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英国文学的发展中,丹尼尔·笛福于一七一九年发表的《鲁滨孙漂流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真实地描绘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开张骏发的英雄气概和务实进取的行动作风,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成长和发展开辟了道路。笛福本人由此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享有“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名。  相似文献   

2.
丹尼尔·笛福简介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人,他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也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同时,他参与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并因为言论关系几次被捕。笛福到了晚年才开始创作那些长篇小说,在59岁时他开始创作《鲁滨逊漂流记》,因此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笛福的小说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通过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18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纷繁…  相似文献   

3.
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除了他对经典小说创作所做出的努力外,他的小说还明显带有通俗性的一面,以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的诉求。笛福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多种通俗模式的表现手法,这表明作者在神圣的艺术殿堂中孜孜不倦地寻求自己的创作理念,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敏锐洞察和对自然界的深邃理解。  相似文献   

4.
英国早期清教思想对笛福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滨逊的形象与笛福的思想意识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笛福通过鲁宾逊的行为表现了自己的清教思想以及价值观念.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鲁滨逊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笛福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鲁滨逊飘流记》(1719)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敏锐地感觉到,只要根据广大读者的兴趣和思想感情,对塞尔科克的故事加以改造,一定能抓住读者的心。于是笛福以塞尔科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在海上生活的经历和体…  相似文献   

6.
佚名 《初中生必读》2013,(Z1):85-86
笛福是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  相似文献   

7.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的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丹尼尔·笛福,他的小说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通过普通人的遭遇和命运,反映18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纷繁的现实。据  相似文献   

8.
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常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他的帝国主义思想。《鲁滨逊漂流记》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他的小说《摩尔.弗兰德斯》也不例外。小说通过主人公摩尔的视角及其复杂的生活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北美殖民地,并把它描绘成"希望之都",借摩尔之口劝说读者到殖民地垦殖。笛福应用通俗语言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把众多角色融合于摩尔使其与读者产生共鸣。小说最初连载于低廉报纸的形式把中下层社会纳入读者之列。同时,笛福利用细节描写等手法达到真实使读者相信北美确是希望之都。这些因素使《摩尔》成为一本帝国主义宣讲书。  相似文献   

9.
笛福(1660—1731)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长篇小说家,被称为英国小说、报刊文学之父。《鲁滨孙飘流记》是笛福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主人公形象,恩格斯称鲁滨孙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鲁滨孙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勇于进取的乐观主义者。他不安于小康之家的平庸生活,多次出海经商,经营种植园,贩卖黑奴,尤其是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的28年间,他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猎取食物,建筑住所,制造各种工具,驯养动物,开荒种粮食,同疾病斗争。同自然灾害斗争,凭着他非凡的热情和顽  相似文献   

10.
王淦生 《作文》2023,(3):55-58
<正>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作者介绍丹尼尔·笛福,英国作家。一生创作颇丰,论著有《冥想》《计划论》《对付新教徒最直截了当的办法》等,诗歌有《地道的英国人》《立枷颂》,还有历史著作《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史》。创作最多的是小说,有《团结》《鲁滨逊漂流记》《骑士回忆录》《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罗克萨娜》《英国商人手册》等,主办过杂志《评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英国小说家、政治刊物作家、记者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与塞缪尔·理查逊(SamuelRichardson,著名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和词典编纂家)一起被称为英国小说的奠基者。丹尼尔·笛福于1660年夏天出生。父亲詹姆斯·福是一个不信奉英国国教的商人,经营蜡烛和肉产品。父亲固执的清教徒信仰时而也会出现在笛福的作品中。笛福就读于伦敦的查尔斯·莫顿学校,在这所专门为不信奉国教的清教徒孩子开设的学校里,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成人后,笛福将自己的姓氏(福)改为笛福,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没有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而…  相似文献   

12.
笛福在多期《评论》文章中塑造了“信用女士”的形象,汇入了18世纪初期英国文人对金融和信用市场的大讨论。借助对“信用女士”话语的塑造,笛福剖析了信用在道德和经济两方面的内涵,指出了信用存在的风险以及在个人和国家层面的应对思路。笛福的经典创作不仅传达了在当今仍有价值的信用观念,也表明政策、观念的通俗化、文学化演绎是学者面向大众发声的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丹尼尔·笛福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丰富的阅历和记者生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多样的素材。与当时社会流行的宗教文学和流浪汉故事不同。笛福用详实可信的人物与细节。塑造了诸多真实的人物形象。从文学伦理学视角来分析《摩尔·弗兰德斯》,可以清晰地看出小说中女主人公求生存意愿这一伦理线及其在五次婚姻中的伦理结。  相似文献   

14.
<正>丹尼尔·笛福:"小说之父"和"鲁滨孙之父"被誉为"小说之父"的丹尼尔·笛福1660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经营屠宰业的商人家庭,因为受过中等教育,笛福对政治有着极大的热情。1 692年,他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的同时还要养活妻子和6个孩子,于是他开始以为报社撰写政论文章谋生。由于他经常抨击国王和执政党,致使他常常入狱。在59岁的那一年,他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也就是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冒险小说之一的《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并帮他还清了一些债务。在他生命  相似文献   

15.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历程形成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笛福     
《学苑教育》2018,(1):F0002-F0002
丹尼尔·笛福(1660-1731年)。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  相似文献   

17.
笛福是较早被译介到中国的英国作家之一,我国对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对《鲁滨逊飘流记》的翻译研究,对笛福的认识比较守旧肤浅;1949年至1989年间,笛福的小说代表作都有了中译本。这一时期,阶级分析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笛福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90年代以后,我国形成了对笛福小说复译的热潮,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同时,评论界也对笛福作品开始了后现代话语下的解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使人耳目一新,而艺术层面的分析使经典作品散发出更持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摩尔·弗兰德斯》被誉为丹尼尔·笛福小说生涯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小说里,笛福把女主人公摩尔·弗兰德斯一生的经历与宗教紧密融合在一起,使其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从分析宗教对摩尔一生的影响,揭示笛福的清教思想对他的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宗教与文学理念的关联性,使人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13,(Z1):31+36
1.英国十八世纪的一位作家被誉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他创作了一部有名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请问这位作家是( )?A.狄更斯B.笛福C.斯威夫特D.夏洛蒂2.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大师",创作了科幻三步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的作家是( )?  相似文献   

20.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当代作家斯蒂芬·金1982年的一部励志的监狱题材艺术精品,并被成功改编成电影,主人公安迪"无辜入狱""改造监狱""逃离监狱"的救赎之旅恰好完成了"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在1719年创作的荒岛历险小说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登岛""改造荒岛""离岛"的荒岛三部曲。从互文性视角来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隐喻的"荒岛模式",分析这种经典文学作品模式对于人物形象的艺术刻画,及对美国社会、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