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对第10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与第8届世界运动会竞技健美操六人操项目决赛的前6名十二套动作的成绩、难度动作组剐、难度动作分值的选择以及男女运动员参赛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完成、艺术和难度中,对最后得分影响较大的是难度得分;在难度动作的选择上以C组动作居多,在训练和比赛中要注意增加D组难度动作;中等分值的难度动作是运动员目前选择的重.最,难度动作的连接加分完成率较低;现行难度动作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使六人操项目中参赛女运动员的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第8届全国大运会19套竞技男子单人操成套动作中的难度动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竞技男子单人操成套动作中B组难度动作选择最少;C组和D组难度动作选择的分值较低;A、B、D三组难度动作的类别较单一;难度组合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3.
卢涛 《体育风尚》2023,(12):74-76
本文以2022年第17届世锦赛五人操前六名成套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参考文献资料,观察视频录像资料、整理统计数据等方法,分析五人操的难度动作,归纳总结出新规则背景下五人项目成套动作艺术编排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视频数据发现五人操中难度编排设计运用到的组合最多的是A+B运用到组别最多的难度是B组。  相似文献   

4.
2009-2012年FIG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中,相关于六人项目修改了难度动作的数量和计算方法、艺术评分规则、托举动作允许采用违例动作等.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录像观察法对新周期规则中的重要修改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我国六人操项目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竞技健美操三人操项目难度动作的编排结构,探究三人操难度编排结构发展趋势,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分析了第十五届健美操世锦赛三人操项目前五名队伍难度动作的编排结构。结果显示,中国队三人操在难度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前五名队伍选手的难度动作选取较为集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应按照由难到易的顺序排列难度动作,创编新颖多样的难度组合,从而提升成套动作在比赛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运用录像资料分析、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11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中国队整体项目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单人操与国外选手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不高、组别选择不均衡以及艺术表现力不够;混合双人操未进入决赛,主要表现在我国运动员力量素质方面不足;三人和六人操是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优势项目,无论从难度动作、艺术表现力,还是完成质量上都具有冠军队的实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根据新周期竞技健美操规则的要求,通过现场观看比赛和分析比赛录像,对2006年世界健美操锦标赛的男单、女单、混双、三人、六人五个项目的前8名40套动作中的难度动作数量、组别、分值、C组难度动作空中姿态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等分值的难度动作是运动员目前选做的重点;在B组和C组难度动作的选择上缺乏多样性;难度动作的连接加分实现率低;三人、六人项目主要通过配合发展高分值的难度动作;现行难度动作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导致了在三人、六人的项目中参赛女运动员的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资料法对2006年第9届世界锦标赛6人操前8名的成绩以及难度分值、组别、类别、空间的运用和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当前世界6人操强国在难度动作选定上面的特点,找出中国队在难度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中国6人操这一优势项目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法,对第十三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女子单人操项目的难度动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究世界女子单人操项目难度动作发展变化,比较分析出我国女子单人操项目难度动作方面优势与劣势,找到我国运动员与世界顶尖运动员的差距.研究认为:世界竞技健美操女子单人操项目在难度动作的选取和运用上表现出难度动作的均衡性和多样性有所缺失特征;我国运动员在难度动作组别、数量和分值的选取上与其他世界顶尖运动员的差别很小,利用率基本符合世界发展趋势;我国运动员所选难度动作在成套动作中分布运用比较均衡,编排比较合理,发展方向与国际趋势一致;我国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与世界强队运动员相比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世界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第9、10届世界竞技健美操锦标赛决赛前6名的成套动作中的720个难度动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0.3分的难度动作引用量逐渐减少,引用的难度动作主要分布在0.5分~0.7分;分值小于0.6分的难度动作主要分布在成套动作的前半部分,分值高于0.7分的难度动作主要分布在成套动作的后半部分;引用A、B、C、D组难度动作的比例趋于1:1:3:1;男单和三人操的完成质量高于其他单项;最后得分与难度分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基于《2022-2024周期评分规则》,对2022年第17届竞技健美操世界锦标赛五人操项目前八名成套中的难度与配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五的组合搭配在难度得分中更有优势;难度类别5姿态跳步在五人操编排中选用最多;0.6-0.8区间的难度动作出现频率最高,更适用于五人操的编排;B组难度是A、B、C三组难度中选用次数最多的;难度与技巧组合使用次数较少,只出现了B+G、G+B的组合形式;配合动作的时长、节拍、编排深深影响着成套的艺术分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对比分析法,对2006年第9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6人操决赛前8名队伍的托举动作进行分析,找出各队伍托举动作的相同与独特之处,以期对从事竞技健美操6人操托举动作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第9届世界健美操锦标赛混双项目前8名成套难度动作进行技术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难度动作得分是影响最后得分的主要因素。各个国家在比赛中难度动作选择的分值、组别、类别差异不显著;从A、B、C、D四组难度动作在整套操中的分布来看,D组难度大都分布在一套操的后半部分。中国队健美操混双项目整体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艺术性较差、难度动作完成质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体操器械动作运用规律的研究--绳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图像解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绳操器械动作的运用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绳操器械动作运用的总趋势向“多样、熟练、惊险”的方向发展,并在与不同的身体难度动作的结合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况录像观察记录、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2004年世锦赛和2005年全国锦标赛三人操项目中难度动作进行数理统计和图像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三人操所选难度动作的级别高于自身能力的范围,难度动作的布局不是很合理,没有依照体能动态的变化进行科学排序,对于难度动作最低完成标准的评判我国裁判员和国际裁判员之间还有分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FIG)2001—2004年竞技健美操规则(以下称旧规则)与2005—2008年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以下称新规则)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规则变化及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1.规则英文名称的变化使健美操向国际化发展;2.服装要求的变化使健美操向人性化、规范化发展;3.成套动作编排的难度要求变化使健美操向高难化发展;4.三人操和六人操不同难度评估指数的去除变化使健美操向男女要求统一化和女子难度提高化发展;5.“难度组合”的连接价值变化使健美操向新颖独特性发展;6.成套动作艺术性评分的变化使健美操向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第九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三人操项目冠军与我国选手成套动作的难度编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选手在难度动作分布的均衡性上还不够合理;我国选手在难度动作的组别上与冠军选手所选的一致,难度组别在成套动作中出现的均衡性方面要优于冠军选手;我国选手成套难度动作的级别与冠军选手相比还有差距,难度级别在成套动作中出现的顺序也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竞技健美操六人操的技术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7届世锦赛六人操的技术进行了分析,主要对竞技健美操六人操前五名队员与我国队员的难度编排、难度类别、空间转换、队形变化及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六人操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采用录像解析法、对比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第九届健美操世界锦标赛女单冠军和我国选手难度动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选手所选难度动作不缺组,分布较为均衡,但与冠军难度动作相比,难度级别明显较低,且难度级别分布明显成下降趋势,难度动作的完成与冠军选手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球操是国际体联规定正式艺术体操比赛中五项器械中的一项。规则规定:抛球动作是球操中三组基本动作的第一组基本动作。规则还注解道:“各项器械中有一组或几组基本动作,对其中某一组动作使用不够,尤其是编排中完全缺少一组基本将要增加扣分的程度……。”由此可见,抛接动作是一套球操中所必不可少的难度动作,也是难度价值高而又容易失败的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