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乐在稿中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向我吐露心声:世间360行,最苦的职业莫过于记者了,最苦的差事莫过于“爬格子”了。然而尽管如此,我与新闻写作仍结下了“不解之缘”。写稿成了我的“业余爱好”,写搞使我平添了无限乐趣。1986年5月,我当了区商业局副局长这  相似文献   

2.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  相似文献   

4.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5.
走出小圈子     
我是国营华山机械厂老职工。老婆孩子都是农村户口,业余时间在厂里闲得无聊,便干起爬格子投稿这个苦差事来。多年来,尽管我下苦功写稿,除本厂小报发几篇“豆腐块”外,其余寄出稿件都是泥牛入海。这便招惹起一些人的讽刺挖苦,我自叹自己不是写文章这  相似文献   

6.
作为爬格子的人来说,大凡对“酸、甜、苦、辣”有切身的体会。但我觉得最漫长而久远的还是甜。苦中有乐,乐在笔耕。1995年我42岁,在石油企业一个基层队当政治指导员。由于经常动笔写材料和对编辑、记者的仰慕及对新闻写作的热爱,“半路出家学写稿”的念头便油然而生。这年2月27日,队上的15名女职工为庆祝“三八”节开展了植树和向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写稿是为了发表;发表了,名利双收;我说:写稿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更重要的是为报社、刊物“当参谋”,为民“排忧解难”。我是从1960年开始“爬格子”的,至今已有整整30个年头了。在这30年中,我发表的“作品”恰好是300篇,但更多的是对报社、刊物有“参考价值”,为民解决了“问题”。如我曾与一位同事合写了一封向上海《文汇报》提意见的信,认为该报原来有些文章不仅长,而且“官腔”十足,要求语言更接近人  相似文献   

8.
我是1986年10月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一味地追求稿件的数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整日地写呀,写呀!甚至夜里熬到十一、二点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结果呢,恰恰相反,采写了几十篇、上百篇的稿件,投往报社,却似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竟连块“豆腐干”大的也未见报,渐渐地我对写稿心灰意冷,怀疑自己是否是写新闻报道的“料子”. 一次,我把“爬格子”的苦楚向一位老报道员讲了,他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甭提当时我多高兴了.“通讯员园地”、“新闻写作入门”等栏目的文章,对我启发特别大.我总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由于吸取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并注  相似文献   

9.
爬格子苦。爬格子甜。已有3年爬格子的我,算尝尽了搞报道的酸甜苦辣,出自内心地说我有时很厌恶这项工作,但有时又非常的热爱。用爱得深恨之切表达我的心态,最好不过了。踏进军营不久,自恃肚里有点墨水,我斗胆投出了一篇小稿,没想到居然被电台采用。我为此激动地欢呼、跳跃,信心大增。此后的半年多时间,我先后寄出了200多篇稿件,可等待我的都是泥牛入海的结局。望着堆满一箱的草稿,回想起自己没黑没夜把业余时间、节假日都搭在采访写稿时的情景,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失衡的情感,在一天深夜里伏枕大哭,湿透枕巾一大片,发誓永世不再写稿。部队被我写稿热情折服,逼着我参加师举办的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写稿是一种劳心费力的穷潇洒,或说写稿是为了挣稿费、图名利。我却认为,它是一种难得的享受。1960年初,我在上大学时就喜欢上了写稿。记得第一篇习作刊登在当时上海的《支部生活》上,写的是班里的一位党员助人为乐的事。虽然是只有“火柴盒”那么大,但那份惊喜与激动使我与爬格子有了缘。很快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后来我又调到了贵州大三线,慢慢地因工作的繁忙把爬格子的事就丢掉了。直到后来,我所在的中国振华公  相似文献   

11.
两家前,军校毕业不久,刚丢掉“学生气”的我,便在工作中受一匹爬格子的“千里马”的影响,认为自己也可以在方格上踏遍九州军营,于是我便步入了那本已拥挤的写稿方阵。  相似文献   

12.
从小喜爱文学写作的我,一入军营就对新闻报道“情有独钟”。每天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开始“爬格子”,将一天的所见所闻全部写下来,有论文、散文、诗歌,还有通讯、消息,不管什么体裁我都写。每次写稿时感觉良好,投稿时信心百倍,可接下来的苦苦等待叫我苦不堪言,上千份的稿件如泥牛入海。6年下来,只有三五篇“豆腐块”见报,但我从来没有间断过,时时自我安慰“就当是陶冶情操”吧。今年三月份,我有幸被调入师后勤部报道组工作,可自知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就在我心灰意冷觉得该到“不吃凉粉挪板凳”的时候,不经意间发现一本不知被谁遗忘在角落里的…  相似文献   

