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杂技是以技巧动作表演为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杂技艺术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不断地吸收姐妹艺术成分,逐步转变为一门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综合艺术。"技巧是生命,音乐是灵魂。"音乐虽然只是杂技表演这朵"红花"中的"绿叶",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2.
正当今社会,世界杂技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格局,崇尚原生态风格、讲求表演自然的"新马戏"以及融合高新科技与杂技创作新理念的表演"秀",在全球演艺市场逐渐成为主流。毋庸讳言,这对以高难度技巧闻名于世的中国传统杂技构成了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杂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社会意识、审美意识不断的增强,观众已从原来单纯对杂技技巧的欣赏,转变为对综合性杂技艺术美的追求,杂技作为一项传统艺术,也正由通俗向雅致、由惊险刺激向轻松优美转变,它已从当初的纯技巧表演逐步演变成为以技巧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综合艺术手段不断追求更高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层次的舞台表演艺术,目前国内方兴未艾的杂技剧正是这一转变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舞美与杂技     
贺敏奇 《杂技与魔术》2012,(4):50+53-50
杂技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艺术瑰宝,它以惊险、奇特、高难的艺术手法来满足观众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享受,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以前人们观看的杂技,谈不上舞台美术。传统的表演杂技的艺人大都是在街上摆摆地摊、耍耍功夫,或在大棚内单纯展示高难度肢体技巧的表演,来博取观众的喝彩。在进入舞台的最初阶段,人们的审美要求仍然是集中在杂技的技巧和难度上,常常以那种单纯简单的蓝天白云布景来衬托,忽略了舞台艺术综合美感。因此,杂技舞台的布置十分简陋,无论是舞台的背景、灯光、音响、服装等,与杂技的表演都没有太大的联系。今天,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杂技表演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不再像以前那么单调,单纯讲究杂技技巧的表演,以前那种单纯的蓝天白云布景已经不能迎合观众观赏的口味了。现在的杂技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艺术,不再是片面地追求技巧难度,而是讲究杂技表演的整体性,以高难技巧为主导,配合灯光、布景、服装、音响等,使杂技表演成为整体和谐完美的表演艺术。人们在观赏杂技表演时,不仅要观赏杂技表演动作的高难技巧,而且还要在观赏杂技的表演过程中获得一种视觉上、听觉上美的享受。观众欣赏杂技表演出现了新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杂技艺术有着3000年的发展历史,扎根灿烂的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雅俗共赏,是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的艺术门类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杂技艺术从撂地表演走上了剧场舞台、从单一的技巧展示到如今的表演形式多样化,不断的借鉴、汲取其他艺术门类所长,让现代杂技逐渐发展为以技巧为核心、利用各种艺术手段、融合多种艺术风格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6.
反思20世纪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国杂技艺术实现了从地摊走上舞台的变革,实现了从较单一的技巧表演到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变化,但是以师授徒的传统培养方式至今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中国虽是世界杂技大国,但到目前为止,在杂技人才培养方面还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规范的教学方法。因此推动杂技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将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杂技人才方向转型,是我们杂技教育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3、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发展不平衡。随着国外高新科技在杂技艺术领域的运用和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外知名表演团体创作的以杂技为主要表演内容的主题晚会,演绎了杂技艺术的新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杂技表演模式,成为高端文化产品。而中国杂技单一技巧堆积的表演形式逐渐失去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出国演出是低价位的原材料输出,国际演出还处在低价、低端的层面,缺少具有号召力的品牌。  相似文献   

8.
观察20世纪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国杂技艺术实现了从地摊走上舞台的变革,实现了从较单一的技巧表演到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变革,但是以师授徒的传统培养方式至今还未有根本性的变革。在已经进入2l世纪的今天,杂技艺术不仅面临着自身的同业市场竞争,还受到各表演艺术门类的市场挤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杂技艺术必将应对新世纪的种种挑战,已经不可避免地面临第三次变革,那就是加速实现杂技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9.
杂技的创新,体现在它要革新几千年来的传统表演与教学方式,要靠杂技工作者革故鼎新、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敬业精神。为了舞台上瞬间的惊艳绽放,不惜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钻研与求索,在失败中苦苦追寻成功。一、赋予节目表演新的内涵。作为一名杂技演员,几十年来我曾多次到世界各地巡演。在我参与的2000多场演出中,我感受到中国杂技与国外杂技的差距不在技巧,主要是演员的表演、节目的包装和与观众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0.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二次全国杂技比赛上,由张野乐担任主演的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参赛节目《旋转皮条——觅》获得金奖,他以高难的杂技技巧和极具张力、感染力的出色表演,摘取了本届比赛最佳演员奖的桂冠。  相似文献   

