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类型之一。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与接受性阅读的活动中心不同。接受性阅读是把注意力集中  相似文献   

2.
胡明 《湖南教育》2000,(3):42-42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的突破性、批判性和灵活性。这三种思维特征支持着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使学生带着提出新见解的目的去阅读课文。创造性阅读以积累性阅读和一般理解性阅读为基础,但积累性阅读和一般理解性阅读把思维的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走的是作者的思维路线,而创造性阅读中思维活动的中心由作品转移到了读者身上,走的是读者的思维路线。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往往处于无意识、无目的的状态中。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自觉性,不断进行创…  相似文献   

3.
(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是理解,有人说是鉴赏。我的看法是:阅读的本质是创造。所谓创造性阅读,就是把阅读活动的中心集中在阅读者自己身上,要求阅读者在对阅读材料的知识结构“同化”的基础上,以问题为起点,以对问题的积极研究探索为鲜明特征,借助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提出新的见解,获得新的知识的阅读活动。一句话,就是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新思想。它与吸收性阅读有质的不同。吸收性阅读仅仅止于理解阅读材料的知识结构,它的显著特征是理解,要求的是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提出了很多创造性概念,但忽略了"作者的读者身份"问题,因此很有必要从中西文论的历史梳理中提出其概念,并论述其内外涵义。"作者的读者身份"的核心、内在涵义,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就阅读与创作的关系来说,它有同时性、同质性、异构性和严格性等几方面的特征;它的外在涵义,是创作之后或非创作状态的作者的读者身份,特别是作者阅读自己作品时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了解作者的读者身份,对研究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互动性阅读概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本理念 所谓互动性阅读,就是阅读走出以往简单追求主体(阅读者)对客体(渎物)理解、认同、接受的固有模式,借助开放型阅读活动,激起主体身上的文化“分子”与客体包容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相互兼容、互相修正、互动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读解文本的阅读形式。较之常规阅读,互动性阅读最大的区别在于:阅读活动带来的是主客双方的变化。一方面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化的营养,再造自我;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阅读在阅读能力结构中 ,无疑居于最高层次 ,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 ,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创造性阅读有不同的层面。对成人而言 ,“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 ,能超越作者本意 ,产生创造性的结论的阅读”(李德成主编《阅读辞典》 ,四川辞书  相似文献   

7.
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的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即由“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读者中心说”强调读者对于文本解读的主导性作用,消解了作品原初的本意。在这一理论的支撑下,有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凡阅读必是一种创造,没有不附带创造的阅读,一时之间,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呼声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8.
阅读反思,是以对文本的评价、探究为核心,对个人阅读经验的重新建构。它介于以理解作者旨意、提取文本意义为目标的接受性阅读(“入书”的过程)与以超越个人阅读经验、超越文本意义为归宿的“创造性阅读”(“出书”的过  相似文献   

9.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未定性的意义,这些"不定因素"唤起读者积极参与生成作品的意义阅读活动。在"实现"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创造性作用,从而让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召唤结构既牵引了读者的审美交流活动,又引导了作者的创作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创作过程和接受过程的融合,共同促进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活动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接受反应文论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读者的能动性阅读和接受。本文运用文学接受史中的典型例子阐述了读者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出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阅读,是建立在理解阅读基础上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它不单是一种解读,更主要的是创新,它不完全是追索,甚至有时根本就不顾及作者的原意,而是在理解作品的同时,对原作加之联想、比较,甚至逆转,从而达到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这种阅读活动,不但能加深对原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成授昌 《考试周刊》2008,(8):138-140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背景,研究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再创造特质.分析阅读主体的素质,从而增进对于教学主体创造潜质的认识;剖析文学接受的过程,提出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凸显文学接受中阅读主体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美学派别。该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把本文当作作者化身、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位。2003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明确引用有关接受美学的理论,在"教学建议"部分就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赏,往往带有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的阅读是理解性阅读.这种阅读注重通过“筛选信息”去“获取文意”。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总是注重挖掘和分析.试图透过文本探寻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信息.以为找到作者的“原始意思”就完成了阅读的任务,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其实,这种阅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束缚了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创造性阅读的理念。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读者“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过作者的本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16.
【总体阅读思考】一、“人民的艺术事业高于一切”这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细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叙写、表现田桂兰的价值观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 二、本文虽是人物通讯,却没有人物的肖像素描,也没有心理活动描写,更无其他渲染或映衬。想一想,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表现田桂兰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三、含有“导言”和“分块”标题的文章,阅读时要特别把握文章各部分的联系,看看作者是怎样将零散的材料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阅读入门指津】一、导言中“人民的艺术事业高于一切”是全文的主旨,本文三个部分紧紧地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叙写,集中表明了田桂兰的人生价值观。作者首先  相似文献   

17.
胡明 《湖北教育》2000,(12):14-14
从思维的品质看,阅读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创造思维特征为思维的突破性、批判性和灵活性,这三种思维特征支撑着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使学生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从事阅读活动,或是带着这个目的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创造性阅读以积累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为基础,所不同的是,积累性阅读和理解性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前提,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要素。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提出疑问、去品味语言、去思考问题、去领悟作者情感,这就是阅读活动中的思辨——思考和辨析。  相似文献   

19.
<正>毫无疑问,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无论依据文本接受理论还是知识建构理论,阅读都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活动,多元阅读既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结果。文本接受理论,如接受美学提出,文本给读者留下众多的不确定空白,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探索文本潜在的真意,因而阅读活动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探索过程中读者必须深入阅读,进入角色,体验作者体验过的  相似文献   

20.
刘洁 《新疆教育》2012,(14):59-59
创造性阅读,以超越文本、超越作者、改造世界、塑造自我为目标,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级和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创造性阅读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