13.
在我业余写作的四年中,已有十几篇稿件分获一、二、三等奖,而获奖的全是“豆腐块”。 1987年,我在北京学习企业管理时,就爱上了“爬格子”。我曾给《北京日报》写过好几篇长稿,可一到编辑部就被“枪毙”了。有一天,我到《北京日报》社取经,当时的周末版编辑宗春启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初写稿要从“豆腐块”开始。从此,我就把“豆腐块”记在心上。有一天我去沙滩邮电所寄信,忽然邮筒冒烟起火。查明原因是过路行人将烟头扔进邮筒,我速将此事写成几  相似文献   

14.
刚迷上“爬格子”那阵子,我的写作热情很高,尤其是到报道组以后,更加勤奋,几乎每晚都要写作到一两点钟。由于我写的稿子没有感动过自己,自然也就打动不了编辑,结果“报道员”的头衔扛了几个月,竟然毫无收获。一次,我听说有个女兵连队的指导员,不顾“小家”顾“大家”,整天忙于工作,很少回家。一天她回到家,替3岁的儿子过生日时,孩子却叫她一阿姨”。于是,每逢周末,战士们便将她“撵”回家。采访到她的事迹后,我很受感动。回去后顾不上吃饭,连夜动手写稿,将采访的材料整理成为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稿子发出没几天,便在《…  相似文献   

15.
素爱“爬格子”的我,因为平时上班较忙,写稿只好是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国务院决定从去年3月1日,职工每周工作44小时。从去年5月1日起,铁路系统实行了双休日的制度,我欣喜若狂,激动万分。一是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的休息和切身利益;二是有了双休日。我就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安安心心心地在家写稿,过一过写稿之瘾,写出更多,更好的稿件。  相似文献   

16.
艰难的起步     
原以为当兵就能甩掉浑身的学生味,增添些阳刚之气,谁料想刚踏进军营不久,便和“爬格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在学生时代所追求的玫瑰梦的召唤下,我步入了这条本来就拥挤不堪的写作之路。最初,我写稿喜欢闭门造车,把其中自我感觉良好的“成品”拿给战友看,尽管他们说不出一二三,可谁读都读出一脸的遗憾,只有自己还陶醉在自我欣赏之中。白天读书,夜晚便趴在灯光下苦思冥想,我深信勤奋能感动“上帝”。就这样,在迷迷糊糊的自我欣赏和陶醉中,我的一只只“白鸽子”扑棱楼地飞向各地的电台、报社。可时过不久,这些可爱的“白鸽子…  相似文献   

17.
对于“爬格子”的人来说,都有过被退稿或“石沉大海”的苦闷。然而能否减少退稿呢?我认为从作者方面作一些努力是办得到的。 1、认真研究报刊特点,有的放矢地投稿。如属工、青、妇内容的稿件,你投给老年报刊,恐怕就难于被采用。 2、注意取材和选材。尽可能用有特色的新鲜的材料,少点大路货,多点新鲜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些。 3、选择特殊的观察角度写稿,稿件的生命力会强些。哪怕是题材相同,只要角度选得好,写出的作品仍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18.
说起“爬格子”的感觉,爱好“爬格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爬格子”有苦也有乐。那种感觉很难表达,就像喝咖啡的味道,许多人不喜欢,但有些人又特别喜欢,喜欢上了往往一辈子也难以割舍。然而,“爬格子”对于爱“爬格子”的人来说毕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间小书房里:一盏台灯、一杯茶、一包烟、一支笔、一本稿纸,便可进入一种充满感情的世界。可以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尽情地敞开自己白天紧闭的心扉,在没有尘埃,没有宠辱,没有奸诈,没有铜臭的世界里翱翔。“爬格子”的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的文字变成信息传播纸上的铅字。被发表的作品是“爬格子”人孕育的胎儿,是“爬格子”的人在格子里播种后的收获,是“爬格子”的人获得的最高精神奖赏。“爬格子”虽苦,但苦中有乐。“爬格子”的感觉@林绍荣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初学写稿的通讯员,由于不得要领,致使我所写的“小方块”总是石沉大海。一位有写作经验的好友给我拿了几本《新闻三昧》告诉我:“这就是老师,能帮你入写作之门,好好学吧!”从此,我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仔细阅读,而且是边读、边想、边琢磨,从中领悟写作技巧。《三昧》中的“佳作赏析”、“践行篇”、“充电乐园”、“灵犀一点”、“笔者自助餐”等  相似文献   

20.
回顾近年来的“爬格子”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欲使一篇稿件得到编辑的认可,从而较为顺利地同广大读者见面,必须超越自我,走出习惯性思维这“怪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搞新闻的同志都有一个体会,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熟悉了通讯、消息等体裁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写起稿子来,往往比不会写稿的初学者还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习惯性思维的干扰。即别人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写我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