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认为“讽刺”就是“真实”,是“事实如此”,这种“真实论”的讽刺观与鲁迅对于中国现实的认识与体验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基于对于现实中的虚伪之憎恶与滑稽感受,鲁迅才会将“讽刺”理解为“写实”,理解为对于最普遍最平淡的“实情”的揭露与描写,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又塑造了鲁迅对于虚伪与伪崇高的逆反性的心理反应模式,并驱动他在揭露虚伪的时候经常使用一种自贬式的反讽修辞.  相似文献   

2.
罗隐一生"十举不第",穷愁失意,却始终能自觉地面向现实,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种种弊端.他的诗文创作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主题、艺术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从主题上看,罗隐的诗文都表现出警时鞭恶的创作倾向,但其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揭露没有《谗书》那样深刻、集中;从艺术上看,罗隐诗文皆擅长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旁敲侧击地进行揭露和讽刺,但《谗书》的讽刺手法和讽刺力度明显胜于他的讽刺诗歌.  相似文献   

3.
贺雨桐 《文教资料》2012,(33):66-68
张天翼对灰色知识分子描写的讽刺小说创作时期是他文学创作中趋于成熟的时期,除了揭露时弊,最重要的是他讽刺小说的对象在他笔下被写成了圆形人物,他着重通过对人的两面性的解读展示讽刺对象堕落的过程,在人性善恶的发掘过程中传达对未来的美好寄托。本文着重通过对讽刺小说《新生》、《移行》的分析阐释张天翼对人性的解读,并在童话《大林与小林》中找到创作原型和解决方法,并注意与鲁迅讽刺小说写法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自称为鲁迅的私淑弟子的许钦文,是在鲁迅的直接扶植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他以平易质朴的写实笔调描写绍兴乡村的人生故事,他以冷静诙谐的讽刺笔法描绘青年男女的爱情心理,他以简洁深刻的笔触揭露动荡社会的黑暗现实,他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蜚声文坛风格独具的乡土作家。在许钦文的文学道路上,灌注过鲁迅先生诸多的心血,鲁迅常常为许钦文“看稿,改稿,介绍稿子,校对稿子,样样都有”。直到垂暮之年,许钦文忆及其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时,还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鲁迅先生也”,“鲁迅先生给我的恩情永远说不尽”。  相似文献   

5.
狄更斯在传统定义上来说,是以对现实社会批判为主要对象的作家,他的小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揭露英国在19世纪底层众人生活的状况,带有讽刺意味。对于整个小说的描写,在现实主义手法中交叉着浪漫主义描写倾向: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设置和故事产生的氛围,促进了对故事发生、人物评价及情节的发展。从浪漫虚拟中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这样的对比下,人们审视自我、他人和社会,达到道德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实虚幻现实主义一直以来就是莫言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莫言善于用虚幻的叙事与真实情节之间的关系来对小说进行同构,将现实放在虚拟的氛围之中,以看似怪诞的故事来揭露社会现状,这种虚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判的发展起了推进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以及对莫言相关小说的理解,对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相似文献   

7.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格列佛船长的口气叙述了周游四国的经历。斯威夫特运用幻想的手法对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进行了真实的描绘和深刻的揭露,并对英国政府和议会进行了有力地讽刺和无情地批判,继而在作品中表达了他改革社会的迫切要求和美好愿望。其中,"大人国"的经历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和愿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政治时弊的警惕者,他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鲁迅的作品教学在中学老师的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鲁迅的文章是揭露社会的黑暗,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挽救民族于水火的内容与主题,他会用非常诙谐的手法表现出他的犀利,但是这也是他作品的难懂之处,我们大部分只能理解浅层的意思。他所描写不仅是拯救民族的"药",也是揭示民众麻木落后显形的"药",他的文章犹如利箭能射穿一切的黑暗。中学作品中鲁迅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鲁迅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  相似文献   

10.
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的思想、灵魂,进而改变整个社会。鲁迅的敌人就是封建礼教、黑暗现实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鲁迅与它们格格不入。鲁迅的议论文、杂文、散文和小说总是表达着深刻思想:批判丑恶,揭露现实,唤醒民众,呼唤民族觉醒。我们在阅读、理解中学教材中鲁迅各类文体作品时,应该研究性地做到:一.抓住鲁迅作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残余,新旧交替,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任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从“立人”出发,发掘出国人灵魂中的精神胜利法给人看,关注的是国人灵魂的负面;“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关注的是国人灵魂的正面,二者互补整合为国人灵魂的重铸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阿Q与翠翠分别是体现这两种关怀的艺术典型,而“未庄”与“湘西”则既是典型环境又是一种象征。鲁迅是直面人生的对灵魂真切冷酷的关怀,沈从文则是憧憬未来的对灵魂的理想化关怀。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文学创作,其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象征主义运用等都大胆采用和借鉴外国文学创作手法,奠定了我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基石,是坚持“拿来主义”思想的光辉实践。  相似文献   

13.
契诃夫与鲁迅两位艺术大师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相同点是:都用讽刺挖掘生活的真实且讽刺尖锐深刻但不尖酸刻薄;其个性特征是:契诃夫的讽刺手法是漫画式的,笔调轻松愉快;而鲁迅手法近乎白描式.笔调沉郁深刻。  相似文献   

14.
我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 30年历程 ,以不同时期女作家创作同鲁迅小说的相似处为起点 ,重点分析冯沅君、萧红、丁玲、罗淑及张爱玲等 5位女作家与鲁迅小说创作的联系 ,试图在文学精神和思想内涵上把握鲁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托洛茨基与中国现代左翼文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洛茨基关于文学与革命的关系的理论,影响了鲁迅为首的一部分左翼作家及其在左翼运动中采取的姿态;他的“同路人”理论成为鲁迅等人对抗和修正左联初期关门主义倾向的话语策略;他的关于革命语境中艺术独特性的论述被以鲁迅为代表的若干左翼理论家认同;在左翼文学中引起共鸣或反对的还有他的对无产阶级文艺的取消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6.
论鲁迅如何处理翻译的几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翻译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已被淘汰,有的仍具生命力。鲁迅翻译的得与失,不仅跟他的外语、汉语修养有关,也跟他在特定时代的文化追求分不开。如何处理译者与读者的关系、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以及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关系,鲁迅在这方面费尽了心思。他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有岛武郎相遇的最好方式是无言,他们曾在“大正生命主义”的滋润中同行,这是他们一生中最有亮色的时光。他们因为“爱”得深沉、伟大而寂寞,在寂寞中他们与学不期而遇。鲁迅以绝望的反抗,支撑生命前行,而有岛武郎以自杀的方式成为真正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一件小事》这部作品用短短1000字左右,把“小事小我”叙述得淋漓尽致,发人深思.鲁迅采用“小事小说”的形式,传达出“小事大说”的意蕴,展示了五四时期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的个人风采.正是鲁迅对于作品的精雕细琢,在离创作近百年的时间里,论说纷纭的同时,也引发了当代人更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无限接近却又似乎永远无法到达的话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从鲁迅作品中延伸出的关于国民性改造、中西方文化碰撞等话题的论争几乎从未停息。文章从个体、群体、文化与时代关系等角度,揭示走近鲁迅其人其文的现代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人如何做出合理的文化选择、确证自身乃至民族身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