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语·策点     
·声音·"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南京中央路一处巨幅房产海报上"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但现在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走这条路。"——谢亚龙就杜伊下课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的渔民们就耕耘在南海诸岛周边的蓝色土壤上。很早之前,这些"海上农夫"就已经有了一整套前往三沙的航行路线图册——《更路簿》。这套册子,据说最迟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了,有多个不同版本。《更路簿》记载了用罗盘指引航向、用燃香记载时间和里程的一条条在西沙和南沙作业的路线。按照它的指引,就可以从潭门镇出发,航行到三沙各个岛礁。  相似文献   

3.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尼泊尔接壤,自古以来,尼泊尔与西藏的交往和联系便十分密切、绵延不绝。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尼泊尔自然就成为了我国打通南亚地区、建设和发展南亚大通道战略的重要环节,把握尼泊尔媒体中的西藏形象也对今后正确开展中尼两国外交和维护西藏边境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共和报》是尼泊尔颇具影响力的英文媒体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选取《共和报》的推特账号(后文简称为@RepublicaNepal)进行个案研究,以@RepublicaNepal的涉藏报道为研究对象,基于"他者"视角对西藏的文本式呈现,对其发布的涉藏推文进行内容分析,同时探究文本背后的文本情境和社会背景,进一步厘清其所建构和呈现的西藏形象。  相似文献   

4.
冯岩 《档案》2015,(1):18-23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和历史遗迹;这是一幅秀美壮丽的山水画卷,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的文人骚客和过往旅人匆匆来去的脚步。天下黄河浩浩荡荡,一路向东奔涌向前,而唯独在此地,它却扭头向西流去,民间有道是:"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座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炳灵石窟,堪称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又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著名学者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曾经这样  相似文献   

5.
显彬 《四川档案》2004,(4):14-16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的情况下,驱除帝国主义势力,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这是西藏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站,古代海南渔民在这条航线上乘风破浪,航海捕捞,进行渔业生产生活等,创造出珍贵的航海圣经——《更路簿》.《更路簿》是海南渔民遗存下来的宝贵档案材料,对古代渔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是不可或缺的航海指南.对现在来说,《更路簿》还具有更长远的价值.它不仅是证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历史依据,也是研究南海海洋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7.
资讯     
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于2006年6月全线建成,结束了西藏自治区没有铁路的历史,由此,中国“铁路版图”得到进一步完善。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区级行政区。随着青藏铁路7月1日投入试运营,青藏铁路成为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一条经济、快速、全天候、大能力的钢铁运输通道。这条铁路也成为了西部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3月24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展览由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西藏自治区、中央档案馆、新华社共同主办。通过文献资料、文物档案、图片实物、影视展播等多种形式,有力地说明了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事实,系统地揭露了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黑暗、落后和残酷,展示了西藏民主改革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50年来西藏广泛深刻的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9.
沃勒说,他对写书不再感兴趣,不再需要钱——更主要的是,不想再招“恶名”。由于公众对他的评论不一,有褒有贬,他变得越来越自我封闭,在小镇上也几乎很少见到他。关于《一千条乡村路》这本书,他拒绝接受任何人的采访。  相似文献   

10.
摄影报道是西藏分社各项报道中一张耀眼的名片,一图胜千言。摄影报道一直是西藏分社讲好西藏故事、传递西藏声音的出彩点。今天我想用几个问题与大家分享践行"四力"的体会。第一个问题是:土生土长的西藏人会"高反"吗?在西藏,每上升一米,渺小的身体就要更艰难地对抗巨大的自然。高寒缺氧是锁住你双脚的枷锁,而打破枷锁,敢于到更高的地方采访拍摄,是高原新华人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天路巡礼     
对于我们这些外人而言,西藏总是意味着遥远,心驰神往,却遥不可及。西藏离天最近,通往那里的漫漫长途,人们称为天路。上千年来,雪域高原的古老文化与中原大地的文明,穿越荒原、趟过大河、翻越高山,艰难地互相亲近。文成公主离开繁花似锦的长安,西行3000里去牵手松赞干布;茶马古道上商贾与教士并肩马背,在风餐露宿中寻找梦想……汉、藏等民族交往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绝对遗世独立的孤岛,只有封闭孤绝的内心。  相似文献   

