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社会学有个术语叫“路径依赖”.即走惯了一条路就很容易再走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跑顺腿的路不用琢磨也能走到底儿。走路可以信马游缰.做舆论监督就不能不琢磨琢磨。一方面,舆情政治生态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传播从来都是在政治的“关怀”下成长的,政治控制对舆论监督的实践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舆论监督是读的看点、报纸的亮点和把关人的难点,要我看,难就难在上述两方面。怎么办?都市报的开拓《华西都市报》就曾把长期以来舆论监督的潜规则形象地概括为六个字,叫“打苍蝇抓生活”。  相似文献   

2.
岁末年初,传统媒体的同行们坐在一起感慨:太难做了.一位老总说,其实也没啥,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实际上正是人们说的世界上最难做的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前者成功了叫老师,后者成功了叫老板,两者都成功了叫老婆.前者可以成为哲学家,后者可以成为经济学家,两者都成功了,也可叫媒体...  相似文献   

3.
从小我好像就没喜欢过他。他小的时候很瘦小,被放在一个垫着破棉絮的烂箩筐里,四周静下来的时候会哼哼咩咩地哭,就有人过来用脚踢一下所谓的摇篮,他便又左摆右晃地吃自己的拳头。满脸皱纹的祖母好像很喜欢他,总是摸着他稀疏的头发叫“俺的小猫儿。”于是他有了名字,大家都叫他猫儿。这些我都是听小姨说的,小姨说完这些后,  相似文献   

4.
米博华 《今传媒》2007,(11):1-1
写言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是一件需要把脑子都要想疼的事情,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可以这么讲,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你会感到这个工作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喜欢,你就能够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很多人问我"记者和评论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看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也经常看报纸和网上的体育新闻.发现体育记者很喜欢使用成语,不仅经常使用大家习用的成语,也喜欢使用不见于一般成语词典的“四字格”(如“梅开二度”“临门一脚”“斗智斗勇”),更热衷于使用“洋典故”(如“自摆乌龙”“帽子戏法”“同城德比”“天王山之战”).适当使用成语,确实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引人人胜,增加体育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6.
李瑞环同志会见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编播人员时,讲过一段话。他说:办好节目,第一先叫人家听得懂,第二叫人家喜欢听,第三再研究怎样教育人打动人。如果首先研究教育人,人都跑了你教育谁去?我们编辑、记者要把自己摆在听众的位置上想问题。这段话,很有道理。我们办报纸、杂志、电台、通讯社,是给人家看的、听的,而且总希望更多的人看、更多的人听,讲究高收看率、高采用率、高发行  相似文献   

7.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开会?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到世界末日那一天,上帝把人分成了两类,好人让他们去了天堂,坏人呢,都送去了会议室.还有人说:"如果哥伦布有个委员会的话,那他现在还在岸上没能出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谁喜欢开会胜过看电影的?估计没有.为什么?通常一部电影持续90分钟到2小时,会议也是.可是,会议是交互式的,但是电影不是.我们不能冲着屏幕叫:"别进那个房子啊,你这个白痴!"更重要的是,电影不能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能让我们因为故事的结果而做什么事.但是会议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世界杯今晚就开踢了. 我不是球迷,不懂足球.但是喜欢写足球的那群年轻人.<南方体育>已经不存在了,不知道今年<青年时报>表现如何.有些期待,有些担心.  相似文献   

9.
不顾实际,说话、做事均以书上说的为准,古人称这种人叫"掉书袋". "掉书袋"的形式有种种,下面的几种现象最为常见: 一是咬文嚼字.有一书生赶路,遇到一条水沟,过不去.一过路人告诉他:一跳不就过去了吗?书生就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双脚并拢同时往前一跳,不料就跳到了水沟里.路人见了很好笑,说:有你这样的跳法吗?你看我是怎样跳的,说着,双脚一前一后就跳过去了.书生看后怨怪说:这叫"跃",不叫"跳",我才是真正的跳呢.上你这回当,以后可不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10.
儿提时代喜欢玩蟋蟀、抓蟋蟀,在小伙伴中流行着一条谚语:"逃走的蟋蟀最大".此说有两层意思,一是留下一点希望,为以后捉大蟋蟀埋个伏笔;二是也为自己获得一点面子,不是我没有捉到大蟋蟀,只是运气不好而已.据说在国外也有类似谚语:飞走的天鹅(鸟雀)最大.  相似文献   

