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名理由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央视纪录频道从一诞生起,就带着理想主义色彩,而走上了市场化道路,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被称为"中国版的Discovery"。2012年出品的《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以其精良的制作、对食物的敬意和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把一大批久已不看电视的观众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使处于边缘地带的纪录片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2.
栾方 《现代视听》2013,(4):51-53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和"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中英双语播出的纪录片频道",是弘扬中华文明、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开拓宽广的文化传播路径不仅是纪录频道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推行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本文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探索和日本广播协会的"文化战略"中总结经验,期望能给纪录频道文化传播的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栾方 《现代视听》2013,(5):55-56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和"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中英双语播出的纪录片频道",是弘扬中华文明、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开拓宽广的文化传播路径不仅是纪录频道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推行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本文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探索和日本广播协会的"文化战略"中总结经验,期望能给纪录频道文化传播的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影视作品中颇具文化品格的样式之一。城市文化纪录精神的实质在于,不仅要纪录地理上的城市,更要纪录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城市。浙江卫视播出的首档城市文化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正是纪录精神的价值所在。这部在深夜播出的纪录片既令人兴奋,也让人不安。节目从一本书切入,由主持人李晗带领大家分别穿越不同的城市,领悟城市历史与文化。在展现城市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变迁中,节目也蕴含了精神生态美的文化意向。本文从三个维度就片中体现的精神生态美进行总结,试图为今后城市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5.
国产纪录片的源头是从纪录电影发展起来的,虽然近年来我们从电视荧屏上看到了纪录片"春天"的来临,但在院线方面,纪录电影的上座率和票房仍然远不能与剧情片相比,一方面过去"新闻简报"纪录电影让观众对纪录片留下了较深的偏见,另一方面近年来国产纪录片从题材和拍摄质量上都仍与剧情片存在差距,因此,要展望国产纪录电影走进院线,还需从题材挖掘、艺术表现、制作模式、发行放映和政策支持几个方面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早期的纪录片主要是以新闻纪录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上,后来又从民族文化到民间生活的平民化纪录,目前纪录片已经有了完整的风格群体,同时逐渐回归社会、步入市场,多元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通过对早期纪录片和当今纪录片状态的分析,深入研究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中国》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在中国更是引发持续一年多的"批判"浪潮。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围绕创作目的、纪录理念及文化观念三个层面,分析纪录片《中国》引发关注的复杂原因,探析世界纪录片创作理念的衍变,以及不同纪录理念之间的碰触、纠结、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已经创作出品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作品中,类型和手法不尽相同,下面笔者从作品纪录创作的媒体形式、呈现的类型以及创作手法进行分析. 一、媒体形式:电视系列纪录片与纪录电影 从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创作来看,主要有两种媒体形式,一种是电视系列纪录片,一种是纪录电影.当然这两种媒介的差异不仅仅是记录介质,而且在影片容量、制作技法、叙事结构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一、电视纪录片传递正能量现状 1、娱乐环境下,纪录片处于边缘化 当今媒介环境下,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日益强劲,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柔性文化深受观众喜爱,而纪录片作为优秀文化作品长期处于边缘地带.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张同道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目前纪录片电视台栏目设置处于边缘化.电视纪录片是电视专栏节目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然而,除了专门的纪录频道外,从央视到地方台,大多频道都没有设置专门的纪录片栏目,专门从事纪录片创作、研发的创作团队几乎没有,即便设置了纪录片栏目,栏目的策划、宣传、推广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从卢米埃尔最早的纪录片到今天的电影电视纪录片,都在追求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如同故事片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从本质上看,所有的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都是服从于纪实性的,因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电视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它比电影有更高超的纪录能力,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自然应当有更高的要  相似文献   

11.
2月28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京召开"活力中国"现实题材纪录片招标成果发布会,邀请纪录片领域专家学者、部分制作机构代表就"活力中国"纪录频道现实题材纪录片招标成果进行研讨。去年7月,纪录频道举办的"活力中国"面向社会制作机构邀请招标首轮活动,被外界称为"一次对中国纪录片市场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探索"。"活力中国"系列的第一批14集节目已于3月在纪录频道播出。  相似文献   

