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晚唐五代诗僧的"吟癖"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代诗坛上尊崇贾岛、姚合的“苦吟”诗人极多 ,除了一些文士举子之外 ,还有贯休、齐己、尚颜等一大批诗僧推波助澜。他们酷爱诗歌 ,嗜吟成癖 ,与士大夫相比 ,有过之而不及 ,这种现象颇令人费解。本文通过对这种现象的描述和解读 ,认为弘扬佛法、做诗即参禅、追名逐利以及佛教的依附性是晚唐五代诗僧“吟癖”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人中,以“苦吟”知名的,当首推唐代的孟郊、贾岛。欧阳修《六一诗话》;“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生平尤喜为穷苦之句。”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称他们为“郊寒岛瘦”。他们为什么苦吟?一说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穷困潦倒,只有以苦吟写其穷愁。一说是因为他们“气象如此,宜其一生跼蹐。”(瞿佑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解读唐末五代诗僧贯休诗歌的文本入手,从中抽绎出“文行”、“骚雅”、“性灵”、“苦吟”、“诗魔”、“格力”、“匠化”、“诗境”等八个具有特色的诗学术语,并进行精要地阐释,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贯休的诗学理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贯休是晚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僧,著有《禅月集》,其诗风追踪李白,以豪迈、崛奇为特征。同时,贯休的诗歌主张也大可值得注意,其诗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极称李白“碧海掣鲸”的诗歌风格;崇尚清澹的诗歌意境;写诗主张“苦吟”。  相似文献   

5.
古人习诗作文极其讲究用词的精练贴切,是谓“炼词”。在诗话词话中,曾流传下许多诗文圣手锤炼或彼此切磋最佳用词的趣话。一、以“苦吟”著称。贾岛为其代表人物,他们追求“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相似文献   

6.
唐代以“苦吟”著称的诗人不少。王维苦吟,闭目凝神,信步而行,不觉掉进醋缸;浩然苦吟,心力交瘁,形容枯槁,不觉眉毛脱尽;李贺苦吟,精雕细刻,日锻月炼,不觉两鬓斑白……在唐代苦吟诗人当中,最突出、最惨苦、最有意思的还要数诗人贾岛。贾岛爱诗,几乎走火入魔,据说他走路、休息、吃饭、睡觉的时候都要深思苦索,不做诗就无以度日,古书记载贾岛“虽行坐寝,苦吟不辍”。贾岛的诗歌《戏赠友人》生动地描绘了他的苦吟生活“: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泠。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诗的大意是说做诗如同井…  相似文献   

7.
说郊寒岛瘦     
在中国诗歌史上凡提及孟郊、贾岛,人们就会想到苏轼《祭柳子玉文》中那两句著名的评语:“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唐朝以后历代文人也都把这两位诗人相提并论,晚唐诗人齐巳的诗云:“贾岛苦兼此,孟郊清独行”。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为穷苦之句”。我们说,孟贾二人的诗风的相似在于他们的苦吟。他们把苦吟作为自己的艺术特征,并将苦吟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中,使苦吟成为他们一种创作心理定势 和审美特征。 因此,把他们作为苦吟诗人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为此,本文试图探讨和分析这对苦吟诗人的政治倾向,艺术追求,及其创作特质。 一、入世的苦吟诗人 后人对孟贾两位诗人的评价是:在唐王朝 经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时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洁身自好的诗人。孟郊贞元七年于湖州举乡贡进士,历经五年,46岁方登第,此后一直沉伦下僚,“一贫彻骨”至死。贾岛则是先为  相似文献   

8.
“苦吟”是中晚唐时期之重要诗坛现象。对于唐人“苦吟”,李嘉言先生认为有“生活苦”、“思想苦”、“态度苦”三个方面的含义。今本于唐代苦吟诗人诗中所论及相关材料,就此三点,寻绎“苦吟”之含义。  相似文献   

