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督教文化对曹禺早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人生的体认,又渗透在他的戏剧文本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重要精神来源.曹禺忧郁而热烈的性格、孤独的体验、博大的同情心、对人生意义的痛苦求索是他走近基督教的重要原因:忏悔意识、罪恶与救赎、不可知的神秘、劳动、爱人、遵从基督的规范,是显现在曹禺戏剧文本中的鲜明的基督教资源.  相似文献   

2.
《雷雨》诞生于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座拔地而起的艺术高峰,从此,中国现代戏剧走向了成熟,中国有了真正的现代戏剧.至今,《雷雨》已经在舞台上六十余年长演不衰.关于《雷雨》的主题,从《雷雨》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首先是曹禺本人的观点“命运说”,“宇宙正象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其次,是三十年代接受者所理解的,做为社会问题剧的《雷雨》.进而,又被阶级论者片面强调为阶级斗争的文本.新时期以来,曹禺本人的观点重新获得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曹禺的第一部剧作发表至今已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曹禺剧作演出不衰,其价值愈来愈引起中国和世界的重视。本文从中国现代戏剧史的角度、从戏剧文学的要求、从舞台演出、从中外学者对曹剧的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曹禺在中国和世界戏剧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认为曹禺是把中国话剧文学引向成熟的作家,是把话剧艺术推向高峰的作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奠基者之一;曹禺对世界戏剧亦有着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曹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从曹禺的每部作品都能看出其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包括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契诃夫、易卜生及奥尼尔的剧作。论文从结构、命运和原型的角度来解读《雷雨》的古希腊悲剧血统。  相似文献   

5.
《北京人》第一幕中,曾家为愫方的婚事向愫方"征询意见"这一片段有其特殊的语用现象,可以从会话结构着手,以人物各自的话语意图为基础,运用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对戏剧语言进行全面的语用分析,品味曹禺的语言魅力,为戏剧评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斯人记》的叙述策略主要表现在:全知叙述与限知叙述的相互转换使叙述灵活自如,叙述者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话语模式与对话艺术的衔接产生较强的语言张力,叙述频率与和合律的设置进一步深化了文本主题。这种叙述策略来自对前人小说和戏剧、电影艺术的借鉴,又有作者的独创和时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曹禺以巴赫的作为贯穿<雷雨>序幕和尾声的背景音乐,是别有深意和匠心的.但是几乎没有研究者注意到这一音乐语言与文本的深层结构、精神内涵之间的深刻联系.巴赫是"西方音乐之父",其的复调、和声、对位等多种手法的高超运用所营造出的极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相当深刻的思想情感,对曹禺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雷雨>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突出了神秘与救赎的宗教精神.在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的设置上,曹禺犹如一位交响乐指挥,以丰富复杂的复调结构把冲突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8.
<已知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关于美国奴隶制的长篇小说.为探索新世纪奴隶叙述文本的发展方向,文章将小说作为当代奴隶叙述文本,研究琼斯对蓄奴史历史真实和话语建构领域的关注.小说不仅再现了蓄奴史的历史真实,也参与其在话语建构领域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闽南作家杨少衡的新近之作《金瓦砾》以其富有寓意的情节结构,精巧的人物设计以及独特的话语叙述,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戏剧色彩的文本世界里,进而在貌似通俗的小说文本下蕴含着文化重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从曹禺前期几部代表性戏剧作品的自杀母题中探究曹禺对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意识的认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研讨曹禺戏剧创作转变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曹禺在<雷雨>中建构了具有双重功能的叙事文本以"结局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浅层情感需要的阅读文本,以打击这个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深层情感需要的反思文本.文章试解读这两种文本功能,发现曹禺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属于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却留下了较多的遗憾。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到去世前几十年时间内只创作了3部剧本,且质量不高。本文对建国后曹禺戏剧创作的困惑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3.
钱理群先生秉着"作家的文学史研究"这一多向、多维的理论研究方法,对曹禺及其戏剧作品作了一次"心灵史"的精神巡礼。其批评措语中存在一些错谬及疏漏处,作为批评的批评,对其中的一些缺欠问题进行探源性的思考和驳难。  相似文献   

14.
戏剧作品要在有限的剧场空间里揭示深刻丰富的社会人生世相,就须使剧场小舞台演绎为人生大舞台。因此,剧作家对“人”与“戏”关系的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曹禺早期戏剧能够依据角色性格发言行动,突出合乎角色情感逻辑的细节,展示角色间互为作用力的关系,这是剧作家依托“人”“戏”关系成功营造“剧场性”的关键。曹禺后期的剧作,在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建构方面与前期相比则呈弱化之状,由此造成的审美萎缩,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5.
曹禺戏剧中常常运用意象并置的诗化手段将看似散乱的材料进行“聚”与“收”的处理,以达到对材料深层寓意的充分挖掘。其意象并置的运用普遍而又多样;既有相似意象的对等,又有对比性意象的“跳跃衔接”,还有相同意象的多角度重复,它们与剧中浓郁的叙事性相互对抗,形成戏剧的内在结构张力。  相似文献   

16.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嵌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使语言个性化和动作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曾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使语言个性化和动作化.  相似文献   

19.
曹禺的创作起点很高,逐渐下滑,由一代天才变为平凡的剧作家,这是学术界的共识。其变化原因是什么?从曹禺剧作的内在因素———个人话语与时代话语的消长进行探索,应可提供一种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美戏剧史上的代表作家,奥尼尔与曹禺在其戏剧创作中都体现了女性悲剧意识。以两位剧作家的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为切入点,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孕育女性悲剧意识的土壤,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女性悲剧意识在两位剧作家创作中的不同诠释等几方面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讨他们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拓宽奥尼尔与曹禺作品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