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术考试承载着国族建构的政治诉求和情感需求,是民国时期武术国家化的实践。探究国术考试的形成、发生、特性发现,其嵌入国族建构的正当性表现在历史性、进步性和时代性方面,并为游走于国家社会边缘的武人群体构建了政治、经济、教育的话语。这强化了武术与国家的联系,武人群体由此得以参与国族建构之中。通过仪式操演的空间塑造、国家在场的话语表达、政治规训等手段,国术考试成为国族建构的践行空间。武术被上升到“国术”高度,借助“竞赛”“考试”开启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
挖掘历史探究本土经验以关照当下是研究武术教育问题的重要理路。研究在史料蒐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发现中央国术馆武术教学模式为“打练结合”。基于此,运用历史比较法、文本分析法和逻辑归纳法,对中央国术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的思想渊源与开展基础、教学实施,及其成效进行了研究。中央国术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武术应用能力为主旨,将武术的基本功、套路和格斗进行组合练习的一种教育实施程序。中央国术馆通过贯彻和实施“打练结合”教学模式为中国近代现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使其成为中国学校武术专业教育的开拓者。囿于强种救国的时代背景,该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未能有效探索武术教育的“技外之理”。从中央国术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中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表演”和“技击”应成为武术专业教育术科教学的“一体两翼”;从“打练结合”到“打练融合”始能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重视“打练融合”技外之理籍以落实武术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维度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探赜,有助于深刻理解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脉络。运用多重史料互证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基于话语构建视角,以中央国术馆为中心,围绕“强种救国”核心话语,探赜近代中国武术话语构建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在“国之病夫”的隐喻与“身之病夫”符号的共同作用下,所激发的尚武图强思潮,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起点。从理论逻辑看,在救亡图存语境下,从国家、民族、社会三个层面,寄望通过对国民身体的征用、对民族体育的坚守和对武者身体的规训达至民族复振和国家强盛之目的,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机理。从实践逻辑看,在国术救国历史主题叙事中,中央国术馆通过多种举措激活国民武术价值观念的认同机制、坚守传统筑牢国民武术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国际推广构建民族文化符号和重塑国家形象,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进路。以古鉴今,通过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研究,提出中国武术应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导向,以身国同构为逻辑理据,遵循民健国强发展进路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4.
挖掘历史、探究本土经验以观照当下是研究武术教育问题的重要理路。对中央国术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的思想渊源与开展基础、教学实施及其成效进行研究发现:中央国术馆通过贯彻和实施“打练结合”教学模式为中国近现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成为中国学校武术专业教育的开拓者;囿于强种救国的时代背景,该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未能有效探索武术教育的“技外之理”。 从中央国术馆“打练结合”武术教学模式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表演”和“技击”应成为武术专业教育术科教学的“一体两翼”;从“打练结合”到“打练融合”方能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重视“打练融合”技外之理籍以落实武术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1931年,在当时的中央国术馆成立后不久,甘肃省就在兰州建起了西北第一个,在当时的全国也为数不多的甘肃省国术馆。在马凤图、王福辰、裴子源、俞少卿等武术家的积极推助下,甘肃省国术馆克服了重重困难,办出了特色,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成为甘肃民间武术活动的中心和此后几十年间陇原大地武术活动的策源地,一大批在省内、国内有影响的武术人才从这里走了出来,为甘肃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其影响之大,声誉之高,至今流风轶事不减,成为中国武术界的美谈。  相似文献   

6.
