引导受众科学地分析电视纪录片作品和相关的电视纪录片活动,以期取得良好的纪录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14年12月,在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时,微纪录片《城殇》在电视与网络同步推出。这套30集的微纪录片由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推出,在央视等多家主流电视台播出,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同时,该片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突破千万。笔者力图通过本文分析《城殇》在播出时机、叙事手法、形态设定等方面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不同的创作主体对电视纪录片会有不同结构建构.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为电视纪录片结构建构提供了框架与路径.而电视纪录片结构构建的美学追求,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16.
搬演的纪录片在国外并不鲜见。如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中被誉为长镜头最早范例的纳努克猎海豹一段就是搬演的。纳努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拉上来的海豹.其实早死多时.只是为了拍摄需要.将当时的情景搬演了~遍。搬演的作品在国内也有.如早期的纪录片《丝绸之路》、东方时空中播出的《南京血证》等.都运用了搬演的手法。不管接受与否.搬演在纪录片创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仝晓明 《传媒》2015,(17):42-43
2014年, "中国梦"纪录片阵容强大,《中国梦·中国路》《追梦在路上》和《百年潮·中国梦》等许多优秀作品面世,真人秀元素的融入,全媒体平台的传播,拉开了"中国梦"纪录片的发展大幕.2015年, "中国梦"纪录片继续发力,《1937南京记忆》、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作品相继面世,为"中国梦"的实现助添能量.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电视纪录片越来越重视对悬念叙事表现手法的应用。悬念叙事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视纪录片的观赏性,有效促进了电视纪录片的传播。主要分析悬念叙事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应用,阐述电视纪录片运用悬念叙事的必要性,以及对悬念叙事应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视纪录片尚未打开海外市场,主要缘于电视纪录片故事讲述能力的欠缺。因此,如何利用好叙事艺术,加强电视纪录片中的创新元素,是当前创作中的重点问题之一。1.使用故事化、戏剧化的表现手法提及使用故事化、戏剧化的表现手法融入电视纪录片,有人担心电视纪录片拍成故事片。事实上,电视纪录片本身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是培养人们审美意识和认同感的关键,因此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人应该做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工作,以提高纪录片的制作质量。本文先后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技巧和拍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