11.
武里 《今传媒》2006,(10):6
上半年到香港珠海书院任教,茶余饭后特别喜欢看凤凰卫视(总部在香港)的“鲁豫有约”节目,因为它选择的采访对象都是社会上三百六十行里有一定实绩或突出表现的人物,也可谓是新闻人物吧,所以特别能引人注目。加上陈鲁豫采访风格上的清新、自然,此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一根针一根线把两颗心儿连一个认真教一个仔细看把官兵情儿牵线线长话话绵革命传统记心间缝@德斌  相似文献   

13.
每年春节期间,都要回到父母身边.与父母闲聊中自然少不了问二老喜欢看什么节目等话题.母亲已近90高龄,近些年由于腿脚不好,下楼很少,就靠看电视打发时光,靠电视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一提起电视节目,母亲经常是满脸不满:“没什么好节目,不是广告就是搞对象的”.有时手里拿着遥控器摁半天,才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有一天,调到一个打扑克的电视节目,母亲便问我:“这是干什么呢?”我说是打扑克比赛直播,母亲问到:“电视搞这个,有啥用吗?” 这话倒是把我问住了.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觉得,有些新闻对比着看比较有意思. 其一:"天才少年"韩寒首推文集. 讲一句有点尖刻的话,现在众多"韩迷"读"韩书",其实已经陷入"粉丝"追星的怪圈.韩寒深谙其中道理,所以在公开叛逆的外形、语言和文字下面,"欲擒之故纵之"这招玩得特别好,玩得特别出彩.谁都知道,现在支撑他高额赛车费用的,正是来自于他通过出版获得的天价版税.在赛车和出书之间,他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出书,也就没有他的赛车,这就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相似文献   

15.
我是很喜欢看《新闻晨报》记者丁志平的摄影作品的 ,因为“老丁的照片有思想”。可是今天 ,老丁的照片叫我有点犯难了。《新闻晨报》推出陈默的通讯《“课间禁令”催生“铅笔爸爸”》 ,报道上海有几所小学为了防止安全事故 ,向学生发出“课间不准擅自去操场活动”、“教室在三楼以上的学生 ,十分钟小休息不得下楼”的禁令。于是孩子们只能在教室内用铅笔、橡皮之类文具做游戏。报道配发了丁志平两幅“玩文具”的照片 ,一幅正面 ,一幅侧面。奇怪的是 ,男生女生的面庞上竟都洋溢着浅浅的、满足的笑。通讯的作者陈默本意在为孩子诉苦、请命 ,老…  相似文献   

16.
槐树是“吉祥树”我们老家那儿,家家喜欢在门前种一、二棵老槐.种槐不同于种其它树,必须把它种在门前,不准将它种在房后。什么讲儿呢?老人们说:“前不栽桑,后不种槐,这是祖训,古辈传下来的.”我长大后看闲书,才知道我国种槐始于西周,朝廷门外种三槐,犹如三公站班位.这习俗流传下来,到北宋王裕还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比其所以志之也。”老百姓种槐时想的没有这么多,主要图它的材质和绿荫.夏天,羽状的复叶儿清新又疏朗,白白的槐花儿又甜又香.多少年了,每当忆及儿时槐下追逐嬉戏的情景,老槐就象一位忠厚长者含笑映现在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喜欢把一项重大事业的创始者称为某某之父,那么,谁是"百科全书之父"呢?研究百科全书历史的人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8.
"新闻线人"黄兴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多岁的老黄,是个地道的成都市民。精悍利索,衣着整洁,说话快且嗓门大,脑瓜灵活。一看就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果然如此——“管闲事”初尝做“线人”甜头在亲戚朋友和同事的眼中,老黄是个管得宽的热心人。用成都话说叫“十处打锣他九处在场”。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他不仅爱凑热闹,还喜欢当“包打听”。1991年的一天,他骑车去看父母。路经一心桥横街时,见这里街道污泥淖水、坑坑洼洼、还没路灯,行人路过这里是怨声载道,自己也曾摔过跤。这次他不能熟视无睹了,一时热血挥笔写了一篇情况反映投给《成都晚报》,没想到很快就变…  相似文献   

19.
<正>豆瓣上有L&H的粉丝团,他们叫"李雷都这么牛X了韩梅梅却不喜欢他"小组。这是一个带有身份自动识别系统的小组,组员都自称是和谐好少年,因为如果挖到LiLei&HanMeimei的好东西,他们都会贴到这里来共同分享。"我看的有点热泪盈眶,好象什么东西丢了很久,忘了  相似文献   

20.
郝雨 《今传媒》2007,(1):61-62
新闻是要"用事实说话"的,而新闻理论则必须"用概念说话"."用事实说话"的新闻人人爱看,"用概念说话"的理论却显然不会有多少人喜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