国术是近代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在“新旧”“中西”之争的近代社会语境中,肩负着中国体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使命。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国术的现代化转换进行研究,以期对今后中国体育改革提供参考。近代“天下”观念逐渐消亡而国家意识勃兴,民族主义、文化冲突等因素使传统体育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挣扎。伴随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土洋体育之争”,在处理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发展关系以及中国体育变与不变等问题上,改造出兼备中西文化特征的体育共识。近代国术向现代体育的转向既是一种自救的变革,也是区隔过去、抗争西化,从传统武艺向现代体育的转换。内嵌到历史发展的国术变革,不断被注入新的意义,并展示出与近代国家民族命运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学校武术百年来的发展热点进行梳理与回顾.指出,近代"尚武"思想和军国民教育思潮,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推动了学校武术的发展;中央国术馆在学校武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建国初期,学校武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文革时期的武术发展扭曲畸形,但依然在压制中艰难前行;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武术加快发展,但是在教学内容和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性上还存在不足;新世纪的学校武术,又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与挑战.同时对百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分析研究不足,探寻未来方向,旨在为中国学校武术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期的"国术改良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武术生存的社会基础逐渐消蚀,传统武术也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最集中地体现在清末民初的国术改良运动中.讨论了民间和官方两方面的努力,认为经过这场运动,植根于传统农耕生活的传统武术已经逐渐转化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新的体育方式,但同时也造成了武术运动的分裂.  相似文献   

9.
南京中央国术馆创建于1927年,它是我国唯一的专门研究整理中华武术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一所国家机构。中央国术馆曾开办训练班,培养武术师资,并管理全国武术事宜。1933年中央国术馆又创办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招收三年制和五年制的大专生,为社会培养武术教师。1937年抗战开始,中央国术馆和国术体专一同内迁,四处流亡,至1940年迁到重庆北砖。由于经费奇缺,1945年中央国术馆被迫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术体专迁到天津。全国解放后,国术体专并入石家庄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956年在原中央国术馆及国术体专的旧址上创办了南京…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的要求,我们对武汉市37所各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些突出问题或困惑。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学校管理层面的若干对策以及对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和物价部门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学生生存教育模式研究——从体育角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灾后的大、中、小学生生存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生存、生活、生命三个互为依托的关系,构建了生存教育的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生存,实现途径是生活能力的教育,支撑手段是运动技能的培养.寓生存教育于学校体育教育之中,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在生存教育中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整合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整合意在整合各学科知识,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与分化,彰显知识、技能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及其价值。课程整合是目前正在实验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但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教育尚没有推行。高职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普通教育,为推进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进程,有必要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整合作初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深刻认识数学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数学教育工作者自觉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本文就数学教育的素质教育意义起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4.
十七大报告首次将远程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作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工作重点,社区教育与电大教育的联姻正有效推动着全国范围内社区教育的大发展。从实践层面看不少电大在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积极面对新时期电大发展新领域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与问题,基层电大尤为如此。文章尝试从保障机制及学院自身缺陷方面剖析原因,着重从宏观理念指导层面、中观保障措施层面及微观操作实施层面重点探讨电大社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摇篮,在体育院校营造一个具有深厚创新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体育人才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创新教育现状的分析,从精神、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上对如何在体育院校进行创新教育的环境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体育院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双边互动。体育教学直观性强,教与练密切配合,师生共同互动始终贯穿于课堂之中,教学中建立起一个好的情感环境,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精神振奋,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校园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总结数字化建设的实际经验出发,论证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从教育层面论述了如何构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架构和教育环境设计,以及在构建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的“四化”建设。从应用层面提出了在全面相建数字化校园时应该着重建设的硬件内容,并提出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思想层面:缺乏思想、道路的旗帜引领;内容层面:时代感召、价值导向、问题意识匮乏;形式层面:单一化、陈旧化、非常态化明显;社会层面:多元思潮下矛盾与冲突并举;公众层面:坚定信仰与诘难和质疑并行等.对此,新时代应该有新要求、新内涵、新高度.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思想与道路统领,统一中彰显差异,坚守中勇于创新,冲突中实现统一,让爱国主义教育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专科是近几年国家推行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措施。它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对象决定了其现当代文学课教学必须有着自己的特色,教师要因材施教、加强阅读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主要指借助通识课、专业课等课程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挖掘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来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教育态势。然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却存在思政能力、德育意识及资源挖掘等层面的问题,难以切合时代发展对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及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对此,本文以税法课程为例,探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