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前言 武术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套路、散打、短兵、太极推手及各种功法练习,而它们的技击形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以武术套路为研究对象,我们所论武术套路的技击表现性是指:(1)武术套路表现技击意象:(2)武术套路在表现技击意象的同时还具有丰富的观念、情感等表现性。  相似文献   

2.
李建炜 《武当》2009,(12):34-35
想练好武术技击,首先要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拳法,从基本功开始,使自己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得到发展,再从传统拳法中找到技击中所需的“劲”、力道、速度,然后再进行操手对练,最后就可以接近实战了。想练好技击,不但要进行肢体训练,而且还要进行意识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把武术练好。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加强练习。  相似文献   

3.
武术的本质在于技击,而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武术套路中渗入了很多非技击性因素,比如健身、修身、观赏、娱乐等。为什么武术套路会集多种非技击性价值因素于一身,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试图以太极拳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来研究阐述武术套路形成过程中非技击性因素是如何渗入并影响武术领域的。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其健身和技击的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运用耗散结构理论阐述了太极拳的健身技击原理.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武术套路教育技击缺失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情况进行分析,指出武术套路的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防身自卫主体需求之上。文章对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武术套路教学所遇到的问题,从武术套路内容本身着手进行调查研究,指出武术套路教学内容需要包含更多的技击动作,以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动机,提出攻防技击回归武术套路教学,以新的武术套路内容诠释武术的技击含义,保持武术的技击本质。  相似文献   

6.
武术技击观的“解咒”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戴国斌 《体育与科学》2002,23(1):12-14,11
武术的技击最为完整地记载在套路中,套路是动作的串联。因此,动作和套路是我们阅读武术技击的最好文本,也是我们研究武术攻防的最佳切入点。本文从武术的动作和套路入手,运用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对武术的技击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通过对武术技击术与套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目前武术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趋于分离的结论。由此得出发展武术必须从恢复武术的技击本质出发,也唯有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术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运用艺术理论与方法,认为武术套路运动是一种表现性的技击而非真实的技击,提出了写意武术概念,并把它划分为哲理化武术、戏剧化武术、记述性武术等,以及通过对写意武术的文化渊源的分析研究,指出发展武术不应被“体操化、艺术化”等观念所束缚,在不失项目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武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武术的起源、武术与兵家的彼此联系与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兵家思想谋略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泛兵论下的中国武术技击问题。武术技击其实完全可看作是一种“泛兵论”意义上的军事战争。换言之,武术技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军事战争,这种小范围、小规模的争斗远比军事战争要精细得多。武术散打在实战中所体现出的军事谋略思想、因敌制胜和正合而奇胜的兵家思想等无不体现了武术与兵家的密切关系。因此,文章认为将兵家思想运用于中华武术技击,指导武术的技击理论向前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俞大猷《剑经》的武术技击战略战术法则徐伯然俞大猷是明代的一代名将,著名的武术技击理论家和技击家。他的武术技击专著《剑经》,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武术技击战略战术法则。1视不能如能俞大猷在《剑经》总诀歌中首先提出这条武术技击战略指导方针,要求在...  相似文献   

11.
评析技击理论研究现状,认为技击观点主要有原始技击论、狭义技击论和广义技击论三种。研究认为:从技术视角看来,广义技击在技击技术阐释上更为完整规范;从理论上分析,技击是辨别武术现象与非武术现象的唯一标准,是广义技击论成立的内在规定性;人的社会需要是广义技击论成立的社会基础;文化流动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生成技击形态的多样化和结构变动;以量变质变论证了广义技击论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武术在我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武术的内容丰富多采,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技击水乳相融。其最大特点就是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和舞练形式的套路练习。就目前情况来看,武术套路竞赛和散  相似文献   

13.
陈步瑞 《武当》2012,(7):45
传统武术技击练习,应在具备一定武术基础后,遵循以下要点逐渐进行,不要急于求成。一、格斗式:格斗式也称戒备式,是格斗时的预备姿势。掌握正确的格斗式是进入武术技击殿堂的第一步。格斗式应立足于防护功能,又要方便于步法运用,能够轻松地前后左右移动,便捷地进攻。总之要具备进可攻、退能守的特点。二、基本技术学习:武术技击技术由踢、打、摔、拿、击、刺、劈等攻防技术组成,运用手、腿、头、肩、背、腰、髋、臀等部位实施,徒手技击技术主要有拳法、肘法、腿法、膝法、摔法、拿法配合步法运用。技击动作运动路线分直线型与弧线型。拳法以打为主,腿法踢为主,肘法有顶、横、挑、砸,膝法有冲、刺等。摔法是破坏对手重心,使对手失去平衡倒地。拿法主要是制住对手的关  相似文献   

14.
技击是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义,而它并非一成不变。中国武术技击的发展与转变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转变同步的,不同的历史背景中所呈现的技击形式不尽相同。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武术技击发展的碎片进行归整,借用中国古典戏曲中素面脸、阴阳脸、心灵化脸等三张脸谱的独特形式加以呈现,梳理了中国武术技击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把握中国武术技击发展的方向,为现代武术技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张志雷 《体育师友》2010,33(5):60-62
分析技击和武术套路的关系,包括技击在武术套路中的表现方式,技击赋予武术套路的功能,以及技击与武术套路演练、教学、创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技击意识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得本文对武术套路教学中技击意识的涵义、作用进行了探讨。技击意识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武术套路的浓厚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机。技击意识是武术套路形成的精髓。重视技击意识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武术文化传递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沈明 《武当》2023,(1):7-8
<正>当今,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健身功能强,技击功能弱。其实,这是对太极拳的一种误解。我们知道,太极拳是在几百年前,冷兵器时代被创造出来的,是伴随中国武术搏击发展高峰应运而生的,其搏击理论深刻性、训练方法科学性、战略战术高效性,都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并涌现出了以杨露禅(绰号杨无敌)为代表的一大批武术技击家,促使中国武术发展到高级阶段。太极拳技击性能强,主要有三个要素——胆、力、技。  相似文献   

18.
赵洋 《精武》2010,(6):77-78
武术不是泛指的打斗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对个体技击需要的产物,是古代个体技击术(《中国传统武术史》于志均著)。学术发展至今,武术的定义五花八门。笔者最赞同于老先生的观点,武术是中国古代个体技击术。这里强调“技击”,不光因为技击是本质,更重要的是当今这个技击已经出现了太多的问题:它被人们怀疑,怀疑是否有技击之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对“套路是技击的基础,技击是套路的运用”这句在武术运动中常常听到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论证,结果证实套路运动和技击运动虽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而实际上应是两种不同的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20.
马国相 《中华武术》2002,(10):29-29
技击,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的功夫,就等于有体无用,就不能称之为武术,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性命双修,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技击是全面的、丰富的,同时也是客观的。要达到技击境界必须经过长期练功(包括内功)的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