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人物对话的个性艺术《鸿门宴》中人物形象均闪耀着个性的光芒:项羽的骄横自负,刘邦的善于权变,张良的老练多谋,范增的深谋远虑,樊哙的勇猛豪爽无不跃然纸上,这主要得益于个性鲜明的对话描写,人物对话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妨以项、刘二人面对突发事件的语言为例展开分析。项羽兵至函谷关,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范增也进谏“沛公……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两人的话显然矛盾,但项羽没有觉察,他听进去的只有“欲王关中”“此其志不在小”这10个字,因为这10个字…  相似文献   

2.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是今人常用的口头禅。但先秦文献显示,在中国古代的某一个时期,“拿耗子”可能正是狗的职责之一。《吕氏春秋·士容》篇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日:“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日:“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相似文献   

3.
山木与雁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相似文献   

4.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①。以高弟②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③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④相鱼者,相不受。客曰:以闻君嗜⑤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相似文献   

5.
【勤而无所】课文“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教材注:“无所,没有处所,这里指无用武之地。”此非确诂。若认为此“所”字实指处所,则“无所”便为“没有住处或宿营地”,这显然与文意不合。把“无所”释为“无用武之地”,亦不妥。据辞书,“用武之地”乃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或机会,对征战的军队来说,其用武  相似文献   

6.
嵇康美学作为玄学美学,他所谈论的“美”,多指人物美,而人物的“绝美”是与“道”合一,“志无所尚,心无所欲”。嵇康的人格美理想除了正面的立论外,还通过对“情欲”.“名教”这些违反人性自然和养生之道的人格丑的驳难和批判从反面作了丰富论证。音乐美学是嵇康美学的另一组成部分。一方面,他秉承儒家“人不能无乐”的思想,肯定音乐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志无所尚,心无所欲”的思想出发,要求乐不失和;同时指出“声无哀乐”,“声之与心殊涂异轨”,美和美感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7.
古人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读完项桥学校的一级报道,深感:校不在大,有志则兴。项桥学校,有着同许多村小一样的昨天。尔今,它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就在于王广兴和他的同事们胸有大志,为酬壮志付出了矢志不渝的努力。志,使他们不因穷、小而自卑气馁;志,使他们觅得生财之道,“破篮子”学校成了“花园式”,实现了“一无多有”。志,使他们学历达标,业务精通;志,使学生“四率”均稳定在百分之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比之条件优裕的“老大哥”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志气,志向,给了他们动  相似文献   

8.
师文学琴     
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钧,非章之不成能。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后。”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有所……”“无所……”“何所……”句式的分析 在古汉语中,常常看到由“有所……”“无所……”“何所……”构成的习惯句式。关于“有所……”“无所……”句式,大率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有”或“无”是动词,“所”字词组是“有”或“无”的宾语;一种是说,“所”字词组其语法作用是作定语,用来修饰一个中心词。但此中心词经常省略,其作“有”或“无”之宾语者,乃此省略之中心词耳。  相似文献   

10.
古木与雁     
庄周 《现代语文》2004,(8):13-13
庄子行於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芽”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弟子问於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以终其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芽”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先秦《庄子》庄周译意:庄子对着山中因大而无用因而免於遭砍伐的参天古木说:“这棵树恰巧因其不成材而能享有天年。”晚间,庄子到友…  相似文献   

11.
《小取》现虽见载于《墨经》(或《墨辩》)中,但笔者很同意一种看法──《小取》本不在《墨经》之内,而且是反墨者的①。故本文虽仍于今通行之《墨经》引用《小取》,而实际是以之为一篇佚名之作。笔者不但赞同“《小取》是在名家学说基础上所做的总结”②,“《小取》还提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古典逻辑学体系大纲”③等意见,而且认为其中隐藏着解决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古典逻辑学问题的秘诀,还有待我们发掘利用。例如,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说,在以往数十年间常被一些人斥为“超阶级的口号”而大加批判。其理由是“爱人”是指爱…  相似文献   

