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有两个词出现频率非常之高,那就是"感受"和"体验"."感受"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17次,"体验"一词出现了19次,几乎分布在各个部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给学生体验的生成提供契机呢?在此,我就以<孤独之旅>的教学片段为例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主旨为追求绝对自由无所依恃的人生境界.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节选自<逍遥游>.该课的"相关链接"将"庄子的高远追求"阐释为"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是那不偏执自我、不汲汲追求事功和名声的至人、神人或圣人".即庄子原文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一理解吻合<逍遥游>.  相似文献   

3.
我爱马兰     
有一首歌,名字叫<马兰谣>,歌中唱道:"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啊,扎根那戈壁滩……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这首歌唱的就是我生长的地方--马兰.  相似文献   

4.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以下简称<讽谏>).邹忌高妙的讽谏手法,成为劝导艺术的经典范例,为世人所称道."讽"乃全篇的文眼所在. <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讽"的解释是:"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指责)或劝告."可见,"讽"的本质是"委婉含蓄,启人自悟",而非直言劝告,与"诤"(直言劝告)相对.但这仅是对"讽"的笼统理解.历史上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喜用、善用"讽"谏手法,但细辨明析,不同人,不同时间、地点,所用的"讽"谏手法又不尽相同:或比喻,或类比,或归谬,或寓言故事……邹忌所用"讽"具体属于哪一种方法呢?人教社现行课本该文课后"练习"第三大题说,"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自选感兴趣的话题,运用譬喻的方法说一段话",暗示<讽谏>一文用了"譬喻"方法.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该文的"内容分析"中也说:"……这里,没有对齐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也把邹忌所用"讽"谏手法看成"以事设喻".  相似文献   

5.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每每读起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总会被那炽热沉郁的愁思所打动.  相似文献   

6.
小衙内之死     
黄波 《语文新圃》2008,(1):30-31
我曾在关于李逵的文章中说:"<水浒>虽然处处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惟独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让人心痛."有人奇怪:<水浒>中杀人放火的场面多了,小衙内之死有何特异?……  相似文献   

7.
遇到困难时,是贝多芬的<命运>在我的耳边回响,鼓励我跨过一道又一道的坎:每回抱怨这抱怨那的时候,华彦钧那凄凉的<二泉映月>开始奏响,抚慰了我起伏不平的心情;平静的时候,再听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曰私语>,更是提升了人格.……  相似文献   

8.
遇到困难时,是贝多芬的<命运>在我的耳边回响,鼓励我跨过一道又一道的坎:每回抱怨这抱怨那的时候,华彦钧那凄凉的<二泉映月>开始奏响,抚慰了我起伏不平的心情;平静的时候,再听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曰私语>,更是提升了人格.……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是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站在中央的是自由而高贵的儿童。与这些儿童美丽相遇的,有校园内那"生命的林子",有教师这优雅的"长大的儿童",有契合生命成长的"私人订制"课程,有促进心灵转向的仪式活动……流动其间的是童心野趣的游戏精神。或是雪地撒欢的自然邀请,或是一亩花田的探究体验,或  相似文献   

10.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总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小时候我就听过西部歌王王洛宾写的这首情意绵绵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想像新疆一定很迷人.从那时起,新疆就在我心中蒙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  相似文献   

11.
声音     
《江苏教育》2014,(1):2-2
<正>专题《如果只有课程标准……》(2013年第10期),从这个充满挑战的命题里,我看到省略号背后给予课堂教学智慧创造的无限可能。"‘只有课标'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强调回到原点或本源诠释课程改革与课程教学的本质。"这是一种教学的期待,是一种育人价值的体现。"专家视线"中成尚荣先生的那一连  相似文献   

12.
中央十台有个很火爆的栏目,叫<百家讲坛>."明星学者"易中天、于丹等等皆诞生于此,一跃成为大众眼中炙手可热的红人.说不清是<百家讲坛>成就了学术明星.还是学术明星捧红了<百家讲坛>,总之,<百家讲坛>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展示"文本细读"成果的舞台--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解读<三国演义>;于丹解读<论语>;阎崇年解读<明亡清兴六十年>……一时间,全国兴起了"红学热…"三国热""国学热"……  相似文献   

13.
<正>"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激越昂扬的《红旗飘飘》响起,你听,那铿锵一曲,或长调短叹,或婉转清鸣,是我们中华儿女自豪的呼声:我们的中国,了不起!昂首的中国,了不起!迎着穿越时空的猎猎阵风,我们看到,大国重器下线,民族自豪上线,一路走来,崛起之路,中国的脚步匆  相似文献   

14.
弟弟的血型     
<正>今天在席间来了个星座血型专家,于是大家自然谈起了星座、血型,还有个性啦,男女交友这类的事……大家正热闹地起哄着,忽然有人对着发愣的我丢过来一个问题:"侯大哥,你到底相不相信血型和星座这类说法?"我?其实我也没认真思考过信或不信的问题。"那你刚刚在发什么愣呢?"我只是忽然想起关于我弟弟血型的事……  相似文献   

15.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那神鹰披着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韩红在春节晚会上的一曲<天路>,让我对西藏魂牵梦绕,从此有了坐火车去那里的梦想.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高尔基的<童年>是"红色经典",那<糖醋西游>则无疑属"娱乐快餐".现在,两种书各具"市场"、皆有"粉丝",我的观点是:<童年>固然要读,但"糖醋"同样也要"吃"!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7.
每当夜深人静想家时,总忘不了崔京浩的那首<父亲>.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临近大学毕业,回首自己在求学道路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荣誉,我都会把它们归功于我的父母.父母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18.
<正>"丁零零……"一个很熟悉的电话号码,我不耐烦地摁了下接听键。电话里传来的是一个沙哑的声音:"是小雨吗?我是妈妈呀!你晚上放学后,来我这里吃晚饭,好吗?"我没有回答。妈妈见我半天没说话,便接着说:"如果你还没有拿定主意,那等你想好了再告诉我吧,我等你电话……"我拿着电话待在那儿,过了许久,听见电话那头传来"嘟  相似文献   

19.
抄本的矮化     
刘阳 《语文新圃》2007,(12):24-25
<中华读书报>"文史天地"版"北师大<红楼梦>抄本研究又有新进展"这一话题颇引起我的兴趣,于是去一家著名搜索引擎欣欣然输入"手抄<红楼梦>"五个字.……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的哲学中,绝望的存在不容置疑.尽管作品纷繁多样,但都共同体现了一个"挣扎"的主题:"希望"的消逝与幻灭,以及"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复仇(其二)>和<铸剑>中充满了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沉默与开口、天上与深渊、爱者与不爱者……的本质性对立,但这种对立却依据一种独特的心灵逻辑,那就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