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三点半现象"是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产物。三点半放学,其主要目的是减轻小学生的负担,规范学校管理。"三点半难题"反映出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又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够成熟,安全意识薄弱,因此,三点半放学后,学生的安全问题成为最突出的问题。社会各界应致力于寻找最恰当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安全减负"的前提下,解决"三点半难题"。  相似文献   

2.
<正>策划人语"三点半"难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顺民意、暖人心,是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在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也是科学提高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点半"难题高度重视。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学“三点半难题”是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产物,是在为中小学生减负、规范中小学管理过程中衍生出的教育性问题,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社会性难题.为应对“三点半难题”,现阶段主要形成了无人看管、老人接送、课后托管和父母接管四种办法.但这些办法非但没有彻底解决学生“监管真空期”的难题,反而引发出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教育负效果等新问题.综合治理“三点半难题”,必须在思想层面秉承教育公平的理念,明确其公共福利的性质定位;在制度层面形成以政府担当为主导,以公立学校为主体,支持校外机构发展,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在实践层面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坚持动态监评;形成思想、制度、实践层层推进,学校、家长、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一、三点半放学后孩子去哪儿当前,为了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多城市的小学一般是下午3点半放学,而家长却要到下午点半以后才能下班,由此使得许多家长不得不面对学生看护上的"空档期"。下午三点半放学原本是为了"解放"孩子,但相关"配套"跟不上,反而形成了一个让不少人焦虑的社会问题。面对社会广泛呼吁的"3点半难题",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相继出台破解"3点半难题"的新政。比如  相似文献   

5.
随农民工进城的"流动儿童",其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凸显出来。根据对成都市红花学校的调查分析,目前"流动儿童"的学习受到了来自家庭、学生自身、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应多方面配合,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和消除影响"流动儿童"学习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农民工进城的"流动儿童",其教育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难题凸显出来.根据对成都市红花学校的调查分析,目前"流动儿童"的学习受到了来自家庭、学生自身、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应多方面配合,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和消除影响"流动儿童"学习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儿童放学后时间应如何利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也面临着如何解决"三点半"难题的困境。因此,本文对美国"放学后计划"的实施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业发展水平,减轻危险事件发生,增强学校、社区及家庭间的合作,为未来生活、升学及工作做准备等方面获得一定成效。美国"放学后计划"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可为我国开展放学后活动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放学后教育不是用来"看、管"学生的,应该通过系统研究进行合理化的制度设计,使放学后教育真正体现特色。"三点半"问题让课后服务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讨论内容聚焦在:我国中小学放学后教育制度是否可行?应由哪些部门怎样实施?其次,放学后教育的功能应该如何定位?例如,一些观点认为在校外补习屡禁不止的情况下,学校可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价格低、高质量的学业辅导来缓解学生的经济和学业压力。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人口迁移流动的日益频繁,"留守儿童"队伍在逐渐壮大,农村中小学里的"留守学生"在逐年增加。"留守学生"由于缺少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难题和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学困生不仅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学困生是多方面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如果忽视或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任其发展下去,就很可能让这些学生在不良诱因的影响下误入歧途。能否有效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96):13-14
农村单亲家庭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由于性格、家庭因素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对他们的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老师应该采用多种转化方法,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形成教育合力,使这些学生向积极、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点半难题”一直是双职工家长的痛点和社会的讨论焦点。研究表明,“5+2”课后服务在经济、师资、安全、时间、亲子关系等方面存在优势,能有效解决“三点半难题”,但也存在缺乏个性化授课、社会参与度低、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完善宏观指导政策、优化资源分布、增加内容多元化、建立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等策略优化“5+2”课后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内容,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的心理教育更是班主任及家长的难题。为更好地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家庭必须联起手来,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单亲家庭数量急剧上升,单亲子女在学校学生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因素影响,其身心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在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方面应发挥什么作用?这种教育又该如何进行?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5.
正"特殊家庭"子女往往会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养成教育的缺失、情感教育的缺遗、学校教育的缺位和法制教育的缺少使学生产生自我认同感差、自尊心不强、悲观孤僻、交往容纳障碍大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矫正与否,不仅影响到"特殊家庭"孩子群体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家长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一、"特殊家庭"心理问题归因1.家庭教育缺失。"特殊家庭"子女由于生活需要或家  相似文献   

16.
“三点半难题”是教育领域内针对小学生三点半放学后家长不能及时看管而提出的。我国境内各地区小学生放学时间一般均为三点半,这是充分考虑小学生接受知识时效和给予学生一定自由活动时间而作出的决定,已经执行多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用工机制的逐步完善,一般单位都要求员工工作到五点左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小学生三点半放学后家长仍在工作岗位工作的现实矛盾,并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儿童教育关注度的提升而逐步凸显。文献资料显示,这种现实矛盾自2006年起呈逐步加剧状态。社会上的一些主流媒体开始广泛关注,由此产生的社会忧虑引起热议。  相似文献   

17.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状态逐渐变为现代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现代教育逐渐成为一个人的终生教育,更是全社会的教育。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学生成长的一体化标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整个社会要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学校要向全社会开发。因此,研究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联系,在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下开展学校工作,对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问题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似乎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对却又感到棘手的问题,而"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存在又是一个伴随着教育产生与发展的永恒问题。为了更好地面对"问题学生",我们首先必须辨析清楚两个概念,一是"学生问题",二是"问题学生"。所谓"学生问题"是从来都有并且随时会发生的普遍问题;而"问题学生"则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在成长中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心理、行为等  相似文献   

19.
所谓儿童心理问题,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或"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据专家介绍,如果不及时干预儿童的心理问题,会引起儿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困绕着学校的教育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分析,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推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积极回应社会上的"三点半难题",长沙市廖家湾社区对此"难题"给予了解决方案——四点半课堂。"四点半课堂"是具有该社区特色的意在弥补小孩放学后与家长下班前的时间差,笔者欲通过对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家长的实地访谈,了解这一社区机构的现状,从而掌握该社区运行此模式面临的问题,为将要实施的社区提供参考建议,更好地发挥社区在社会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