12.
一、臧嵘主编的《中国历史》(第一册 )1、p .4 3“管仲 ,颖上人” ,其脚注是“①颖上 ,今河南颖上。”颖上乃安徽西北部的一个县 ,不在河南。这可能是将河南临颖县和安徽颖上县搞混淆了。2、p .55“……在蕲县大泽乡号召戍卒起来推翻秦朝统治。”笔者以为最好在此正文下加一脚注 ,即“蕲县大泽乡 ,今安徽宿州市东南” ,以利学生了解大泽乡这一重要地点现位于何处。p .56“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下的说明“大泽乡 ,今安徽宿县东南”。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 ,当用“大泽乡 ,今安徽宿州市东南”为宜。宿县已是一个地区 (行政公署 )的名称 ,宿县…  相似文献   

13.
一、急击勿失。“失”字课本注:指失去时机。按:这个注释与上文联系不起来。范增分析刘邦“志不在小”,有“天子气”,不能说成这是攻击的好时机。这里不存在什么“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问题。合乎逻辑的说法应该是,刘邦很有做天子的  相似文献   

14.
一、孙膑故里在廪丘所谓“故里”,就是指人的“故乡”或“生地”。关于孙膑的生地,汉太史令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载:“膑生阿鄄之间”。廪丘之地,在今郓城城西,地处阿鄄之间。据《山东省郓城县地名志》141页载:“廪丘,地名悠久,春秋战国即有廪丘邑,汉置廪丘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其夏,齐乌余以廪丘奔晋。”《辞海》载:“廪丘: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郓城西。齐大夫乌余以廪丘奔晋,即此。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郓城西。”《山东省郓城县地名志》第123页载:“廪丘坡南至梁店,……北至梁垓,西至龚岗,东至唐庄。面积为9.6平方公里。”古代黄河无定道泛滥频繁,廪丘地  相似文献   

15.
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  相似文献   

16.
“占”本义为“占卜”,战国以后即有引申义“预测”、“征兆”、“验证”及“气数”。两汉时又间接引申出“窥视”和“思考或测算后口报”的意义,后者又引申出“计数口报”财物和“口授之词”及“口头吟作”。今之“占有”之意亦来源于“计数口报”财物,其他意义有的则消失。  相似文献   

17.
“占”本义为“占卜”,战国以后即有引申义“预测”、“征兆”、“验证”及“气数”.两汉时又间接引申出“窥视”和“思考或测算后口报”的意义,后者又引申出“计数口报”财物和“口授之词”及“口头吟作”.今之“占有”之意亦来源于“计数口报”财物.其他意义有的则消失.  相似文献   

18.
人乃万物之灵,其最为可贵之处是在于有思想,有意志。在漫漫人生征途上,大到考试、求职、就业,小到交友、为人、处世,无不一次次进行着博弈和选择。古人言:凡事预则立。可是要真正做好“立”,又不可缺少“志”。志者,指导思想也。是立长志,还是常立志?无数成功或失败的事例都告诉我们,无志实在是空活百岁!《明儒学案》卷37中就说“此志一立,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直至不逾矩,皆是此志。变化贯通,只此一志。”由此足见志之重要。尤其是青少  相似文献   

19.
李白《蜀道难》描写由秦入蜀之蜀道,已为公论.然古由秦入蜀非仅一道,李白所述者何?古今注释家多阙.翻检古藉,古由秦入蜀,多由今西安始发,先至汉中以为中转,而后抵成都.《读史方舆纪要》:“汉中入关(指关中地区)之道有三,而入蜀之道有二.所谓入关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倘骆道,三曰子午道.所谓入蜀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仓道.”又“汉高祖烧绝栈道(指褒斜栈道),因别开西路,从故道(今凤县东北)出,以袭陈仓(今宝鸡).”此道古谓之陈仓道.据此,由秦入蜀,以汉中为中转之蜀道当划为南北两段:自西安至汉中为北段,其路有四,即陈仓道、褒斜道、倘骆道、子午道.此四者,虽开通有先后,兴废有变迁,然于唐代皆为通途.自汉中至成都为南段,其路有二,即金牛道(古称石牛道)、米仓道.此二者,自秦汉开通以来,通畅古今,唯米仓道路迂且遥,用之者少.  相似文献   

20.
<正> 庄子的人生观主旨就是求“无用之用”,或以“无用为大用”。这在《庄子》一书中多有表现,如内篇《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人间世》:“……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到一株大商丘树,“仰而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