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河西汉简出土之前,学术界对两汉马价的探讨主要依据传世文献,认为汉代马价在1匹15—20万钱之间。河西汉简的出土,为学术界重新认识汉代马价创造了条件,一些学者认为汉代内地马匹的常价在1匹5000钱或1万钱,但这种意见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认为两汉时期马价波动幅度很大.1匹5000钱左右的马价只是两汉时期内地的最低马价,汉代内地马匹的常价多数时期在1匹2万钱以上;河西地区的马价要低于内地,马的常价在一匹4000钱至1.5万钱之间,在王莽末和东汉初年,河西的最高马价也可能达到一匹数十万钱。此外,河西汉简记载的死马价格与文献记载的死马价格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前史学界对汉代更赋的含义有三种理解:一是“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数量是三百。二是“戍边三日”的代役钱,数量也是三百,“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是两千。三是一月和三日代役钱的总称,数量分别是两千和三百。笔者以为,第一说基本正确,但不全面,有许多问题没说清,故少为人采用。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此再加探讨。汉代没有“戍边三日”制度最早解释更赋的是三国人如淳,《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诏“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如淳云:  相似文献   

3.
陶井是汉代贵族陪葬的一种明器,通过对其造型和画像的艺术分析,可以窥见汉代造型艺术风格的一斑。公元前3世纪,汉代成为一个封建的大帝国,非常强盛。从汉初以来,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加,正如史书所载:“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票百拒万,贯朽而不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经济的富足,为汉文化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厚葬之风盛行,为美化贵族黄泉之下的阴间生活,汉代明器艺术雕刻有了空前发展的机会。作为陪葬的明器种类很多,凡人间生活所需者尽有,如车马…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往往因思维受阻而“卡壳”,如“甲、乙、丙、丁四位小朋友合买一个篮球,甲付的钱数是其余三人所付总钱数的1/2,乙付的钱数是其余三人所付总钱数的1/3,丙付的钱数是其余三人所付总钱数的1/4,丁付了39元。  相似文献   

5.
汉代更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对汉代更赋的认识颇多分歧,影响较大的有“月为更卒”代役钱说,“三日戍边”代役钱说,“月为更卒”和“三日戍边”代没钱统称说。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认为更赋的性质是固定征收的赋税,而不是代役钱。“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是当直者直接把钱交给受雇者,而不交给政府,不可能成为更赋。更赋实为封建政府以“三日戍边”的名义征收的一项赋税。征收更赋是汉代戍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征收时间当是从汉文帝十三年以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6.
<正>1.假如古人有了手机,汉代苏武出使匈奴,匈奴假称苏武已死时,苏武就不必鸿雁传书,只要给大汉天子打个电话,用不了几钱银子,就回国了。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一般认为汉代的粮价为"石价百钱",也有"石价30至80钱"的说法。但这都不是西汉平岁的粮价。西汉平岁的粮价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其变化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走高的趋势:从文景时期的每石三四十钱,逐渐上升到西汉后期的一百二三十钱。这种粮价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粮食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抵制诱惑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新员工到银行上班,担任出纳。有一次,银行老板问他.“你手中数的是钱吗?”他很老实地回答:“这当然是钱。”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又问他:“你手中数的还是钱吗?”他如实说:“这是钱。”  相似文献   

9.
<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13版的一篇文章《"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中有一段话: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是《人民文学》。这里的"始作佣者"有两个错误。一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始作佣者"这一词。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笔误,"始作佣者"应为"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名人大都有一个好记性,但仍十分注重做笔记,并且有的笔记颇有风趣: 蒲草笔记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  相似文献   

11.
花了多少钱     
<正> 小猕猴到游乐园游玩后,妈妈问他花掉了多少钱。小猕猴并不直接问答。却调皮地说:“我带出去的钱花了一半,剩下钱的“元”数是带出去钱“角”数的一半,剩下钱的“角”数和带  相似文献   

12.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的意义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会感到困难。因此,要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抽象出数的过程。如教学《生活中的数》,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数数,如“妈妈在银行工作每天都要数很多钱”、“妈妈买菜时要数数”、“想知道全班同学有几个要数数”、“数生字笔画要数数”等。接着,请学生找找身边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100以内的数,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感知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打下基础。二、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建立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丰富多姿的汉画像马说明汉代崇马。马在汉代或整个农耕时代,有耕作和食用、运输和作战等功能。马政的发达,表现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如养殖和食用等相应法律制度的保障,使马成为汉代社会生活荣华富贵的标志。汉代对有关马的饲养和能力观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知识;因耕战的需要,驭马就成为汉代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这样有关马的知识和信仰,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马则成为汉代精神自由的象征。汉画像中的“马舞”和“马杂技”,当是马作为汉代精神张扬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丰富多姿的汉画像马说明汉代崇马。马在汉代或整个农耕时代,有耕作和食用、运输和作战等功能。马政的发达,表现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如养殖和食用等相应法律制度的保障,使马成为汉代社会生活荣华富贵的标志。汉代对有关马的饲养和能力观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知识;因耕战的需要,驭马就成为汉代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这样有关马的知识和信仰,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马则成为汉代精神自由的象征。汉画像中的"马舞"和"马杂技",当是马作为汉代精神张扬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的意义 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会感到困难。因此,要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抽象出数的过程。如教学《生活中的数》,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数数,如“妈妈在银行工作每天都要数很多钱”、“妈妈买菜时要数数“、“想知道全班同学有几个要数数”、“数生字笔画要数数”等。接着,请学生找找身边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100以内的数,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感知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汉代有个叫温舒的人,从小爱学习,却偏偏没有条件,家贫无钱上学,只好上山牧羊。他无钱买书,就认认真真地借书来看。他还有个绝招儿:边放羊,边割蒲草,并把蒲草叶剪成竹简的样子,一张张编连成册,然后再以借来的书为底本,一张一张地抄在蒲叶上,  相似文献   

17.
一、语境分析法就是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此法可普遍运用,尤其适用于理解多义词。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苟富贵,无相忘”一句里的“相”各家注本解释不一,究竟该怎样正确理解?先看原文: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中可以看出佣者话中的“若”是“你”,指陈涉,而不是“大伙”或“大伙中的谁”。也只有在陈涉说“如果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时才可能有佣者的笑话,也才可能有陈涉后面的话。再看原文中的后面一段: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  相似文献   

18.
研究西北历史特别是青海历史,读到《汉书、赵充图传》时,或许莫不为赵充国数上屯田奏,据理力谏汉宣帝的事迹而感动,同时也莫不为汉代“金城湟中谷斛八钱”以至籴谷四十万斛的粮食盈余景象而惊惑。当我们又在《明太祖实录》中读到时逾千余年之后的洪武年间西北地区出现“米价日减,每石至五百文”①的大好形势时,也就不那么大惊小怪了。然  相似文献   

19.
<诗>学发展至汉初,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流派,即鲁、齐、韩、毛四家诗.这种分化的出现有诸多原因,既有<诗>学传承的内部因素,又有焚<诗>禁语的外部因素.四家诗在汉代不断发展变化,各家内部又不断分化出新的诗派,形成了一祖数宗现象.本文结合汉代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诗经>的传授系统以及汉代整体的学术动态来探讨汉代<诗>学发展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巧算钱数     
[题目]星期日,圆圆、芳芳和东东三人到书店去买图书。已知东东和芳芳带的总钱数是42元,东东和圆圆带的总钱数是45元,圆圆和芳芳带的总钱数是49元。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他们三人各带了多少钱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