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摩登女性历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民国时期一份大型综合性画报,《良友》画报以上海为背景,为女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既是服饰、发型、身体等外在形象的展示,更有其生活方式的展示,塑造了一系列摩登女性的形象,引领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性发展的黄金时期。1926年创刊于上海的《良友》画报对现代性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良友》为蓝本,立足于画报中的女性图像,对女性图像叙事中的现代性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画报中人们对于现代性的想象是在对图像的模拟凝视中实现的,其中,女性图像中的女性所显现出来的时尚和健康形象以及生活方式也被作为现代性消费模式所消费,与此同时,女性图像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向人们编织和讲述着一个个现代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封面是报刊的解释透镜.<良友>画报封面刊登女性身体图像,建构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摩登与时尚,现代性的生活空间,从而引出了大众传播媒介与女性身体空间建构及媒介与社会想像性营建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良友》画报,作为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不仅是上海现代生活的倡导者和都市图象的构建者,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生活的记录和呈现者。通过对《良友》画报关于女性问题的广告和内容研究,阐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上海女性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北洋画报》是民国北方摄影画报的代表,它在现代天津女性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北洋画报》,可以发现,天津女性在城市转型时期穿着打扮摩登,职业角色多元,恋爱婚姻自由。  相似文献   

6.
对《良友》画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一些相关资料的出版,学界逐渐认识到《良友》画报的价值,继而加强了对《良友》画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传媒方面、社会生活方面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新闻传媒方面主要研究了《良友》的办报思想、编辑策略、品牌推广以及广告宣传。社会生活方面分析了《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再现了当时的民众生活,强调了其在都市生活构建和现代性中的作用。文化艺术方面则对《良友》的美术传播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当然,其中也存在不足与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者素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良友》画报因其独特的史学价值近年来已颇为引人注意,但关于其出版书局——民国时期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的情况却有待考察。良友公司以出版画报图册、精美的文艺丛书和其他印刷业务驰名,其《良友》画报曾畅销海内外,创中国大型影写版画报之先河;所出版的以《中国新文学大系》为代表的文艺类丛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民国时期定位独特的民族企业,它的发展兴衰都是值得今日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良友》画报的创办、发展乃至扬名海内外,离不开画报创办者伍联德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其办报思想、经营观念以及价值观,都直接影响和塑造着这份“良友遍天下”的画报的内在品质。普及文化的办报宗旨、追求创新的办报理念、开启民智的教育主张、宣传抗战的爱国精神,可谓是对伍联德办报思想的最好概括。  相似文献   

