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个内容我教了两次,但两次的教学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第一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的教学设计层次很清晰,先是导入新课,接着讲授例题,最后巩固训练,整个流程都是教师一步一步指引着学生在学习,师生问答式是课堂的主旋律.而第二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一改往常的做法,先让学生自学后再点拨质疑,最后进行拓展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三、四步复合应用题是五年级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这部分教材中,使学生正确理解三、四步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多步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教学难点。怎样教好这部份内容?下面谈谈我的设想,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准确地理解概念“同类二次根式”,有利于二次根式加减法的学习,并能促使学生技能的形成.但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常有以下两个误区:  相似文献   

4.
<正>在一次与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聊天时,他谈到了当时的语文课。因为我在那个时候跨年级任教两个班,教学任务重,有时来不及备课,我就让他们自己备课,自己上课,由学习小组做好分工,备课内容自己安排,有时是一周的课都交给他们,有时是一天的课。恰巧,有一次校长推门听课,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因为我没有备课,全是学生自己准备的。我非常紧张,学生却镇定自若,他们做起了“老师”该干的事情。一节课下来,我只说了个开场白,最后总结了一下。  相似文献   

5.
《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内容,我曾教过几次,但每次教后的感觉及收获都不一样。本文结合我的两次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第一次教学实践: 先创没情境,引出例1,然后让学生尝试解答,接着进行交流。结果第一个学生就把我准备下一步要探究的计算方法全说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一次我上公开课,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的“统计”。在巩固练习时,我让学生们看多媒体动画,统计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车的数量。动画演示一步一步地进行着,当让学生用笔记录的时候,却因键盘上的空格键非常灵敏,我按它时下手重了一点,就跳过了一步,显示出最后的统计结果。无奈之下,我不得不重新让学生们从头看起。开始做记录了,我看到有两三个学生直愣愣地坐着,光看屏幕不记录。我连忙提示他们做记录,他们冲我笑笑却不动笔。我感到好奇,就走近他们。一个学生非常神气地拿着记录纸给我看,我这才发现纸上已经打好了一个个钩。原来,这几个小家伙记下…  相似文献   

7.
“植树问题”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又无从找到形象教学模型的内容。两年前我第一次教这个内容时,想尽了一切办法.也费了好多口舌,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全面掌握。但是当听完柏老师的这节课后,我顿时醒悟了。  相似文献   

8.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两部分各有两个例题。传统的做法总是按照教材的编排依次进行教学,而我在教学该内容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围绕实践、体验、尝试、总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做法是这样的:一、菜场里实践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整数加法和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含义。考虑到把原来两教时的内容并在一节课上讲完,学生的接受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此文文笔优美,词汇丰富,既能让学生感受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的热爱之情。第一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倾尽全力,采用各种方法,希望能引导学生说出、读出蝴蝶谷的迷人景象,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闷闷地跟在我后面走了过场。这一次再教,我仔细研读了一些名师的课堂,感受他们的教学理念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永正教师说过:"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上,教师写错题,说错话是数学教学的大忌。但我们如果掌握好教学时机,机智地处理,疏忽有时也会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源,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在讲乘法分配律时,我安排了一组巩固练习,最后一题是:32×46+32×54,一位同学帮我拿小黑板时,不小心将后半部分擦去了,变成了32×46,等到课上学生叽叽喳喳地说这题不好做时,我才意识到由于我的疏忽,造成学生的争议。我本想补上,突然灵机一动,这不正好可以编一道开放题吗?我何不给学生一个主动探求的机会呢?于是我故作神秘地说:“这道题是一道运用乘法…  相似文献   

11.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12.
同中辨异领悟内涵□陈荣艺义务教材语文第五册第18课《灰雀》一文中,小男孩两次说过“一定会飞回来的”。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两句话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懂得标点符号的作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  相似文献   

13.
很多老师在教学圆柱体认识这一内容的时候,总是把它和讲求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堂课合在一起讲。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对圆柱的概念教学一带而过,把主要精力放在侧面积的计算上。因而造成学生对圆柱的概念模糊不清,给整个圆柱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实践告诉我们,十分认真地上好圆柱认识这堂概念教学课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进行圆柱认识这堂课的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步应用题教学又是应用题教学的基础。为了搞好一步应用题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提前孕伏,说明结构,完整述说等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前孕伏 由于一年级学生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大都学习过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所以,这部分教学任务相对较轻。为了搞好一步应用题教学,在学生刚接触加减法的认识时,我便孕伏应用题教学的有关知识。开始是教师看图口述,学生跟着学。如在学习加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课本上 ,有一部分关于千克、克换算的内容。教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 ,通常都是告诉学生克、千克之间的进率为1000 ,然后通过乘以或除以进率来进行它们之间的换算。但是 ,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 ,还没有完全掌握大于100的乘除法 ,因此 ,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那么 ,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呢 ?我在教学中把这归纳为两句口诀 :“大小往右 ,小大往左。”往左往右都是移动三位。学生只要记住这两句口诀 ,就能熟练进行单位换算了。例1.0.35千克= ()克第一步 :首先要分析单位的大小。这道题是“千克”换“克” ,是大…  相似文献   

16.
当我翻开二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时,《咚咚仓》这一单元主题马上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是一节典型的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的表现创造课。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敲一敲”是演奏打击乐器,侧重在表现;而第二部分是创编音乐故事“风雨雷电的故事”,侧重在创造。目的是让学生探索打击乐器的声响,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对乐器的声响产生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呢?第一步:“感受、体验”。这一步是通过“听”和“看”来实现的。“听”是指先不给出画面只听“风雨雷电”的声响,要求学生认真…  相似文献   

17.
吴娟 《教学随笔》2007,(5):15-16
几周前,我选择了(牛津初中英语)8A第三单元第一部分作为公开教学的内容。在反复备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①让学生识别国内外著名城市及景点;②能通过简单的对话和自己的同桌交流自己的旅行计划。围绕这两个目标,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第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谈论各自的喜好,导也别无他法,只好抓住这根“救命草”了。在导入新课后,我就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二步:启发学生说出更多的名胜古迹(最好是国外的)。  相似文献   

18.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这一册的教学重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三步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三部分。本单元共有10个例题,8个练习,需要16课时完成。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学生进一步研究较复杂的混合式题和三步计算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混合运算(一)教材分析学生在第六册学习的混合运算是小括号中只有一步计算的题目,如:(440-280)÷(300-260),本册学习的是小括号中含有两级运算的题目,如例1:100-(32+540÷18),在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内的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然后,出现三步计算的文字题,即例2:4…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教学《乌鸦喝水》,是我踏上讲台的第一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简单明了,我边引导学生读课文,边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把“乌鸦喝水示意图”画了出来,学生们轻松地弄懂了乌鸦是怎么渐渐喝到水的,再多读两遍课文,会背了!这一课即将结束,我提出了早设计好的拓展性问题:“要是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也不知是乡村孩子太“笨”,还是他们根本没动脑筋,反正教室里十二分  相似文献   

20.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