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安徽高校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安徽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解决影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各种因素,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为依据,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使“阳光体育运动”这项国策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促进亿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锻炼技能、养成锻炼习惯和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是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走到阳光下、走向大自然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但是目前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存在着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学生锻炼场地不足、缺乏评价监管体制等问题.因此,长效机制构建的研究对于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能否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郑忠波 《广西教育》2011,(24):108-110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调研分析法,探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从评价体系、监管系统、长效机制等方面干预有关体育锻炼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部分大、中、小学的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认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工作,学校必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建立学生体育评价制度;广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建立学校指导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学校体育工作长效机制;科学规划项目布局,合理统筹各类资源;加大经费的投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落实情况的专项督导.  相似文献   

5.
董会娟 《考试周刊》2012,(18):121-122
阳光体育运动犹如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国家号召广大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有人曾形容"阳光体育运动"意味着学校体育的春天到来。"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目的是以阳光体育为抓手,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  相似文献   

6.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更好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不至于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应景”之作,本文提出了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理论,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特征,提出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其次根据构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找出问题症结,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文献综述等方法,提出了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一系列政策建议;最后总结了落实“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应用辨证观点和科学态度、应以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需求、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文化,促进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泰州市姜堰区农村中小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发现:泰州市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阳光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情况较为浅显,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情况较为乐观,但其个人自觉、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升学压力大、体育活动时间缺乏、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不足,教师的不足和家长的不支持等是影响中小学生主动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促进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毕节试验区职业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推广重视度不够,但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是积极的。学生每周参与阳光体育锻炼的次数不高、每次活动时间短,男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稍好于女生。学生进行锻炼的活动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慢跑等简便易行的项目,且男、女生在主要参与项目上差别不大。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学校体育场,组织形式主要是与同学(朋友)一起或个人单独活动,校内各种团体组织在促进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上没有发挥实际效用。建议:毕节试验区职业学校应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健康体育运动中来。并把阳光体育运动提到日常教学的高度,形成制度。同时切实加强对体育经费的投资及监管力度,改善运动场地等条件,做好学生进行阳光体育活动的基础性保障。并且加强对阳光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组织成员的作用,开展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体育活动项目,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相似文献   

10.
阳光体育运动是为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组织的一项全国性的大型体育活动,旨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口号,  相似文献   

11.
从精神层面来看,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大学校园形成生机勃勃的大学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体育锻炼的风气;从制度层面来看,阳光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学生遵纪守法,更能够凝结为一种无需强制就能在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从物质层面来看,阳光体育运动能够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其中,以保证大学体育场馆建设和项目开展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但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为了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了"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在新时期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包含了很多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传统体育教学带来巨大挑战,传统体育教学势必要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指出了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提出了相应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取得初步成效,但广度和深度不够,需要普及与提高.推进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应齐抓共管,建立阳光体育运动保障机制;完善课程建设,贴近学生需要开展教学;精心组织,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有序、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研究方法,对广东省粤西地区乡镇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中小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认知程度较低;仅有35%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2.7%的青少年能够保证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而高达85%的青少年没有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不重视、经费不足、器材短缺。提出了加强监督,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进一步推进,各级学校在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同时,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就阳光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入手,阐述了"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提出了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的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地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农运会将对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模式创新、经费投入、成效评价等方面促进其改革与发展.体育特色项目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政府财政与社会民营资本的共同投入、构建农村居民全面健身的长效服务机制将是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数据和表格,对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大一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阳光体育”背景下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观、客观因素进行了调查问卷和分析,并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偏低、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的现状提出了五点合理化建议和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调查、访谈、统计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进行了定位,对中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体育组织管理和指导相对薄弱;部分农村居民对体育锻炼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低。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加大农村多渠道投入机制;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重视体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对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民族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体育精神是中央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央苏区体育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体育为民、集团精神、锻炼筋骨、艰苦创业、军民同赛等。继承和弘扬中央苏区体育精神,对加强体育强国和体育队伍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