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古诗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意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文本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词语,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怎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先来看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不是一首古诗的教学目标,而是文包诗《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课文题材不同,体裁不同,写法不同,为什么目标却如此雷同?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3.诗文结合,理解诗句大意,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体会诗的后两句情景交融、绵绵不绝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学习并体会诗句中的重点词语。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3.探究“远征难”与“不怕”的独特表达。[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了解长征师:关于长征,除课后小资料以外,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大家还有哪些更多的了解?(关注长征中的重重困难)师:同样走过长征的毛泽东在走完长征之后写下了一首诗《七律·长征》,表达了对长征的感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创作的佳境。"文包诗"这一类型课文教学时一定要突出核心目标。《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核心目标就是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诗人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进行周密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 培养品读古诗的兴趣,增强学习古诗的自信心;能借助文本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古诗意境;品味古诗意蕴,体会杨万里对“荷”真挚、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文悟情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心情的词语. 2.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诗人情感的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细读品味.教师巡视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标预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流程】课前放送别音乐。一、词语再读,链接古诗1.朗读词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初读了《黄鹤楼送别》,今天我们再来读读(贴题,学生读题)。对这些词语还有印象吗?谁来读读?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古诗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5课。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1.通过诗与课文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3.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感知语言特点。2.品读课文,体会知音深情。3.拓展阅读,感受知音文化。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伯牙绝弦》。(读题)师: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子期)  相似文献   

14.
[设计简说]作为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课堂上在理解课文、疏通文意之后,能通过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能深刻理解故事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为此本篇课文设计为三步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意,疏通课文意思。2.体会文章用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3.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寓言结尾借助神灵的力量的用意。[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略…  相似文献   

15.
陈丽萍 《现代语文》2006,(12):34-35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2.体会精妙语言,把握人物形象。3.发挥丰富想像,深入理解主题。教学重点:体会语言,把握形象。教学难点:训练想像,深化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1.圈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其他途径解决。2.试着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可填词、短语等,并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将来结识一位大师。他用他的童话唤醒人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他也用他的童话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生…  相似文献   

16.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培养自学能力。2.通过品读重点诗句,感受诗境,感悟诗情。3.指导学生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赏读诗文,感受诗人抒发情感方式的巧妙。课前准备让学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通过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 ,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 ,受到美的熏陶 ,并能熟读成诵。2 引导学生搜集、拓展相关的阅读内容 ,反复欣赏、评析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3 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动笔写 ,升华学生情感 ,培养写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初识课文美1 读题。2 谈话复习导入 :《望月》是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 ,它处处渗透了美 ,包含了美。上节课 ,我们初学了课文 ,并通过朗读 ,感受了文中蕴藏的美。我们感受到了哪些美呢?(板书 :月色美、诗句美、想像美)。(对学生找到的其它的…  相似文献   

18.
[教例简述]1.课时:一节课2.课型:句式学用课。3.全课教学由“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节”三个板块构成。4.教学任务:认读难字10个,品读、积累美词若干个,学习句式8种,背读精段1—2个。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一篇(13分钟左右)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请大  相似文献   

19.
【教学案例】《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  相似文献   

20.
《海南教育》2013,(8):34-35
<正>本节公开课获海口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诗文情感,背诵全文。2.积累优美词语、句式。(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全文意思,理解全文情感。2.合作学习:将《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与本文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