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21世纪进入人才主权时代,企业选择员工,员工更是选择资本。于是就出现了现在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一个客观事实:企业员工频繁的出入,甚至是不辞而别。员工选择跳槽有其原因,企业和员工各自会遭受损失,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观念认为传统会计利润已不再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的要求,认为它忽略了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价值的增减变动情况。如A公司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成立于2000年,该公司一直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目标,并将利润作为其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A公司2008年实现净利润1600万,2008年年末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5000万元(其中普通股1000万股,面值一元),长期负债5000万元(年利率8%),假定该公司的长期负债水平在2008年度内未发生变动,  相似文献   

3.
<正>我的"冯氏企业财富理论":企业干得好不如卖得好;想卖得好,必须要干得好。所谓"企业只会干",就是按照以前的传统,要么从市场上筹到资金,要么拿你自己的资金,买原材料、土地、厂房、设备,然后招工,生产出产品,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或者给消费者提供服务,再把钱收回来,而高于成本的部分就是利润。这是传统企业都会干的事情,而且只是赚出了一个利润。  相似文献   

4.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其根本性质在于它是追求财富的,是一种通过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机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必须通过融入现代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体现大学精神和企业优秀文化因子的高职院校文化,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利润最大化是经济学公认的企业目标,但财务管理学中不存在一个一致认同的目标,且大多都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相比于所有其他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既是其他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又是一个统帅性和决定性目标,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也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6.
企业理财目标又称财务管理目标。对于该目标的确定,可以说是众说绘纭,其中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目前最广泛的三种观点。本文分别对此三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了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国情的这一结论。并进一步提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需要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吸引、保留、培训、开发、激励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已经认识到员工不再是成本,而是重要资源,因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得到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如今土地、厂房、机器、资金已经不再是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之利器,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已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8.
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利润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文章对这几种财务管理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选择确定一种符合我国财务管理环境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资本与劳动内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性原理,说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表现为厂商与工人的关系,从而表现为利润与工资的关系。通过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工人效用最大化建立多目标决策模型,说明工资和就业量不仅仅是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决定,更重要的是由资本与劳动的内在矛盾决定,从而确立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数量,为分析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工资和就业决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此模型基础上,文章最后对失业的因素加以分析,并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失业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融资和投资的过程,并且是怎样从融资和投资过程中取得最大的利润,这样看来,融资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两个,股东资金和债务资金,两者的比重决定了企业的资金结构,引入了财务杠杆的概念。财务杠杆,又称融资杠杆或资本杠杆,是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正如力学中杠杆的作用——利用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抬起很重的物体,财务杠杆意指企业用相对少量的股东资本,利用适当的举债为股东获得很大的利益。本文从财务杠杆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资本结构后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职教育着力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能站在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当前,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是中职教育中又一新的课题和重点。通过校企合作、融入校企文化,使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培养出更适用于企业生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以达到校企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使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成为可能 1、校企合作的产生是基于企业不断增长的用人需求。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应地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也迅速扩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内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变得非常之快,需要一大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操作型人才,原来仅仅依靠临时招聘劳动力和师带徒、岗位成才等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而学生就业问题是职业院校年年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但目前农村成人学校校企合作形式大多限于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以减轻教学负担为重要目的来安排实习,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来安排学生实习,导致学生成为简单的劳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本质。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培养特色人才,值得我们思考,根据我校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农村成人学校办学新路势在必行,成人学校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结合"之模式是成教特色办学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方向。我校几年来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先后与江都永坚有限公司、江都鑫源电器有限公司、扬州贝莱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办学,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工人,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校企双赢、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为进一步深入校企联合办学,努力推进成人学校校企联合办学,我认为,学校与企业应形成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员工重于利润,人力资源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谁能掌握越多的人才,谁就能脱颖而出,独领风骚。21世纪,将是人力资源管理再造的世纪。  相似文献   

15.
一、员工发展要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员工,作为公司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元素,是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的员工必须理解并服务于创造利润这一根本目标。那么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如何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创造利润,促进企业的发展与成熟呢?实践证明,要成为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员工,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对公司忠诚 忠诚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良好品质。对公司的忠诚,体现在任何时候都不做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不论公司是处于顺境或是逆境之中,都能够  相似文献   

16.
当前,作为土地股份合作制运行的要素有农民土地使用权、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等,而劳动力资本这一要素没有被考虑在内。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大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当前通过定性劳动力产权、量化劳动力资本,将劳动力资本作为土地股份合作的基本要素之一,实现劳者有其股,并参与收益分配,既是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李维波 《函授教育》2001,(1):108-10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目的是追逐利润,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二者表面上是矛盾的,本文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的总体利益、企业追逐利润的客观必然性等角度,探析二者实现高度统一的现实性;在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与货币的统一中,使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实现了社会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利润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文章对这几种财务管理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旨在选择确定一种符合我国财务管理环境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9.
员工是组成社会的重要基础,决定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他们想要在社会中寻求生存、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参与劳动.企业与员工形成劳动关系,向员工支付劳动报酬以满足员工生存的需要和价值的追寻.可见,劳动关系的和谐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惜牺牲员工的利益.工资、社会保险、工伤及履行合同纠纷数量的日益上升,引起社会安全系数下降,凸显着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其对社会稳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企业只有善待员工、积极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达到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当今企业管理的新趋势是从传统的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充分体现人本精神,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抓好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三支队伍的建设。要尊重、爱护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对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正确的理解,由被动接受型转向参与管理型,直至自我管理型,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