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性学习”,既作为一个门类独立的课程,又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这些均有形成和发展过程,我国基础教育所设置的“研究必学习”与中外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又有所不同,它已赋有新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教育科学论坛》2002,(3):26-29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人们不禁要问:“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是什么?怎样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时代特点?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研究性学习”在现实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哪些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当今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在开发和实施时,人们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及这种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的类型有何不同,仍然感到难以把握。有的人直接将素质教育的内涵套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界定中;有人主张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课程来开设等等。这种对“研究性  相似文献   

4.
2001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周课时为3节,高中三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这标志着“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它要达到什么目标?包括那些内容?如何实施和评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期望能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变革有所裨益。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界说自杜威(J.Dewey)在20世纪初提出“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已被纳入新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之中。农村初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不能直接套用高中的模式,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构建符合农村初中特点的课程实施模式。一、合理确定课程目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它与学科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确定的初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目标为: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对研究性学习由兴趣转化为自觉行动: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初步具备发现问题并提出有价值课题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学…  相似文献   

6.
《宣武教育》2003,(12):44-46
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彦 《职业技术》2006,(10):108-108
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热点。人们对它的重要性也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了研究性课程,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目前的现状看,大多数学校仍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单独的课程.没有和学科教学结合。研究性学习不是“研究性课程”的专利,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融人课堂教学中以真正的改善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才会更有生机。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研究性学习进入化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是师生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曾庆曙 《农村教育》2007,(1):114-115
从学习方式的角度看.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人们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使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而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也就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在这一举措的影响下,2001年的上海高考首次出现了“研究性”试题,这无疑对研究性学习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下面就2001年的上海化学高考题26题,谈谈“研究性”试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11.
武广玲 《山东教育》2005,(26):22-2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括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已作为高中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列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相似文献   

12.
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研究为手段,实践为途径,过程体验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既强调师生互动.又重视教学相长。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研究性学习正在我国中小学广泛推广。为推进我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我以“研究性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课题,尝试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式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型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形成不同形式、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3.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的亮点、难点和重点之一,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从2006年秋季高一开始每周安排了3课时。一年来,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开设情况如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如何进行教学?作为地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笔者对本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学科课程和“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知  相似文献   

15.
近日到部分中学调研,感觉“研究性学习”忧喜参半。不少人宣称,“研究性学习”适宜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即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表示欢迎;而对学生自主选择课题(项目),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即作为一门课程形态)则频亮“红灯”,有的非但  相似文献   

16.
罗晓红 《农村教育》2002,(10):52-53
“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这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目前,各中等师范学校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深远意义.这里谈一谈对幼师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是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转变教育观念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在教学,主阵地在课堂,主导作用在教师;研究性学习不是无计划课程,不是无形式课程,不求千篇一律;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忽视“双基训练”。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2000年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颁布,使得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课程。但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仍在探索阶段,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若不及时纠偏,很可能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全面深入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一、课题研究太重“结果”,研究性学习开展流于“形式”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关注思维方法的学习与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和…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认识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