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初秋的一天,正在某团采访的集团军、师、团三名报道员向我们叙说了宣传股长田兆广那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难忘怀──蹒跚学步他引路──某集团军报道员刘福奎如是说1991年底,我还是某炮兵团导弹连一名新兵,田股长在师里当新闻干事。出于对新闻写作的爱好,我训练之余时常学着写些消息、小故事。然而,半年多过去了,报纸h没有用出一个字。正当我准备与新闻“绝缘”时,田股长来团里采访,我拿着一大爆没有发表的稿子去找他。没想到他是那样热情,对我的稿子一篇篇地进行了讲评,最后还挑出三篇消息当面修改,没几天,就有两篇被《前卫报…  相似文献   

2.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3.
有一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确是这样。有的人,一生都在挖空心思地沽名钓誉,到头来却事与愿违;有的人千方百计想埋名,到头来却还是出了名。譬如说郭吉安吧,他只想做一名默默无闻、“乐为别人做嫁衣”的编辑,他坚决“抗议”我写这篇为他扬名的文章,拒绝采访,可结果还是被推选进京,参加了1984年底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那令人倾慕的光荣榜上有了名;而他所坚决反对的这篇东拉西扯的小记,到底也还是出了“笼”。  相似文献   

4.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5.
画画许锦根     
许锦根的公关形象是:一只手捏着一管蜂王浆,另一只手运笔疾书。可惜还没有人这样画许锦根。这幽默的画面,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谭明讲给我听的。他还补了一句:“这小子,每天发一篇评论!”差不多。许锦根自1982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到上海解放日报当编辑至去年底,一共2000多天,发表了1500多篇新闻评论。在某一段,“一天一篇”当为不虚。甚至有一天,当他打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的一天,当看到我的第一篇稿被刊登在驻地《奎屯晨报》上时,高兴的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这可是我当新闻报道员4个多月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成绩呀!高兴之余的我,看着这篇消息,同时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大体相同的稿子一个月前投去一点回音也没有,而这次却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天上午,《奎屯晨报》编辑部刘主任来我部为函授学员授课,他在收集我们学员写的新闻稿件时,给我们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一次给我送了21篇稿件。我抱着对他负责的态度看了每一篇,虽说其中有几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不错,但都没有写精。我觉得这小伙子对新…  相似文献   

7.
还是在六十年代中期,我和一位出版社的老编辑合作写一篇通讯。他在修改通讯的时候,似乎漫不经心地说:写通讯要学会“换镜头”;现在有些新闻通讯写得呆板,一个重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8.
王文虎 《出版参考》2006,(20):47-48
外科医生的功夫就在于一把手术刀。然而我的恩师张涤生教授并不常常炫耀他手术刀的功夫。在我进入整形外科的那年 (1984年),张教授已近70岁了,他还是每周出现在手术台上。第一次见我的时候,张教授刚完成一台手术,  相似文献   

9.
我读李娟已经有些年头了。记得刚到新疆的头两年,有一次在乌鲁木齐的一个书摊上买到一本新疆作家散文合集,其中收入的就有李娟早期的代表作《九篇雪》。当时读虽然感觉有些不一样,但眼光却还是更多地落入到了周涛等新疆名家身上。后来才知道,这一篇《九篇雪》仅仅是  相似文献   

10.
秋天的收获     
最近胡永其同志送来《风雨海棠红》书稿的清样,邀我为这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剧作选写一篇序言。我与他交往已有好几年了,知道他一直在戏剧创作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如今他的剧作出版,我一来表示祝贺,二来也顺便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11.
刘郎 《现代传播》2003,(2):121-122
一不管张子扬当什么样的官儿 ,我依然认为他是一位电视导演。文化人的身份 ,谁还能多过苏东坡 ,但他永远是一位诗人。是导演就得写阐述 ,弄一部作品 ,至少就得写一篇。先写还是后写 ,写长还是写短 ,都是见机行事 ,丰俭由人。写法也是五行八作 ,繁复的 ,有些写成了陈情表 ,简单的 ,有些写成了派工单。后者绝不是贬意 ,“辞达而已” ,也是上境。明清尺牍已经洗炼到家了 ,但读起来竟是一份享受。我常想 ,既然有“文无定法”之说 ,那么 ,这导演阐述便可以视作一种最为宽松的文体 ,它甚至可以比书信来得更自由。据说艺术大家也有不写的 ,述而不作…  相似文献   

