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书画、诗文与篆刻艺术的追求,是贯穿吴昌硕一生的,不可否认,他把艺术作为了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但他是由传统社会的读书人转变而成的艺术大家,他在60岁之前的读书入仕经历不可否认,读书与从艺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矛盾性。这种矛盾状态,也是吴昌硕作为封建末世文人士大夫的真实人生,这在吴昌硕的诗文题跋及篆刻印文边款中时有体现。吴昌硕的父祖辈均为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可追溯出辉煌的入仕为官经历。在这种家庭环境中,书画篆刻艺术被视为贻误科举正途的丧志玩物。但是吴昌硕治印却得到  相似文献   

2.
篆刻艺术与文化素养○曲振泰如何加强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关系到培养跨世纪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从1992年起,我在学生中试开篆刻艺术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1995年该课被正式列为大连理工大学选修课,报名者达数百人...  相似文献   

3.
齐白石先生是中国艺坛上一位天才、一个奇人,他以艺术上的独创和特出贡献而被尊为一代宗师。齐白石不仅在绘画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矗立起一座篆刻艺术的高峰;他创作了无数超凡脱俗、大气磅礴的篆刻作品,开一代艺术新风,使篆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尤为可贵的是,他在篆刻艺术创作实践中还表现出了大胆求索、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他的作品才成为篆刻艺术发展史中的又一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高中艺术教育作出了培养方向和教学需求的调整,同时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课程设计给予了重要指导。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了解高中美术篆刻专题的课程开设对高中生中华文化自信的建立、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及篆刻工艺的把握的积极作用,并且从高中美术篆刻的教学目标、篆刻对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高两个方面对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篆刻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落实文化传承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那个小本子     
我当老师已经有十二年了。在这十二年中,我常常想起我的高中班主任。因为他的班主任工作以及教学工作的艺术魅力时时在影响着我,启发着我,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促使着我进步。  相似文献   

6.
《陈曼若书法篆刻选》序言王定国前不久,陈曼若同志的女儿来,说山西人民出版社准备编辑出版曼若同志的书法篆刻集,请我写几句话,我欣然答应。陈曼若同志是我和谢觉哉同志的老朋友,能为他的书作序,是件很高兴的事。我和曼若同志认识,是在1951年。那时他被政务院...  相似文献   

7.
本以篆刻章法作为一个新的锲入点,对赵之谦的篆刻艺术从自然虚实和人为虚实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描述赵之谦篆刻艺术章法的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8.
寻玉珍 《广西教育》2012,(26):12-13
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迄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篆刻艺术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无论是自篆自用、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人们都可以从篆刻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为让篆刻艺术之花在校园里怒放,  相似文献   

9.
赖少其(1915—2000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在振兴徽派版画,推进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书法艺术的发展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赖少其在篆刻艺术领域里的成就,却鲜为人知。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赖少其就对篆刻有所涉猎,创作高峰期则是在70年代前后。这里展示的作品尽管并非其篆刻的全  相似文献   

10.
南昌市北京路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西湖区政府指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这本是一所默默无闻的普通学校,近年来却因篆刻艺术教育而声名鹊起。校长陈天景说:"我们学校的校训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办学理念是‘像刻篆印一样办教育’,倾情打造篆刻教学特色。近年来我校师生参加各级篆刻大赛有上千人次获奖,多次获得团体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当代篆刻已从案头时代进入展厅时代,篆刻的呈现方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新媒体广泛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印人的求教、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篆刻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一方面保持着原有的艺术规律,另一方面又有着新的传承、传播方式,当代青年印人正是在这种新的篆刻生态下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徐生翁是清末享誉江浙一带的著名书法家,其书学审美观表现在师法造化、笔少意足、无法而法的特点;其篆刻和绘画又是他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17,(5):46-50
梁潮的制篆艺术基于篆刻的"道与器"这种二元相对结构,形成了"心手工作"的二元分布观念和辩证思想。他善于学习与借鉴历代篆刻的名家名作,深入领悟篆刻文化的渊博内涵,传承和弘扬篆刻艺术的优良传统;谙悉制篆的门道与目标,善于把握篆刻艺术的形式构成及形式意味的特征,对其他艺术要素所长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创作个性及风格。通过游刃于印材(主要是印面)的方寸之间,他不断拓展其独特的篆刻艺术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4.
篆刻艺术实在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产生发展几乎伴随整个中国文化史,但并不象其他的传统艺术,如其姊妹艺术书法绘画一样,受历史文化兴衰的影响而兴衰,所谓“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刘熙载《艺概》语).它在由先秦产生发展于秦汉达到第一个灿烂的兴衰期后,于南北朝、隋唐则处于衰落、沉寂时期,宋元有所恢复,于明清出现了第二次繁荣、兴盛、勃勃向上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篆刻艺术如此大起大落奇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呢?篆刻理论对篆刻史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已相当丰富.如黄宾虹《叙摹印》、沙孟海《印学概论》、马衡《谈刻印》、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说》等,对篆刻独特的发展史都做了系统独到的研究阐释.但窃以为其对影响篆刻艺术兴衰发展的主要动因,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和对篆刻某些历史发展阶段性质的认识等方面,还有诸多有待补充、深入研究或可商榷处.一 在已有的篆刻史著中,当以沙孟海的《印学概论》影响最大.他从印章的社会实用和艺用目的的性质不同,将篆刻史分为宋元以前的“创制时期”和宋元以后的“游艺时期”两大阶段.篆刻艺术的自觉被认定为始于宋元.似成定论.然而问题却并非这么简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他的言谈举止中挥洒着艺术的光辉。他的作品与众不同,有个性,独具匠心,充满了艺术魅力,为人们所喜爱、所珍藏。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一直对文学、书法和篆刻艺术满怀热爱。他秉承家训,师承父母,自幼习书,喜善篆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先后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北京日报》、  相似文献   

16.
赵宇 《考试周刊》2014,(59):170-170
书法篆刻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一门古老的民族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审美习惯,最早起源于商朝,先后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成了一门集实用和欣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篆刻艺术在高中的开展,利用图片展示、动手实践、总结分析等教学方法对篆刻艺术在高中美术教育的研究及实践进行探索,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7.
艺术课程内容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南京市高淳区固城中心小学立足知识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开发篆刻校本课程,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丰富的篆刻知识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篆刻艺术之美,不断提升篆刻艺术专业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形式丰富、主题创新的篆刻艺术活动树立和展现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唐、宋时期是印章艺术向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流派纷呈.在当代,篆刻刀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刀法...  相似文献   

19.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其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而唐、宋时期是印章艺术向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到了明清两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流派纷呈。在当代,篆刻刀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刀法的视觉冲击力不断被强化。  相似文献   

20.
2012年秋天,我校来了个新校长,在校园里弘扬“真善美”的主旋律.在他影响下,我校掀起了读书和实践的热潮,我感到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实践也是从读书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