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肉搜索”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但是由于未能区分事实层面的“人肉搜索”与规范意义上的“人肉搜索”,导致当前人们对“人肉搜索”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作为法律规制对象的应当是“人肉搜索”中的具体行为特别是搜索后行为而不是“人肉搜索”本身,将“人肉搜索”在立法上予以规定是一个伪命题。“人肉搜索”是否法律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司法问题,而不是立法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完全可以解决“人肉搜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量网络“人肉搜索”案例入手,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利弊,从而得出对于“人肉搜索”的态度:少一分鲁莽,多一份冷静。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时代,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符号为中介的“人肉搜索”实现了交往史上的伟大变革。在现代价值体系中评估“人肉搜索”的伦理得失,探索“人肉搜索”主体道德自律的途径,对于倡导一种积极的公民自由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背景下,“人肉搜索”催生了大学生网络自发秩序行为研究.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人肉搜索”是典型的自生自发秩序、作为网络自发秩序行为的“人肉搜索”需要何种规则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学理思考,深化对大学生网络自发秩序行为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生关键词,深度影响了全球15亿网民的现实生活,美国《洛杉矶时报》称中国的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黯然失色”……在E时代它已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大的搜索引擎。如今,由一位新闻工作者带来的小说《人肉搜索》,成为第一部探讨这一热点现象的文学作品,也代表着这个关键词正式踏入书市。作者孙浩元将演绎一个被“人肉搜索”者的创痛故事。  相似文献   

6.
从频频发生的“人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之间呈现出一种结构依赖关系,互为幕后推手,两者之间的共谋作用一步一步将当事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试图就此对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析网络“人肉搜索”的监管和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良知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从法治、德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以及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等途径对“人肉搜索”进行监管和引导,对于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萨苏 《八小时以外》2014,(11):96-99
“人肉搜索”是这个时代在网络上经常发生的事情。在一些引起公愤的事件中,那些平时新闻报道中的“某人”经常被千万网民进行人肉搜索,最终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然,因此引发的侵犯隐私权问题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9.
与主流媒体相比,“人肉搜索”的话语表达方式带有很大的“反常规性”,也一直遭到业界和理论界的指责和叫停,但是“人肉搜索”在主流媒体的语境下给公民的话语表达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网络事件在不断提升其自身社会认同的同时也遭到了有关人士的批评.但是“人肉搜索”在信息源的开掘、媒介及社会道德水准、隐私权、舆论监督、话语权等的体制性突破方面为我国的媒介生态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一、人肉搜索的含义及其利弊之辨 “人肉搜索”是在现代信息科技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参与者以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引擎获取既成信息的方式,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信息进行定制,从而通过人丁信息汇聚的形式寻求答案,传递资讯,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一种搜索过程和搜索体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肉搜索"逐渐风靡网络,这种新型搜索引擎可以更为便捷而专业地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方便公众日常生活。然而其中更受关注的身份确认型"人肉搜索"却因与当事人相关人身权利的冲突而备受争议。文章试图从宪法学角度,对身份确认型"人肉搜索"进行分析,明确其中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等人身权利的冲突,从而对其进行合理规制,以期引导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在网民中受到追捧。这是一种快速的交互式信息传播方式,拥有广泛的参与主体,具有虚拟平等性,其初衷是助人为乐、还原真相、除恶扬善。虽然人肉搜索切实帮助许多老百姓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也惩罚了某些社会不良行为,然而在现有相关法律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由于网络及人内搜索自身的特性,它也带来了侵犯隐私、网络群体暴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浅析“人肉搜索”的实质、利弊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在当前已成为热门的社会话题,从一种单纯的网络文化现象逐渐到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鉴于人们对于"人肉搜索"的实质存在诸多误解,文章将对其相关的一些概念、内容进行厘定,分析此现象的利弊并提出可能的规范和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4.
邓晓东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1):30-35,72
互联网曾创造新经济的神话,也让全民言论达到了空前的自由。然而,当网络“人肉搜索”行为触及他人现实权利并进行道德审判时,网络言论也需建立相应规则。本文对Web2.0时代的“人肉搜索”行为及其衍生的网络道德审判现象加以反思,讨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规范及网络环境下民事权利保护的相关问题,提出对不良网络行为的法律规制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后人对王逸<楚辞章句·哀郢>"夏首,夏水口"之说多有误解,因而造成聚讼纷纭,致有"夏水口"为"入江之口"和"别江之口"之争.本文结合文献材料详加考证,认为"夏水口"即"夏首";"西浮"即"自西向东漂浮".王逸旧说未可轻易.  相似文献   

16.
当人肉搜索突破道德涉及法律,人肉搜索行为就演变为网络侵权法律问题: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的直接法律问题;法律制裁与道德谴责的区别、人肉搜索的后续侵权行为、提供搜索论坛网站的法律责任间接法律问题。但人肉搜索侵权行为并不是抽象和不可捉摸的,只是披着网络外衣,与一般的侵权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读若”作为《说解字》中的一个重要条例,历来《说》专家们对它的作用说法不一,该肯定了现代学陆宗达与王宁先生关于“读若”主要是明音的观点,并通过分析了《说》中的几个“读若”例后,认为“读若”在帮助我们探求本字本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精华之一,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可长期以来人们误把精华当糟粕,根本不敢讲"中正"。现在,要还"中正"本来面貌,做到取中求正、适中正确、正当中行。"中正"观点是正确的,必须恢复它的名誉、肯定它的地位,但也不能把它绝对化,因为取中求正并非处处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