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窦桂梅老师的公开课《秋天的怀念》,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呈现了一堂意义深远的人生课程。窦老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读出母爱,在体验中品味母爱,在生活中感悟母爱,让学生真正学会好好儿活。  相似文献   

2.
窦桂梅老师的公开课《秋天的怀念》,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挚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呈现了一堂意义深远的人生课程.窦老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读出母爱,在体验中品味母爱,在生活中感悟母爱,让学生真正学会好好儿活.  相似文献   

3.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是感悟的课堂。以下是窦老师执教《朋友》的教学片段,课一开始,窦老师就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进入情感世界作了“预热”。  相似文献   

4.
谢飞妤有幸欣赏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至今,我仍无法走出那份精彩。设计之巧妙。窦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不遇中有遇”,让学生感受园中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推敲哪些词语赋予了“苍苔”“、柴扉”“、红杏”感情。教学中,又引入了陆游、贾岛等诗人的作品。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简洁,深刻,广博。朗读之精妙。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是窦老师教学又一特色。面对刚刚见面的学生,窦老师发挥她声情并茂的范读及肢体语言来打动在场所有…  相似文献   

5.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要寻找最佳突破口,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方能读出文中蕴含之情。   一、情境迁移,唤醒学生情感积累   学生是情感丰富的个体,他们在生活实践和学习中积累的情感体验,是指导感情朗读的有效资源。因此,调动、唤醒学生的这些情感积累并融入朗读之中,有助于读出文中之情。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尽管配了哀乐,引导学生看了送周总理灵车的画面,老师内心产生了失去周总理的悲痛情怀,但学生的情感不一定会与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时如果放映学…  相似文献   

6.
课改之初,由于对课堂教学人文性的高度关注,一时间,语文教学关注情感成为圭臬,不仅有语文大师提出的"注重情感体验",更有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分列出"情感派"等派系。其中窦桂梅老师更被认定为"情感派"语文名师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窦老师在课堂上作为师者的"情感演绎"教学风度无与伦比,更因为窦老师对教材文本中的情感发掘作为教学主要价值,"以情动人",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获得学习的激情和语文负载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便敢走进课堂。”的确,只有老师吃透了文本,才能当好学生语文学习的导游。何为吃透呢?  相似文献   

8.
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往往读出一种凄婉之感,哀伤之美。而听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我却感觉到在凄美、忧伤的怀念中,生命之花原本可以如此绚烂。一、“苦”字当头,铺设情感发展的桥梁开课伊始,窦老师把作者史铁生以校友的身份介绍给大家,使人备感亲切。同时出示史  相似文献   

9.
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是感悟的课堂。以下是窦老师执教《朋友》的教学片段,课一开始,窦老师就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进入情感世界作了“预热”。师:新朋友见面,送大家一份见面礼,读读吧!生:(读)没有朋友,生活的菜肴里就缺少油盐。没有朋友,生命的天空中就缺少光线。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在报刊、杂志上,经常读到窦桂梅老师的文章,也早就听说过窦老师的激情课堂,心中早就期盼着一睹她的风采,感受她的教学魅力。终于,我有幸观摩了窦老师的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窦老师充分展现了她的“温度、广度、深度”三个课堂教学维度的思想,窦老师用自己的热情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感情,也使在座的每一位听课教师产生了共鸣。她用全新的理念引领着学生感悟课文,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另一片蓝天:清新、自然,又让人怦然心动。情感的课堂窦老师的课充满了激情,也充满了灵性。她关注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情操。曾记得有人这样…  相似文献   

11.
单独的词能不能读出情味,关键在于这个词能不能唤起读者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其实,从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角度出发,从来没有完全脱离语境却拥有具体情感的词存在.要求学生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将单独的词读出情感,常常是老师的一厢情愿.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相似文献   

12.
【点评】王蓓老师创设了一种真实、自然、平等的对话教学课堂氛围.使自己真正成为了对话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将对话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自己读准、读通、读出意境、读出情趣、熟读成诵。教学中老师善于抓住契机将课堂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全面的、深刻的。最后,老师又让学生在情境中回归与文本的对话,积累了语言。升华了情感,并满怀新的追求走出课堂。  相似文献   

13.
低年级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文字浅显、故事简单、感情直接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宛如白开水,淡而无味,学生一读就懂,老师反而感到棘手。面对这样的"浅文",我们如何教呢?"浅文深教"就是把浅显易懂的课文作为讲解材料,根据教学实际,从细处、浅处悄悄叩开学生知识、情感宝库的大门,促使学生透过文字捕捉更多的信息,读出生活,读出社会,也读出自我。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仅靠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模仿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真情实感,必须让学生读懂课文,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发挥想象,感悟课文,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读出真情实感。当然在朗读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读书技巧,把握语调的轻重快慢,让学生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朗读,应读出情(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律(韵律)。恰当运用朗读培养学生学会品析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运用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6.
朗读的魅力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相似文献   

17.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把教材钻研好。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有效地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和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或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一篇课文.教师要透过文本的字面去感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细致地体验文中蕴藏的情和味.让文本与学生和教师三方面有机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  相似文献   

18.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19.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20.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诚然,解读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打造高效课堂,离不开课前对文本的精心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