12.
试论电视纪录片纪实风格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以摄像或摄影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的审美享受的电视作品。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传统的电影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基础上,当今正朝着透视时代主流与“热点”、贴近社会生活、注意“自然纪录”与选择“原生态材料”、注意跟踪追随拍摄与讲究情节展开等方面发展。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前身是电影纪录片。现今四五十岁的人都不会忘记,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看电影,放映故事片之前常常会先放5—10分钟《新闻简报》、《祖国新貌》,其中大部分出自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可以这  相似文献   

13.
一、用幽默的态度纪录生活菲利普·杜提尔是比利时国家电视台的著名纪录片导演,他创作的多部纪录片作品,在法国FIPA电影电视节上获得奖项,包括《报纸头版的高超水平》,《老鳄鱼与小雏鸡》等等。近年来,他与刚果电视组织合作,成功地制作了调查报道类纪录片《报答"比利时伯父"》,并获得好评。《报答"比利时伯父"》是菲利普·杜提尔在刚果(金)完成的纪录片,讲的是历史问题。从1908年到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春,清华大学清影工作室发起了定期的纪录片放映活动,取名"文津·清影·放映",至今已经放映200多部独立纪录片.丛书《清影纪录中国》精选了历次放映后对相关创作者的访谈,分为3卷,近60万字,自称中国"目前最大规模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访谈".这套丛书直接让创作者走上前台与观众对话,让读者阅读到他们各自具体而丰富的心路历程,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对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推动无疑是一次可贵的努力.然而,可惜的是,丛书内在的肤浅或圆滑使其最终成为一部平庸之作. 本书主要由访谈组成,按编者的概括,访谈的核心是导演对于纪录片、当代中国和自我的认识.然而,本丛书并没有在"自我的认识"方面深入挖掘,尤其在纪录"伦理"和投机心态等问题上几乎没有涉及.由"纪录伦理"等问题而导致的争论在纪录片的小圈子里已经沸沸扬扬,本套丛书既然是有观众在场的面对面的创作访谈,那么很难想象现场不涉及这些热门话题.这些话题,如果现场确未涉及,这是编者和观众的水准问题;如果禁止涉及或者确有涉及而编者不在书中如实收录,那这就有关立场和真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视观众观念的更新和审美意识的日趋成熟,纪实风格已经成为今日电视专题节目的主流.纪录生活流程、纪录生存状态、纪录情感世界……使纪录片这一电视高品位文化的代表,在荧屏上放射出光彩夺目又耐人寻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人类学与纪录片是两个本体,而在一部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中,文化属性与影像的本体属性同等重要.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监制,历时两年摄制的《第三极》是一部大受好评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基于受众本位的视角,以5390条影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11软件工具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第三极》的成功得益于参与关系的建立、生态文明的传播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联动,但也存在人类学方法论缺失的问题.为了使相关文化人类学纪录片能进一步发展,建议基于叙事结构的完整性,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光"出发,深描研究对象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社群文化.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documentry)在英语中的原始含义是"文献"、"档案"的意思,历史、理性是它的本质.纪录片,就是纪录历史.所谓纪录历史,包括表现今天的现实生活,因为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另一方面,补充历史,补充影像没有记录的那一部分,这是纪录片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纪录片又是一种艺术,她并不仅是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朴实、简单的再现,而需要一种技巧性的创作——一种"无痕迹"的技巧、一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徐伟 《新闻爱好者》2009,(5):116-116
在电视中制作、播出的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它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或军事等领域的事件、人物及自然事物,进行纪录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那么,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原因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的文化精神是纪录片艺术的灵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文化精神经历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背景与原因是什么?本文通过对90年代至今中国纪录文化精神特征的分析与流变的揭示、对各时间城内典型纪录片创作的诠释,总结归纳了其文化精神的认知价值,并比较其异同,揭示其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