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郑志明 《文教资料》2008,(26):96-98
本文对陈独秀译事译论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述评.着重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史实不清、虚假转引、常识性错误、前后矛盾等,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翻译史研究者应当认真细致,应当带着批判眼光与怀疑精神进行研究,更不应人云亦云,而应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2.
武微 《华章》2013,(23)
认识论中所指的同一性和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可视作可译性的理论依据。然而,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定。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确实也存在着不可译因素。本文会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来探讨翻译的可译限度。  相似文献   

3.
张晓玲 《海外英语》2014,(13):157-158
文学自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态,通常指文学作品的自译。文学自译活动在西方翻译史上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双语作家如贝克特、纳博科夫、泰戈尔等自译者,其自译作品也因其特殊性受到翻译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学界对于自译现象的关注日益提升,西方翻译界在西方文学自译史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的进展,该文重在回顾西方翻译史上的文学自译研究,以及介绍两本有关西方文学自译史研究专著The Bilingual Text:History and Theory of Literary Self-Translation与Self-Translation:Brokering originality in hybrid。  相似文献   

4.
受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启发,本文从译史研究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出发,将译史研究分为内部历史研究和外部历史研究.前者以理论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理论的变化和发展,理清译论发展的脉络;后者以实践为指向,整理史料,记裁史实,并探讨翻译及相关活动的社会、文化成因;内外历史研究共同构成译史研究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菲律宾华裔翻译家施颖洲的生平与译诗活动,并重点评介了他在待译作品的选择、翻译标准、翻译方法、翻译中的借鉴与创造、译诗品评等方面的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译学史》是鲜有的译学理论史学著作。作者陈富康将中国翻译史分为古代、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建国后四个时期进行叙述,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顺序,遴选当时有代表性的翻译家进行介绍和评述,为读者勾勒出中国译学进程史的大致轮廓,同时,注重对各时期各翻译家其译论之间的关联进行介绍,"尽量显示史的连贯与动态发展",如实讲述,客观评论。《中国译学史》一书中收录的译论和作者对观点的评述都为读者提供了诸多具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建议,以探译海之深浅。这些理论和经验对于从事翻译方向的研究者开展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翻译既是跨语言又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受着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翻译是一种有限度的活动,不可译现象是翻译活动本身无法突破的,可译度受着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翻译的限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译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日前曾就汪榕培先生“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路线发表过一篇文章,先入为主地提出“以韵促译”的翻译认识,以此梳理与定位汪译陶渊明诗歌翻译行为。解读汪榕培英译吴歌后得出新论,即汪榕培诗歌翻译行为不仅体现着“以韵促译”的翻译策略,而且也体现出“以唱促译”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颇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贺麟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在翻译实践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贺麟关于可译性、译名翻译的研究包融传统译论,而他关于重译、深度翻译的研究又关照现代译论。重新发现并认识贺麟翻译思想对中国译论译史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变译理论”是黄忠廉教授在二十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填补了译论研究的空白。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分析变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通过变译理论指导,探究文学翻译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变译方法,并以运用变译手段的译例解释说明,以期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结合穆旦翻译诗歌的实践和前人对其翻译的文献研究,对其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特色的翻译艺术进行评析,即坚持"从心所欲"选择文本,并"不逾矩",以娴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经过岁月抚育的成熟胸襟,使译文达到成熟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通过翻译在全世界传播,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国内译界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主要集中在对毛泽东诗词荚译本的评价研究、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比较研究、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翻译和传播毛泽东诗词,让这一中华文化精华为世界人民所共享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秦召霞 《海外英语》2012,(3):135-136,162
近十年来,国内译界学者越来越意识到中国菜名翻译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综合梳理和分析后发现,其研究集中表现在菜名的语言特征分析与翻译技巧探讨、翻译理论或者原则探索两大类。而在文化与翻译、多元翻译及地域性特色菜名翻译等方面还显得很薄弱,今后仍需加大重视和加强这些方面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几乎没有对翻译的专门研究,把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的意识缺乏,因而也没有学科意识。中国翻译学的对象和学科意识逐步乃至完全觉醒在现当代,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在20至21世纪之间。西方翻译研究在古代也几乎没有对象意识,到了近现代研究对象意识开始觉醒,20世纪50年代左右研究对象和学科意识全面觉醒,70年代才建立独立的翻译研究学科。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蓬勃发展,90年文化转向,纳入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范式。  相似文献   

15.
张翎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因不间断的创作给读者和评论家惊喜。纵向分析张翎成名以来的相关研究论文,从历时性的角度,以2009年为界,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并对张翎小说研究在各阶段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从共时性的角度对张翎小说研究的基本类型横向概括,指出研究的问题和发展空间,以期促进张翎小说研究的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16.
近三十年教师尊严研究深化了对教师尊严的内涵和特征的认识,深刻地把握了导致教师尊严消退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价值的提高教师尊严的建议和措施。但是存在研究成果总量偏少、研究分化不强、研究范围偏窄和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为了实现研究新突破,必须细化研究主题,增强研究的针对性;拓展研究领域,架构研究的系统性;开展交叉研究,提升研究的理论性;改进研究方法,强化研究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7.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唯一的能动主体,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得不到译论界的认同与关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后,译者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译者主体性得以凸显、乃至过分张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译者逐步成为翻译主体的过程并阐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此进一步强调译者主体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矛盾统一,并阐述了制约与能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中医术语里也出现了大量的隐喻。由于中医隐喻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翻译存在着不少的障碍,而关联翻译理论是扫除这些障碍的有效的指导理论。根据中医隐喻的分类,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里面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思想可以直接运用到中医隐喻的翻译中,使译文与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9.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出现了几十种《圣经》译本,其中马丁·路德的译作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影响最大.通过探讨这部译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译者的宗教改革家身份、特殊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可以发现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着翻译方法,而其翻译方法和译作又会促进翻译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刘孟伉书法研究成果:一是作品研究;二是比较研究;三是人书合一研究;四是分期与影响研究;五是支撑和补充史证基础研究。分析了论者在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刘孟伉书法研究的文论较少,一方面反映了针对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相对较少和运用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刘孟伉书法研究的价值。本文认为,刘孟伉书法研究存在着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关于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在挖掘和利用上尚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