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间影像"是技术与人文双重变奏下的产物,区别于官方影像、商业影像、专业纪录片、独立影像等。本文在较详细地讨论了"民间影像"的概念界定基础之上,梳理了西方学界对民间影像的传播研究。研究表明,西方学界对民间影像的传播研究主要从个人、组织与社会发展三个层面进行,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民间影像与自我认同的建构;二、公民新闻理论下的民间影像研究;三、发展传播视野下的民间影像研究。  相似文献   

2.
周星 《文化遗产》2013,(2):1-10,157
民间信仰是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共同关心的重要学术课题,本文在详细归纳了民间信仰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由于无神论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一直面临着"合法性"问题的困扰。民间信仰获得合法性的路径,除了"民俗化"、"宗教化"之外,近年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了"文化遗产化"的新动向。通过对一些经典性研究个案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乌丙安教授在访谈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回顾了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提出"俗信"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论证了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在民间信仰类项目申遗过程中,"俗信"的转化运用促成了"妈祖信俗"等民间信仰项目的成功申遗,同时也增强了"非遗"保护中"社区"的主体作用。"妈祖信俗"申遗不仅对于妈祖信仰本身、而且也给其他民间信俗类遗产项目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术界对明清海上丝路的研究,多关注于官方的朝贡贸易,而忽略了民间层面的海上经贸活动。民间海上经贸活动主要表现为"借贡兴贩"、特许贸易、走私贸易等三种形式。在明清严厉的"海禁"政策背景下,民间海上经贸活动并未因此而中断。一方面,国家通过政策的调控与法律的约束以及与地方社会的协作等方式,形成了对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掌控;另一方面,商人的利益诉求也得到了应有的关照。这种国家、地方、社会之间所形成的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为民间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十不闲"是民间说唱的一种形式,解放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它来源于唐代的"散花乐",原是僧侣用以宣传佛教的警世歌曲;宋代为民间乞丐要饭时所唱,多以善恶因果为内容;元、明以来开始有叙事写景之作;清代乾隆以后"莲花落"和民间流行的"十不闲"合流,在民间广泛流行,并产生了职业艺人.演唱时,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为序曲,然后正式演出节目.演出分一人唱叙故事,或由二、三人扮旦、丑,为彩唱.  相似文献   