9.
晚唐时期形成的苦吟文化,是以苦吟诗人群体为中心的士庶人群通过互相效法而获得的以苦吟为主要精神内涵的艺术追求和生存方式的总和。在苦吟文化的最初形成与社会传播当中,有一些特殊的事件被人为地传播放大,起到了引导舆论推波助澜的作用。苦吟文化在晚唐社会的传播,按照传播的范围划分,主要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等三种类型。按照传播的内容划分,则有原诗传播、选诗摘句、模拟转写、故事演绎、人物崇拜等方面;按照传播的手段划分,则有语言传播、卷本传播、题写传播等方式。"推敲"符号的形成、苦吟形象的建构和时人的身份认同,成为苦吟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杜荀鹤是继贾岛之后的又一位“苦吟”大师,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贾岛的苦吟精神,但在风格与审美追求上又与贾岛不尽相同.贾岛的“苦吟”重在炼词、炼句,精炼意魄;杜荀鹤的“苦吟”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这无疑是对贾岛苦吟诗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1.
在时代风气的浸染下,晚唐大多数诗人对外界的关。必面越来越狭窄。他们把全部精神技俩都用来写诗,从而形成了以苦吟著称的、世俗化的、具有轻浅纤微风格的“晚唐体”诗风。这种诗风虽然以贾岛、姚合为主要代表,但它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中唐诗人张籍。张籍是中唐诗风向晚唐诗风过渡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解放以来仅仅把他作为乐府诗人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他的格律诗,开启了“晚唐体”之先声,应该在唐诗流变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琵琶艺术的巅峰在唐朝,唐诗之于琵琶,在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上突出体现了姊妹艺术的特点。了解唐诗与琵琶二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强调当代琵琶乐手研习唐诗是一门必修之课,在灵魂深处熏染唐诗博大的艺术魅力,从而使演奏技艺与演奏内涵相辅而进,达到更趋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歌史上,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边塞诗可谓贯穿始终.一般认为,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顶点,也是其终点.其实,边塞诗的创作是继续贯穿到中晚唐时期的.中晚唐时期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但从事边塞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于盛唐时期.试通过对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边塞诗的分析来证明此观点.  相似文献   

14.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诗歌吟诵在古籍中有多种解释。唐代吟诗风气浓厚,吟诗成为人们的普遍爱好。唐人把诗歌吟诵作为诗歌写作训练的基本项目。  相似文献   

16.
唐朝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在唐代的普及,道教所追求的虚无缥缈的仙境,道教的志慕山林、隐形遁栖,道观的香雾弥漫、仙乐齐鸣,都极大地影响到唐代“桃源诗”的创作。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唐代“桃源诗”的兴盛,促使桃源的意蕴发生新变,促成了“桃源诗”浪漫洒脱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以诗入乐”是唐诗歌曲的主要形式,在运用时又有“撰写合乐”与“选诗合乐”之别。这种歌曲形式之所以盛行于唐代,是由于燕乐的高度发展,为“以诗入乐”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乐调源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题材和内容上对初唐七言歌行进行了分析,初唐七言歌行虽摆脱了毫无创新的刻意模仿的阶段,但它尚未能够对以往的题材进行灵活自由的运用,难以达到融他于我而不着痕迹的艺术境界;就创新而言。初唐七言歌行又难以摆脱以往题材的羁绊,多立足于已有的题材,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发挥总难摆脱已有的题材模式。初唐七言歌行具有题材的因袭性和内容的创新性并存的特征,这正是七言歌行这一体裁在初唐发展的过渡性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明代初期的乐府诗创作,既受元末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乐府诗派"的影响,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从乐府诗的类别而言,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势,主要是集中在"古乐府"、宫词类乐府、旧题乐府三个方面,并因此而形成了三股创作潮流。明初的"古乐府",主要是指"杨维桢式"的古乐府诗,其中既包含着旧题乐府,更多的则是一些"自创新题"的新题"古乐府"。因"宫词事件"而兴盛于皇族的大型连章体《宫词》,成为了明初乐府诗创作中的一道奇观。从复古的角度进行旧题乐府的创作,并使之具有即事性、讽喻性等特点,是明初乐府诗创作的又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20.
唐诗与唐舞都是中国诗歌与中国舞蹈发展的高峰。由于舞蹈的非再现性的突出,舞只能从健与软即阳刚与阴柔的风格高度出发,对于通过舞蹈形态特征所表现的心理内容加以把握。唐代咏舞诗亦是从这一角度把握上述特征的。由于舞蹈与诗歌在表现方面的天然联系,两的联姻就相得益彰了。白描、比喻和效应是唐诗咏舞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