12.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13.
记得在2004年,邹元江教授在德国特里尔访学期间,我曾送给他一本自己撰写的德文小书《布莱希特与鲁迅:论"陌生化效果"》.我俩谈天说地,并未多谈布莱希特,话题倒是涉及不少马克思主义和西马问题,可能是客居马克思故乡的缘故吧.我知道他是研究哲学的,而且对戏剧涉猎颇深,不仅在求学期间演过戏、写过剧本,大学任教之后发表了不少戏剧专论.最近拜读他的大作《中西戏剧美学陌生化思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下称《陌生化》),我才知道他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布莱希特专家.  相似文献   

14.
我学历不高,1985年省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半路出家,1984年6月由教师改行当记者,智力也平平,但自从1986年全省开始评好稿以来,几乎年年都有在省里获奖的作品。共获省广播电视系统好稿奖九篇,其中一等奖两篇、二等奖两篇、三等奖五篇,还有省人大、省总工会好稿奖各一篇,还荣获了市政府授予的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受到市委书记、市长公开单独表扬一次。我觉得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原因是我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  相似文献   

15.
虽然我和魏厚敏同志在一个锅里吃过饭,在一个屋里睡过觉,在一张桌上写过稿,可这次要写他倒真有些为难:一来在最关键的几天,我没和他在一起;二来他又总是一口一个“还是多写写平暴一线的同志”。好在许多同志积极地给我提供素材,他又发了35篇稿子,两下一结合,拉出这一小文。魏厚敏在部队新闻干事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七八个年头,这其间,他采写过的对象一串串,他  相似文献   

16.
商恺同志是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老领导。没有想到,具有这样“三老”身份的长辈竟然要我这个晚辈为他的新作《致青年记者的60封信》一书写一篇序言!当他提出这个希望的时候,我开始是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但是我深知他的为人,很快就理解了他的真心实意,便没有再做什么过多的推辞,就欣然应允了。  相似文献   

17.
“我上任后,要让我们团的新闻报道走在集团军的前列。”1992年11月23日,傅开强向团党委立下了“军令状”。他上任第一年,果然实现了诺言。他被军区评为通讯报道先进个人,荣立了三等功。当有人打听傅开强的成功秘诀时,他爱用简短的话语回答:开弓没有回头箭!万事开头难。写新闻是份苦差事,当傅开强正儿八经地坐到办公桌前,才感到这碗饭不是好吃的。几十篇稿件寄往报社,竟没一篇肯出来“露露面”,这下可急坏了他,倔劲一上,便蹬车到了济南。报社一位老编辑热情地接待了他。当老编辑仔细看完他随身带来的稿子后,便耐心地给他讲新闻…  相似文献   

18.
在电台做编辑工作,常碰上这样的遗憾事:有些通讯员来县站送的稿份量比较重,完全可以在省,市新闻单位打响,但他们没有及时向上投,结果外地类似的稿件却被播出或见报了。问其原因,通讯员不好意思地说:“我觉着不中,还是县站保险。”一个月前,我县(叶县)水寨乡一名通讯员写了一篇听众来信,反映农民急盼科技书刊下乡,很有针对性,但他没向上投稿。不几天,农民日报出现了类似的读者来信。我很为他惋惜。  相似文献   

19.
郝诚之 《档案与社会》2005,(2):17-19,22
20年前的1984年,我在《内蒙古日报》的科学副刊当责任编辑。面对当时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我认为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在科学知识的宣传上不应落后。我斗胆向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约稿,希望他能在百忙中给内蒙古自治区党报的科学园地(当时叫《科学宫》)撒点科学的良种。鉴于副刊只有四分之三的版面,我请老科学家“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短文。如果言犹未尽,长点也不怕,我可以分期连载”。当时年轻,只贴了8分钱的普通信邮票发出去了。时间是1984年5月25日。  相似文献   

20.
刚写新闻稿件时,我几乎没有周末休息日,每天就是不停地写稿、投稿。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投了近300篇新闻稿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段时间里,我真的有些心灰意冷。后来才想明白,这些新闻稿件之所以没有一篇见报,重要的原因是我总抱着只要把稿件投去了,编辑一定会帮着修改的想法,而不去认真写好每一篇稿件,不注重稿件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