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我国破解“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内涵与意义、影响因素、过程、机制、模式和路径等,但对于后发企业如何在较短时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讨论尚不足。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海思半导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后发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机理。研究发现:第一,引入吸收速度概念,后发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遵循从个体、组织到组织间吸收速度提升的演进过程;第二,定义互补资产链接能力概念,区分互补资产内链接能力、互补资产间链接能力、核心-互补链接能力分别在吸收速度动态演进过程的加速作用,揭示核心—互补链接能力有助于技术研发与内部市场耦合作用,进而加速技术积累、迭代和升级的机理;第三,互补资产链接能力提升知识吸收速度,支撑芯片设计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成果丰富吸收能力、互补资产和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内涵,研究结论为芯片设计后发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突破发展具有全方位的重大战略意义,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归纳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的并购式接力创新模式,分析该模式的理论内涵和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以并购式接力创新为内核的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突破机制,重点分析推动产业突破的两类互补性核心主体与产业突破的三类主导机制,并对现阶段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突破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科技领军企业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的中坚力量,在科技创新体系中起关键的主导作用。以华为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证了科技领军企业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逻辑,从“顶层设计、策略响应、基础要素”三个层面提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的六大实现路径,即确立伟大创新使命;构筑“探索+开发”的双元驱动创新战略;通过压强投入抢占技术制高点;构建世界一流组织架构;建设世界级人才团队;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郑刚  邓宛如  王颂  郑杰 《科研管理》2022,43(7):85-95
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成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本文基于奏效理论,对龙芯在CPU技术中实现阶段性突破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芯片企业如何构建创新网络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在突破芯片“功能性-可靠性-性能性-兼容性”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面临着更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企业外部不确定环境及自身资源存量将影响其网络构建和技术突破的决策逻辑。初期主要基于奏效逻辑进行决策,后期遵循“因果-奏效”间断平衡逻辑进行综合性决策。(2)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依次采用 “撬动-带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及演化的机理模型,推进企业创新网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并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系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障碍是“十四五”时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应在全局把握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然而既有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关键核心技术及其突破的讨论相对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界定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特征和类型,剖析了关键核心技术障碍的突出表现和国内外成因,探讨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背景与形势、方向与重点、机理和路径。[研究结论]研究构建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整合框架,并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目标体系构建、主攻方向选择、攻坚力量部署、激活机制重塑、攻坚稳步推进五个体系化维度明晰未来进路。研究结论既能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文献的发展,又为政府制定政策、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不仅要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还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作用: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要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协同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中央企业为核心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创新协调机制,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布局,建立和完善中长期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制度化容错纠错机制,激发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全员创新创业文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视角出发,选择三峡集团作为研究案例,以文本分析与专利分析为手段,探究了三峡集团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路径。研究发现:该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整合创新”的演化过程。从专利合作网络的视角来看,在集成创新阶段,较高的非冗余性可以帮助企业在合作中占据优势地位,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整合创新阶段,伙伴之间更频繁的合作可以帮助企业接触更多异质性的创新资源,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本文对三峡集团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的研究,对我国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重要前提,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应对“科技脱钩”的根本举措。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究了初始创新资源紧缺的中小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依据驱动因素与资源条件不同,中小制造企业分别采取集聚型资源结构化、重构型资源能力化、开放型资源杠杆化的资源编排方式,内外资源编排行动匹配差异化机制有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2)中小制造企业采取正向适应性逻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趋向间隔性突破式创新与持续性微创新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企业在技术网络深度的精耕与市场运营广度的拓展中实现快速成长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为中小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科创板推行以来,度量其重点是企业是否实现了产品突破性创新。产品突破性创新是组织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掌握先进技术、突破技术封锁的重要途径,而使命是驱动企业实现产品突破性创新的精神支柱。但现有研究关于在使命驱动情境下企业如何更好地实现产品突破性创新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权变观,以科创企业为例,从领导行为与意义建构的动态匹配视角出发,选取极具典型性和极端性的HB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揭示了在使命驱动情境下,科创企业使命的导入、认同、内化三种使命形式分别驱动着产品突破性创新实现萌芽、形成、强化的三个阶段。针对产品突破性创新的不同阶段,通过授权、命令、双元领导与不同意义建构主体的有效适配促进产品突破性创新实现,并由此形成领导行为与意义建构的附助性匹配、补偿性匹配及整合性匹配三种动态匹配模式。本文从使命驱动、领导行为与意义建构的动态匹配视角揭示了产品突破性创新的实现过程,为科创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商业模式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在阐明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1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商业模式创新对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存在促进作用,且国有企业显著强于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强于中小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显著强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机制检验表明,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知识资本积累效应、研发产品需求效应和研发投入保障效应提高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推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是新形势下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在创新主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研究缺乏对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内在机理的探索与验证。因此,研究从创新主体网络视角,以2010—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构建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网络与知识网络,采用负二项回归法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中的组织体系化能力与技术体系化能力对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体系化能力中的局部协同能力和全部协同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体系化能力中的知识共享能力和知识组合能力均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知识共享能力与知识组合能力在组织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影响机理,对我国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规划中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部署,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规划,关系着我国能否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在该领域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首先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进而描述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特征,最后以产学研为攻关主体,从"突破路径"和"助力渠道"两个维度探析出关键核心技术的7个主要突破因素:技术打压认知与需求导向、国际科技合作与开放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期充足研发资金投入、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技术链与产业链以及政府政策与体制机制等。