11.
杂技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表演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回望其发展历程,中国杂技艺术实现了从地摊走上舞台的变革,实现了从较单一的技巧展示到表演形式多样化的变化,但是以师授徒的传统培养方式至今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到目前为止,在杂技教育方面还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尹力 《杂技与魔术》2012,(2):36-37,35
杂技正如其名,"杂"体现了内容与审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技"则直接点明了这门艺术的本体核心和价值所在作为一门以"技"为核心的艺术,杂技在难度上的优势儿乎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并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针对观众的巨大吸引力。杂技的"杂"提供了广阔的表演手段,从  相似文献   

13.
正追求艺术形式完美和表演手段多样化,已成为当今中国和世界杂技艺术的潮流趋势,杂技演出不仅是表现高难度技巧,同时也需要演员塑造完美的舞台表演形象。演员要按照表演节目的演出节奏和内部联系,按照各动作间精心设计的衔接方法和与同伴的巧妙合作方式进行表演创造。音乐、灯光、舞蹈和服饰的协调配合也都要从艺术的完美上全盘考虑。杂技与体育的不同,就在于"杂技不是创  相似文献   

14.
一、创造与创新 在20世纪中国杂技发展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使中国杂技从地摊卖艺走向了舞台表演;第二次变革就是从表演形式的单一化变为艺术多元化。21世纪的中国杂技正酝酿着第三次重大变革,这就是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模式培养和造就大量高素质的杂技人才,创造出全新表演形式和内涵的杂技作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探索的课题,也是杂技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杂技与魔术》2021,(1):23-25
杂技教学是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由专业教师采取符合杂技教学任务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杂技基本功,掌握杂技表演所需的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的有组织、有计划教育过程。一、杂技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征1.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杂技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杂技专业技术、表演技巧和表演实践,是典型的过程性技术。杂技课程属于技术教学,即让学生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达到对杂技技术、技巧、技能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米磊 《杂技与魔术》2014,(2):21-21,20
一、杂技和体育的共同性 1、定义 1.1杂技是演员通过身体或借助道具展现多种高难度表演形式的统称,其中包括用手抛扔道具的丢掷技、平衡技巧、空中技巧、跳跃技巧、柔身术等等。传统行走江湖卖艺的表演,常是杂技、武术、魔术、马戏(驯兽)等表演形式的综合体。今天的杂技表演也常常和魔术、马戏表演一起进行。  相似文献   

17.
引言 从杂技的发展可以看到,杂技既可以是某种单一的技艺表演,如走钢丝、翻筋斗等,也可以是与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表演。目前,在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杂技艺术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杂技和舞蹈是两种相似的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杂技艺术已完成了从地摊到舞台、从形式单一的技巧展示到表演形式多样化再到杂技剧的诞生,但是杂技教育相对于舞蹈教育而言,还明显处于散漫滞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杂技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从内容到形式,以至舞台美术(包括服装、道具、灯光、音响)都在出现新的内涵,这是新时代与时俱进的需求所致,也是杂技艺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今天走进剧场欣赏杂技,首先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单调的舞台灯光,而是色彩纷呈、明暗交替的气氛光;演员的服装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杂技服装,而变得款式各异,奇幻多彩。时至今日,杂技已经完全改变了单纯表现技巧的表演形式,对杂技节目实行全方位包装,成为新世纪杂技创作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杂技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依相承,用中国杂技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有天然的亲和力。近年来,广州杂技团创作了《现在梦幻时――聊斋》《西游记》《笑傲江湖》等剧目,将杂技技巧融入观众熟悉的故事中,用杂技来讲述中国古典文学故事,使杂技艺术作品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精神"的表达,其有人物、有意境、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表演,给观众带来视觉的盛宴。一、初步融合上世纪90年代,我国杂技主题晚会兴起。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