6.
在彭宇事件中,众多网民以类似于英美法系中的"民间陪审团"身份高度关注并虚拟审理该案.本文对促成网上民间陪审行为的网络环境及社会、心理条件作了分析,指出这种民间陪审存在的非理性、交流欠缺和暴力倾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清代处州畲民重视通过订立契约来置备田产,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民间田契可分为活卖契、绝卖契、找价契、当田契、换田契、讨田契等。畲民既从"红契",又喜"白契"。虽多为民间手写契,但经公数量多,却又普遍不粘契尾,而且时常先立卖契再立找契。处州畲族民间田契缮写款式富有乡土气息,归户存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8.
陈爱国 《文化遗产》2015,(1):112-119,158
在湖泊等水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知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民间知识"作为民众的智慧与技术也成为其重要的研究对象。然而,现有研究更多的是探讨什么是民间知识,有哪些民间知识,而本文考察的中心问题是民间知识在何种情况下才能被社会所认知、重构与利用。全文以查干湖与太湖为例,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考察展开讨论。查干湖渔民凭借"想象力"认为人、神与自然处于共生共存的关系而延续着"猎杀不绝"的捕猎习俗,而太湖渔民则依据"生活经验"认为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维持生态环境、维系渔民生活。而这样的民间知识与商业运作、旅游开发、行政策划博弈时会处于劣势而可能受到渔民自身或外部社会的弱化或忽视。为了使民间知识为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需要重视民众立场,在民众层面唤醒或重建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的民间知识,另一方面在地方环保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更多、更广的民间知识。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14):47-53
在政府危机公关的背景下,"社交化"属性显著的新兴媒体成为民间意见气候的集散地。分析新浪微博用户对"百色助学网性侵"和"马山骗领扶贫款"事件的民间抗争性话语表达,发现传播实体与其话语抗争程度并不显著相关,但传播效果与其固有影响力高度相关。民间抗争性话语已经成为当前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官方处理舆情的思路要由"引导"向"融通"转变,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与媒体共同搭建公众政治参与的平台,聚合导向正确的民间抗争性话语的影响力,将新兴媒体打造成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缓冲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活态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是指存活于民间的、鲜活的、发展的音乐文化资源。为记录和保存民间音乐文化,展现当下活态音乐的生存模式,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于2004年成立项目对活态音乐资源进行主动收集和保存。[方法/过程] 以中国音乐学院民间音乐资源建设项目为例,运用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方法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民间音乐及与其存活相连的文化事项整合考察,并以录音、摄像等多种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结果/结论] 活态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建设是一项庞大的音乐文献建设工程,在特色资源建设、艺术实践、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南宋时期,各种"民间结社"性质的体育社团大量涌现且兴盛起来。本文从南宋体育社团的基本情况入手,介绍了各体育社团的活动的种类和具体形式、内容等,并对南宋"民间结社"性质的体育社团兴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动态     
《出版参考》2012,(21):4
正本刊讯为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促进出版行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发布《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根据实施细则,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印刷复制企业,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及其他印刷品、可录类光盘生产和只读类光盘印刷复制经营活动;继续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出版物总发、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企业,从事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产品发行经营活动;继续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网络出版包括网络游戏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出版和内容软件开发等数字出版企业,从事数字出版经营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细则明确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在党报党刊出版单位实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后,在报刊出版单位国有资本控股51%以上的前提下,投资参股报刊出版单位的发行、广告等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总署发布实施细则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13.
樱井龍彦  陈爱国 《文化遗产》2010,(2):115-123,158
"文化遗产"是一个极具近代性的概念,它是由国家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公共机构来参与管理的。而另一方面,"民间信仰"是作为历史上延续着的传统而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未必是一个被国家所容纳的概念。由于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两极对立的概念,这导致"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是较难处理的。目前,在中国,为了民间信仰的文化遗产化,通过对民间信仰加以"登录化"及"整序化"等管制行为来去除其"迷信"部分,并把被认定为"传统文化"的部分加以有效的利用来使其遗产化。本文把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丫髻山庙会和天津葛沽镇的天后宫作为事例,对如何看待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来表述笔者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4.
APEC会议期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APEC蓝"。经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传播,"APEC蓝"在短时间之内成功建构了民间舆论场,它反映了广大市民期盼首都蓝天的强烈愿望。而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并没有回避网友戏谑般的调侃,而是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形成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良性互动的局面。本文以"APEC蓝"在民间舆论场的发酵为例,分析民间舆论场的建构和媒体间的议程设置,以期正确引导舆论,反思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抗战烽火唤醒了本以求真为目的的大学者顾颉刚胸中爱国救民的热情,在"到民间去"的时代氛围下,他走出象牙塔,面向民间,开展了卓有成绩的民众读物运动。他的民众读物运动具有寻找代理人进入民间、正视民众的学习方式以及尊重民众原有文化等特点。这就在梁簌溟、晏阳初等领导的民众教育运动之外,探索出了知识分子走向民间的另外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6.
张洪忠  王鑫 《传媒》2015,(21):18-19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普及, "民间舆论场"也成为一个热词,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传播平台的"官方舆论场",两者被诸多文章定义为一种互不兼容的对抗性关系.具体来说, "民间舆论场"指的是大众运用微博、论坛、QQ、博客等渠道议论时事而形成的网络舆论场.将"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作为二元对立关系论述的一个误区是假定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是整齐划一的铁板一块,但真的是这样吗?本文从网络舆论场中网民类型与分布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同时,考察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同类型网民对信息的辨别力,以及网民的接触渠道对其信息辨别的影响,采用网络调查方式,通过全景调研助手从样本库中随机抽取了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四地网络样本3696份.  相似文献   

17.
郭晓 《新闻传播》2012,(1):60+62
讲故事在南阳民间俗称"拍瞎话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大众文化形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南阳电台故事广播依托广播资源、本土资源、频率资源等优势,举办的首届"故事大王"大赛,生动具体地展现了广播节目与大众文化叠加所产生的优势,彰显出"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广播特色。  相似文献   

18.
"匣"是一种藏物器皿,其本源于民间生活实际.明清时期,徽州民间广泛用匣以保存文书等重要记录和凭据.尤其是徽州宗族组织普遍建立的公匣制度,其严格的管理机制是徽州民间文书大量遗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软实力传播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在"官方"与"非官方"的结合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实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编码"。本文从民间广告、民间电视及民间电影传播来解读非官方软实力传播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它将有色棉线按照设计好的经纬,织成带有几何图案的家织土布,故在鲁西南当地又俗称"土布"、"粗布"等。鲁锦是山东省独有的一种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因其织工精细、绚丽似锦,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于1986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定名为"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