结论可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科创企业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员工创新自驱力是科创企业可持续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科创企业如何提升员工创新自驱力以实现创新可持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容智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基于“目标设定-释放信号-解释信号-激活”的理论框架,从动态过程视角建构了科创企业员工创新自驱力生成与迭代过程机理模型。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具有不同的目标,在不同目标下,组织结合内外部环境形成人力资源利用认知,实现“目标设定”;组织通过意义给赋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利用认知向员工的跨层传递,实现“释放信号”;员工通过对组织意义给赋行为的“感应-注意-选择”的注意力配置过程实现对组织“解释信号”,进而影响员工创新自驱力由去创新自驱力、创意采用自驱力、创意生成自驱力到创意传播自驱力的“激活”与迭代升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核心地位。为推动情报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必要对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情报人才体系和新情报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方法/过程】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视角出发,分析支撑前沿尖端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沿情报人才、支撑关键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的技术竞争情报人才、支撑基础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情报人才和支撑下一个百年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情报人才的定义、素养与未来培养方向。【结果/结论】界定四类新情报人才,指出前沿情报人才应有高科技专业背景、前沿创新思维、前沿科技识别能力和前沿情报获取能力;技术竞争情报人才应有国家利益与安全责任意识、竞争情报跨界协同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与“卡脖子”技术识别能力、技术竞争态势评估能力;基础情报人才应有基础科学普及能力、全学科的基础研究服务能力、基础研究评价能力;战略情报人才应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前瞻性研判能力、协同决策主体的视角,并提出培养路径。【创新/局限】构建了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情报人才FTBS体系,从发展策略上有助于情报学教育创新发展。针对新情报人才培养的对策在教育实践上尚有较大的应用与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分析长三角企业绿色创新的动力机制以及关键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地区20家先进节能环保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网站、媒体报道、学术期刊等收集相关二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研究构建节能环保企业绿色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并进一步以其中两家典型企业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作用阶段。结果发现:(1)市场因素与环境规制是外部导向因素,创新技术与能力是内部驱动因素,利益相关者压力和资源整合与投入是强化因素,企业文化是维持因素;(2)在节能环保企业绿色创新实践的4个阶段中,模糊前端、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商业化运用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市场因素、创新技术与能力、资源整合与投入、利益相关者压力。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地区政府加强市场激励型和自主参与型环境规制、企业提高绿色环保意识,共同加大绿色创新投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焦点问题,考虑创新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企业和学研机构为博弈主体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系统探讨影响博弈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各因素变动下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政策激励因素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研机构协同创新,但不同政策措施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降低合作成本和“搭便车”收益,提升合作收益增量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盲目设置过高的创新深度而使研发成功率过低无助于双方合作;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研发资助、违约金、机会损失和声誉损失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系数能够有效抑制中途背叛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提出优化政府政策组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体制机制设计等建议,从而为政府科学施策、精准施策,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科技自立自强战略背景下,龙头或领军企业牵头创新团队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前沿引领技术瞄定的新型使命型科研联合攻关模式,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障高质量科技供给,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以2000—2019年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为研究样本,采用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及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的基本特征、网络结构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发现:随时间推移,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项目逐渐增加;牵头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而民营企业占比逐渐上升;合作类型以“企业—高校”为主,科研院所作用有待提升;技术领域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网络逐渐形成基于“业缘型”的核心集群,长期核心创新主体在稳步增长;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合作网络时空分布符合等级扩散和接触扩散规律,时空发展向“亲缘型+地缘型+业缘型”模式演化。应分别从政府与企业层面进行持续巩固与加强,以发挥企业牵头创新团队在市场需求、集成创新和组织平台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李显君  熊昱  冯堃 《科研管理》2020,41(10):1-10
缺乏核心技术,一直是我国产业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软肋”和“瓶颈”。 主流创新理论和技术追赶理论专门研究产业核心技术演化机理的文献十分匮乏,国内创新研究领域对我国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还缺乏系统总结和高质量研究文献。中国高铁从无到有,是后发国家产业赶超发达国家的典范。与汽车等制造业大而不强不同,中国高铁产业不仅里程数绝对领先世界,而且在诸多核心技术领域也实现了突破或赶超。但目前学术界对我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演化、突破路径及机制的系统研究还十分匮乏。本文通过我国高铁三个企业的三项核心技术突破过程的纵向案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高铁核心技术经历了从功能性核心技术到性能性核心技术再到可靠性核心技术的演化路径;在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逆向学习和正向学习都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匹配不同学习模式。本研究揭示中国高铁产业核心技术演化路径与机制,充实了技术演化的微观机理研究,深化了中国情境下的技术追赶研究,丰富了后发国家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同时,本研究对于我国企业及政府认识产业核心技术演化规律、优化核心技术对策与机制、以及突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核心技术封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瑶  陈旭  胡斌 《情报杂志》2023,(3):94-101
[研究目的]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可以为国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通过设计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技术甄选方法,能够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破解“卡脖子”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的隶属关系,构建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两阶段漏斗式甄选模型,首先从前沿技术性、复杂创新性、国家战略性三个维度识别出关键核心技术,再基于区位熵模型的设计思想,从垄断依赖性和难以攻克性两个方面构建技术区位熵指数,筛选出其中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结论]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2000—2021年专利数据为样本,甄选出中国31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结果符合目前产业技术发展现状,说明提出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两阶段漏斗式甄选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国家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本身也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即以科技创新国内循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国际循环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链条完善、产业链互补性强、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创新优势显著,但仍然面临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内外创新资源循环不畅、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未实现有效协同等问题,因此,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基于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视角,该系统包括创新主体与创新组织、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其中科技创新资源为基础和前提,创新链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国内循环系统建设要着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科技产业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际循环系统建设要发挥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推动国际合作向创新链源头延伸。同时,要通过完善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推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