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这个修辞格用途广泛,用于议论叫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说得更透彻;用于诗歌,能把意境开拓得更深邃;用于记叙文,能使描述的事物形象逼真,使刻画的人物活灵活现。但不管用于何种文体,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相似文献   

2.
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写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用的就是比喻.这样的句子,把“野花遍地”的情景写得很生动,读到‘像眼睛,像星星’就能想象出繁花似锦的景象;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就让人感觉春天的一切都那么新,充满了生机.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把覆盆子的外形,形象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我国最早出现“譬”(即现今的比喻)的是《诗经》。《诗经·大雅·抑》中就有“取譬不远,吴天不忒”的诗句,意为“取比喻近在眼前,上天赏罚毫厘不差”。先秦名家惠施认为比喻手法是说者用自己知道的事物作比,来说明对方所不知道的事物。我国修辞研究的结果表明,比喻的作用总的来说是要揭示事物的特征,把所就的表现得形象、生动、具体、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听读者丰富的联想。一个精彩的比喻,确实能使文章增添神韵和光彩。明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古今中外作家所青睐,在他们的作…  相似文献   

4.
比喻,我们通常把它叫做打比方,它常常运用形象鲜明的甲事物来说明比较抽象笼统的乙事物,是与象征、借代等并列的一种修辞法。在论证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把道理讲得既通俗又生动,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议论不显得呆板,让读者不感到枯燥。毛泽东同志1942年9月7日在延安为《解放日报》撰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六处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地来说明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比喻”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更加尖锐。它们本不容易混淆,但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却让我犯难了。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赞颂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后两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6.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或把甲事物易化成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重点在拟,形象直接,能把无生命或有生命的事物写得更加鲜活、更有感情、更现本质,使语言因此而产生韵味、迭宕有致;使内容因此而蕴藉深长,耐人寻味。运用比拟,要善于抓住事物本身的特征,合理想象,大胆创造。下面试从构成上作些品析。一、在类比联想基础上形成的比拟。如: ①接着就飞出了八岁的宏儿。②蓝色的火焰舔着锅底。①中的“飞”是模拟禽类比人,②中的“舔”是模拟哺乳类比物,两者都紧扣相拟点,拟得贴切形象、生动活泼。若分别换成“跑”和“烧”字,则文采顿失,韵味全  相似文献   

7.
量词的比喻功能,就是把语言中某类事物所习惯使用的量词加以变换,代之以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临时性量词,并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例如: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29课《天上的街市》中的一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句中的“朵”平常是用来修饰“花”的,“花”是美丽的,用“朵”来修饰“流星”,就会使人联想到流星像花朵一样美丽。这种按照名词(“流星”)所表示的事物的形象,找一比喻词(“朵”)来作临时的量词,实际上是一种修  相似文献   

8.
<正>写作文的时候,许多同学都会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使用比喻,可以让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大类。  相似文献   

9.
比喻修辞格是汉语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方法。构成比喻修辞格的本体和喻体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一定的语盲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语辞呈现一种动人的魅力”(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美学》),以喻体的形象特征来加强本体形象的“可感性”;  相似文献   

10.
优美的比喻不只能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一样,会使人超越本体之外产生不尽的遐想,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使要表达的事理形象直观、“活灵活现”,从而曲尽其妙地启迪读者的内心。“清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一句就是优美比喻的  相似文献   

11.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中一种常见的论证手法,运用得好,既能把道理说得明白透彻,又能使行文形象生动.《上帝的眼睛》就是一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手法的出色范例.  相似文献   

12.
修辞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语言 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 的修辞方法。能在积极调动人们的相似联想的基础之上 突出本体的某些特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 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可以展示人物的外貌,也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像”字句的比喻式和比较式容易产生混淆,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别“像”字句比喻式与比较式。 一、比喻和比较的涵义 比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比方,它通过把甲事物喻成乙事物,使表述的对象形象逼真。比喻主要有本体和喻体组成,其本体和喻体在本质属性上是非  相似文献   

14.
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量词,并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就是量词的比喻功能。请欣赏《天上的街市》的结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诗人郭沫若不用“颗”而用“朵”,既形象地描绘出流星在特定环境中呈现的花朵之形,表现出星走夜空时如同鲜花一样光艳闪烁的那种异乎寻常的优美意境,又寄寓着作者追求自由的美好感情,给读者无穷的遐想。量词的这种比喻功能可以用“(数词)+量词(喻体)+名词(本体)”这一格式表示,其中的量词既表计量单位,起语法作用,又作为喻体喻本体,…  相似文献   

15.
学会打比方     
要把一个事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少不了要用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明喻,其公式为甲(被比喻事物)像乙(用来设喻的事物),可用“如”、“若”、“好比”、“似的”、“仿佛”等词作比喻词。二是暗喻,其公式为甲是乙,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为、成了)表比喻之意。三是借喻,这种比喻形式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也不需要比喻词“像”或判断词“是”,而直接用设喻的事物乙来指称被比喻事物甲。例如:春天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明喻)春天是美丽的姑娘。(暗喻)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了人间。(…  相似文献   

16.
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量词,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就是量词设喻。量词的这种比喻功能可以用“(数词) 量词(喻体) 名词(本体)”这一格式表示,其中的量词既表计量单位,起语法作用,又作为喻体喻本体,表示“像……一样”的意思,起修辞作用。例如:“积一窠水恰好可以浇完那块菜地。”(《菜园小记》)句中的“窠”就是量词比喻。由于这种用法把量词所表示的事物与  相似文献   

17.
一、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 可以说,修辞学中的比喻辞格和议论文中使用的比喻论证是一对孪生姊妹,因它们各自的本体和喻体都是两类本质不同而仅仅是相似的事物。它们都有使言情、说理生动形象的作用。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比喻辞格是语言修饰,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化的手段。比喻句往往是单个的句子。例如郑愁予《错误》中的诗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那种“等待”“寂寞”写得十分生动、逼真。那种“等待”,那种“容颜”,  相似文献   

18.
作家秦牧曾把比喻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在写景、传情、摹状、说理等方面 ,曲尽其妙的反映事物 ,具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它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 ,可以使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 ,而且形象生动 ,耐人寻味。散文、说明文、议论文都经常运用比喻 ,但它们使用比喻的特点和表达的目的各有不同。一、散文用喻 ,增强感染力散文运用比喻 ,重在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渲染 ,把事物的美尽情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使读者陶醉其间 ,受到感染。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  相似文献   

19.
喻证法是运用打比方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即用具体事物“形象化”地证明抽象的道理。“喻巧而理至”,恰当而巧妙的比喻往往能把深奥复杂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深入浅出。比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引述管仲  相似文献   

20.
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是指用一个或几个与论点或论证过程有某些相似点的另一类事物作比方,阐明论点的意义,或使论证过程形象化的一种说理方法。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说理,能使语言曲折多变、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助于加强论证。毛泽东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把资产阶级向我们党的进攻的手段比作“糖衣裹着的炮弹”。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在资产阶级的捧场声中,激烈的阶级斗争仍在进行着的新特点。文中在论述“巩固胜利”的长期性时,也打了两个比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这两个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