12.
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平台投入试运行,盐城市档案馆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而这仅仅是拉开了盐城市档案局强力推进档案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序幕。近年来,盐城档案人深刻认识到现代档案管理与服务出路在信息化,没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没有信息存储的安全化,没有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13.
出版业互惠式供应链物流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现行出版业的供应链,只是一条产业链或形式上的供应链,还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供应链,这也正是物流中心局部效率提高了,但出版业整体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所在。互惠式供应链借鉴信息共享站概念和战略联盟思想,按照互惠式相互依赖型信息共享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以各省市大型出版物流中心为主要节点,将各省市独立的、封闭的出版供应链连接在一起,通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库存共享和物流设施资源共享,实现跨地区资源整合与协作,提高物流设施利用率和物流效率,进而实现供应链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崔士鑫 《青年记者》2009,(24):60-61
西藏日报社推出的《雪域边线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报纸系列报道的一等奖。能够获得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的一等奖,在西藏日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获奖作品属于完全独立采写、刊播的角度上讲,这也是西藏新闻界历史上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去年12月7日的湖南南县报上,登了一篇“自力更生造化肥”的评论,全文二百来字。开头是这么说的:“提起造化肥,有的人就说:‘么子家伙都冒得(没有),咯不是空手打哇哇。’一听就晓得,这种人搞化肥缺乏自力更生的气魄。缺乏自力更生气魄的人,一年四季眼睛向上,没有这样,找上级;没有那样,找上级。比如造化肥,似乎上级不给原料,不给工具,就是呆路一条,却看不到只要大家动手。就像‘蚂蚁掉到磨缝里——尽是路’……”。农民群众读了这篇评论,反应很好。他们说:“这硬像和我们扯谈一样。”还说:“好一个‘蚂蚁掉在磨缝里——尽是路!’道理说得兒多透,听起来真像‘韭菜煮豆腐——一清二白’的。”  相似文献   

16.
《报林求索》2012,(4):64-65
<正>无论是创业新手还是生意老手,盈利和圆梦是他们对于品牌选择的共同期待。所有"哎呀呀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更看重的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巴蜀大地,自古以来就因钟灵毓秀而著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则带着与生俱来的灵气和智慧,看看哎呀呀四川的加盟商所取得的累累硕果就知道这一切绝非虚谈。快速复制的"社区店"邹勉,一个出生于80年代末期的四川小伙,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的采访,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马克思离开我们一百年了.今天,马克思的学说不但没有象旧世界的辩护者们所说的那样"过时",而且日益深入人心,在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中显示其无比正确和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不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系统,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东西,而是广大劳动者为社会进步、人类解放而从事的社会实践的总结,是自古以来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总汇.  相似文献   

18.
除南极、北极外,西藏高原雪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西藏是一块诱人、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的风土人情,让人倾慕而想往。但本文要说的却是工作在“世界第三极”上的记者们的艰辛,这也是我随中国记协采访团这次赴藏采访的经历和见闻。乡干部不知记者是千啥的西藏是一个相比之下新闻媒介最不受重视的地区,这不仅仅是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传递慢,更主要的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使得信息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来。作为与公众直接接触的记者,往往被藏胞不理解甚至冷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西藏,经常闹出有关“记者”的不该有的笑话来。 4月18日,我们采访团一行从日喀则乘车去“西藏江南”——亚东,途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就已出现档案文献汇编这类书籍形式;而在我国古代,为适应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需要,虽有档案文献编纂活动和从事档案文献编纂的人,却没有形成档案文献编纂学.  相似文献   

20.
坐看云起时     
人的一生中,大抵都会有"行到水穷处"的时分.就是走着走着,忽然看不到路在哪里了. "穷"是什么?台湾作家蒋勋这样说,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每天要找一条路走,走到没有路了就哭,叫穷途而哭.这个故事的出处是在《晋书·阮籍传》里,原文是"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