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与“咱们”都是第一人称代词,都表示复数,都可以用于“包括式”(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如“主席说:‘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保证。’”(《毛主席在花山》)这句话是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这个“我们”当然包括听话人警卫员在内。再来看下面的对话:“齐威王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来赛一次!’”(《田忌赛马》)田忌所说的“咱们”同样包括听话人在内。在这里,“我们”与“咱们”用法是相同…  相似文献   

2.
“和”是中国古代审美艺术辨证之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字初有“盉”、“龢”、“和”三字,三字内在结构、文化意蕴虽有不同,但又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和”的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从汉字“盉”、“龢”、“和”的结构生发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互联网及报刊媒体中悄然出现了一大批与“宅”相关的新词新语。时代赋予了“宅”字新义。本文从“宅”字的词义衍生模式的特点、“宅”的词义演变和词性以及“宅”字新义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等方面对“宅”字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田”字、“米”字和九宫字格进行写字教学,字体规范,便于学生模仿。但教学前画格子,十分费时,常常因匆忙画得不准,影响教学效果。为 此,我制作了一个“字格板书模”,解决了这个难题。做法:用一块塑料薄片或废胶卷,按所需字格的大小,用锥子在上面钻孔成“田”字、“米”字或九宫字形。用法:左手拿着制成的字格板书模,紧按在黑板  相似文献   

5.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6.
“戏”“剧”二字皆产生于先秦蜡祭活动中 ,“剧”更直接是蜡祭中扮演虎与田豕搏斗的场面记录 ,此种角力表演由娱神而娱人 ,遂演化为戏剧。“戏”“剧”二字的创造实是我国戏剧产生于先秦时代的文字见证。  相似文献   

7.
同形字作为一种常见常用的文字现象,从古至今,许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并做了或多或少的评论。本文纵览古今八方,从同形字的定义、学者们对“同形字”的初步认识、同形字产生的原因、同形字的类别以及同形字与异体字和异读字的区别等多个角度对“同形字”做了全身“检查”。  相似文献   

8.
技巧一:“田”字格的输入“田”字格的输入比较麻烦,有的老师在编辑时总是预先留出“田”字格的位置,再在打印的蜡纸上画上“田”字格,很费事。经过实践,利用“绘图”工具制作“田”字格也是比较容易的。先选择“矩形工具”,按住“Shift”键的同时用鼠标在屏幕上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利用直线工具,画出正方形的  相似文献   

9.
释"丕"     
文章分析了“丕”字的古文字形体。“丕”字的造字方式是指事字,其形体是在“不”的树根状形体中间加上一短横。该一短横为指事作用,表示根部所在。“丕”是“不”的同源分化字。“丕”字产生的动因,是由于“不”从树根本义引申出“大”义,而从卜辞开始,“不”就有了否定义的假借义用法,所以为了避免混淆,有必要通过形体分化造出新字来分别承担词义。  相似文献   

10.
蓝越 《现代语文》2009,(11):55-57
“喫(吃)”,是继“食”和“饭”之后“食用”类词的又一成员,它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基本活跃于口语之中;五代时在口语中完成了与“食”的义位替换;到了宋朝,“喫(吃)”字大体上确立了在“食用”类词中的统治地位;在现代汉语中它已发展成为“食用”类词的核心。本文拟从词义演变的角度,通过统计的方法观察“吃”在“食用”语义场中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有专家提出,“早恋”一词易使学生反感,甚至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教育失败。而“来往过密”却避开了学生极为反感的“恋”字,教育可以在心平气和中进行,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绝不能把男女学生的来往,哪怕是“过密”,视为“早恋”。不要把“来往过密”的学生视为后进生,更不要认为是品质问题,特别不要歧视他们。对于这个提法,家长们可是看法不  相似文献   

12.
"一"统天下     
【说文解字】一,是一个数字,汉语计数里是最小的正整数,但是它却变换无穷。有时是最小,表示单个;有时是最大,表示整体。以前有条灯谜:“天没有我大,人有我大”,答案是“一”。从灯谜的本意看,意思是“天”没有“我”是一个“大”字,“人”有了“我”也是一个“大”字。这个“我”便是“一”。但是,字面上还有更深刻的蕴含:别小看这个“一”,它比天还要大呢,人拥有了它便无比强大。这个“一”就是阴阳归元、一统天下的“一”!在汉语的成语里,“一”有着全部意义的形象表现。在表成功义的“一举两得”这个成语中,“一”指个体的量,“一举”就…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字谜,谜面是“四十五天”,谜底是“胖”字。这个字谜是拆分汉字形体结构制作的。“胖”可以拆成“月”和“半”两个字,一个月三十天,再加上半个月十五天,就成了四十五天。“胖”字的含义是人体肉多、脂肪多。四十五天跟“胖”有什么关系?很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14.
我们将汉字形体求异现象划分为“合规律的”和“反规律的”两类,统称之为“字求异形”。本文对正确认知“字求异形”与异体字之关系与汉字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深层次地探究思维与文字的关系的研究思路,辩证地分析“字求异形”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逻辑思考。  相似文献   

15.
1975年,陕西岐山县童家村出土铜器有卫盉及卫鼎,铭辞记载了“田”的事.此二器发表以后,引起历史学者的重视。因为这关系到西周的土地制度.这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田”如何解释,现在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人说“(?)”是“貯”字,义为赐予,“(?)田”是赐田,有人说“聍”读为“租”,“(?)田”是租田.有人说“(?)”是”贾”字,“(?)田”是交换土地。由于对“(?)田”的解释不同,对于西周的土地制度乃至社会性质的看法也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海上人家     
暑期里,我到姑姑家的渔排去玩。我们到了海边,放眼望去,海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田”字“,田”字上有各种造型和颜色的小木屋,在阳光下闪着光。妈妈说那就是养殖大黄鱼的“渔排”。我们坐着“突突”作响的小渡船,在水巷子里七拐八弯,靠上了一个渔排。姑姑忙从小屋里迎出来,她身后跟着跳出一只可爱的波斯猫。下了船,我细细打量起渔排来。这是用一块块厚木板钉成的“田”字,下面垫着泡沫塑料浮筒“,田”里放着网箱,网箱里养殖着各种珍贵的鱼。小木屋前有一个生活起居用的平台,人走在上面像在地面上一样平稳。几个“田”字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写南方的许多诗歌里,都出现了“瘴”这个字,这个字似乎成了南方诗歌中的地域特征。然而,时代、诗人观念和生活经验的改变使“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的具体含义和感情倾向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以来,“下浮”一词频频见于报端,以至许多汇集新词新语的字典辞书竞相收录,最近发行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也增收了这个新词,释义为“(价格、利率、工资等)向下浮动”。《现代汉语词典》的增收,标志着不仅是使用,而且研究也正式承认了它的新词地位。如果单纯从“下浮”一词中的“浮”字来看,它的基本意义当是“在水面漂浮”,既可表示静态的“停留在液体表面”,又可表示动态的“自液体的内部上升到液体的表面”。在意义上与“浮”字相对的是“下沉”的“沉”。  相似文献   

20.
田凤山是原黑龙江省省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因贪污腐败而锒铛入狱。有一篇专门写此人蜕化变质过程的文章,作者巧妙地把“田凤山”这一姓名的三个字拆开后加上引号写入正标题《“田”“凤”“山”人生三部曲》,文中又分别以这三个字作为三个小标题的领字,与田的人生轨迹对接。请欣赏这三个小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