9.
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作为租界文化的代言人,具有租界文化所带来的重要特质,租界文化对上海各个领域的重大影响,导致了上海在历史的动荡中保持着一片繁荣景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重要刊物,在租界文化的侵染下,使报刊呈现出显而易见的租界文化元素。本文从租界文化这一角度出发,阐释《良友》画报所凸现的租界文化的特性,即中西合璧、今昔交融的杂糅社会和市民化的商业社会,同时试图阐发《良友》对租界文化作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正>《良友》画报是1926年创刊于上海的中国第一本大型影像图文杂志,1945年10月停刊,出版时间历时19年之久,共出版了172期。阿英曾在《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一文中评价这本杂志,"在现存的画报之中,刊行时期最长,而又最富有历史价值的,无过于‘良友’"~((1))。笔者在图书馆查阅《良友》原刊时深感这本老杂志制作之精美,内容之丰富。该杂志中不仅有极具史料价值的国际国内摄影图片,而且有很多有趣的漫画,或配合文字内容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日本中间文学第一人"的渡边淳一在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有些日本媒体评价他为"现代男人的代言人",但是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美丽动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都体现了渡边文学对现代女性的关注。基于此,通过对渡边文学中女性具体形象的分析,来探索渡边文学的精髓,进而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渡边文学中男女两性地位及性别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伴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反“围剿”斗争的开展,湘鄂赣苏区妇女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社会地位、现实诉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革命歌谣对这一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了真实、生动、翔实的记录,并刻画出“悲惨可怜”、“温柔美丽”、“深明大义”、“果敢坚毅”、“独立自强”、“创造新生”的女性形象。从中也可以充分了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从生产劳动、政治权利、文化教育、社会心理改造等各方面系统性开展苏区妇女运动等基本认识,以及妇女运动的具体开展。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女士和老舍先生分别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生活和身处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独特心境,写出了不朽的短篇佳作---《金锁记》和《月牙儿》。虽然男女有别,但两位作家都以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用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叙述故事,写出了两代女性的悲剧人生。对比《金锁记》中的长安形象和《月牙儿》中“我”的形象,发现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何理解其相似,怎样看待这两个形象背后潜藏的时代投影,需要从“她们共同的命运注脚---缺月意象”、“母亲主导下的宿命式悲剧”、“作者身世在小说中的投影”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4.
2 0世纪初叶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沉闷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喊出了石破天惊的解放之音 ,但这声音很快就消失在启蒙与救亡的革命洪流中 ;2 0世纪中叶 ,妇女形式上获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政治、经济权益和地位 ,却以女性性特征的消弭为代价 ;新时期以来 ,活跃在女性作家笔下的是反叛男性神话、颠覆已有意识形态大厦的女性形象 ;2 0世纪的最后十年 ,女性写作转向“躯体叙事” ,不自觉中又迎合了男权中心主义的窥探和畅想需求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scholarship on female education in Ireland, arguing that researchers have provided a consensual narrative in which women religious (nuns)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providing academic education to girls and higher education to women. The tendency has been to claim the activities of women religious as part of the impetus that drove the organised women’s movement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and that brought about a “revolution” in female education. But there remains a need to stand back from this decidedly secular “cause and effect” narrative, and turn a critical eye on the urge which congregations themselves identified as central to their mission in education. This is a revisionist perspective, qualifying and modifying claims made elsewhere by this author, and challenging the way in which the work of nuns in education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a part of the female education “revolution”. Recognising the spiritual impulse within religious orders that found expression in acts of duty, vocation and mission,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convent education had purposes that were quite distinct from those prescribed by official “state” education programmes and examination systems, and that these purposes demand greater scrutiny 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balanced understanding of female education in Ireland.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 of widely circulated images of Afghan people in building public support for the 2001–2002 U.S. war with Afghanistan. Emphasizing images of women, I argue that these representations participate in the more general category of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which constitutes a verbal and a visual ideograph linked to the idea of the “white man's burde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binary oppositions of self and Other, the evocation of a paternalistic stance toward the women of Afghanistan, and the figuration of modernity as liberation, these images participate in a set of justifications for war that contradicts the actual motives for the war. These contradictions have a number of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and public life during wartime.  相似文献   

17.
疾病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削弱人的身体,还可以摧垮人的意志,使人产生悲观、厌世之情。人类自生命伊始就一直在与疾病对抗,作为一种痛苦的生命体验,疾病自然也成了文学叙事的母题之一。晚清以降,古老的中国封建政体积弊重重、病入膏肓,曾经的中华健儿也被讥讽为"东亚病夫",于是"国衰民弱"成为现代有识之士挥之不去的隐忧。在"五四"启蒙思潮中以"反传统"为主调的现代小说纷纷把"疾病"作为叙事的基本手段,鲁迅笔下的"癞疮疤"、郁达夫书写的"结核病"、老舍小说中的"脏病"、张爱玲都市女性的"精神变态",凡此等等,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可谓是一个"病区群像"。疾病叙事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叙事策略和高远旨趣。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女性文学扫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的女性文学 ,从“无性文学”中走出 ,走进女性独有的“黑色意识”,进而 ,又浮到生活层面 ,展开“新写实”的描写 ,然后 ,又沉下水面 ,开始了“女性自传体”的写作。从时间看 ,这是一种顺序。从艺术法则看 ,这是一次开垦与建造。女性文学 ,开垦着另一种真实 ,建造着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19.
林斤澜在他的“矮凳桥系列小说”中,自觉地表现出对女性的深切关怀。尤其是在《丫头她妈》中,批判了父权制文化将女性“他者化”的现象,表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构筑起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和谐融通的美好图景,展示出作家强烈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20.
目前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现代广告在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存在着刻版化和歧视女性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这一问题,并指出大众传媒特别是女性媒体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