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艳 《金秋科苑》2010,(24):151-152
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而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这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目的论的三原则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并认为许渊冲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是由翻译目的论决定。  相似文献   

2.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理论在文学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本文以“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为着眼点,分析了许渊冲,吴钧陶,翁显良和John Tuner四个译本。该理论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非常指导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同样也适用于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论述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影响。对中西《关雎》英译本的分析表明:首先,韵体译诗和散体译诗虽各有所长,但应在不“损义”的前提下,保留汉语诗歌独特的文化特质;其次,翻译是一种沟通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  相似文献   

4.
王维 《科教文汇》2007,(12S):172-173,181
本文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诗歌翻译在文字、意象及用典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诗歌翻译在文字、意象及用典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6.
从"三美"看《春晓》四种英译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理论在文学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本文以“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为着眼点,分析了许渊冲,吴钧陶,翁显良和John Tuner四个译本.该理论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非常指导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同样也适用于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卞之琳是现代派主智诗人的代表,他在30年代创作的现代主义诗歌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之美,又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表现之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诗歌的“智性”探索,“非个人化”特征,发掘冷峻客观的诗歌表达中所隐藏着的对宇宙生命形式及人生哲理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梳理了等值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认为等值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标准的模糊性”,并结合口译的特点,通过典型案例探讨了“标准的模糊性”在口译中的应用,得出“标准的模糊性”是指导口译活动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刚 《科教文汇》2007,(10Z):183-184
通过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细读,揭示其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几个特征:对调式、和声、华彩和某些具有现代特征的音乐素质的考虑,日常口语、独特的句式变换和断句方式。徐志摩以此完成了诗歌的“古典传统的现代重构”。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华文学著作中的瑰宝。其诗词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隐寓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结局,丰富和渲染了作品的主题。"红诗"的翻译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翻译美学、微观语言学角度,对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咏月诗》其一的两种译文进行比较赏析,探讨《红楼梦》诗歌英译的美学价值,阐明在诗歌英译时要做到"音美"、"意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诗歌翻译中应采用何种诗体的问题,译们和学们长期以来一直各陈己见,未有定论,不同的译家都有自己实践见解和主张的权利,采用什么诗体,在译界无法得到统一。钱锺书先生在翻译中主“化境”说,他赞成并欣赏用汉语已有的诗体来翻译外国诗歌。他还用中国学史上成功的译例(如《越人歌》、《敕勒歌》等)来证明。在理论上主张以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如实翻译英语格律诗,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于教学实际,借鉴诗歌艺术形象理论,探讨了如何抓住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通过对“意境”的分析,让学生更易于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一门高雅古典的语言艺术,叠词是富含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现象。由于叠词构成的特殊性及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如何有效将汉语诗歌叠词译为英文成为诗歌翻译的难题。但实践表明,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诗歌叠词是可译的。本文将根据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结合汉语诗词实例《声声慢》三种译本,探讨汉语诗词中叠词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以实现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三美合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中,诗歌是一束耀眼的奇葩。它浓缩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中国古典诗歌,匠心独运,诗味、韵味、意味皆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注诗不易,说诗尤不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各一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毛主席说“诗有达诂”所谓达即通达诂即确凿。要完整准确理解古人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非易事。因此,学生在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时除了欣赏诗歌本身而外,就是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5.
陈莹 《科教文汇》2014,(25):159-160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在所有语言要素中,与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是词汇,而文化负载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立足于文化翻译的角度,对两部英译本中的典型示例进行比较评估及详尽分析。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应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采取多样的翻译策略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的特色,以便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等值翻译,这便要求译者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翻译文化因素时尽可能多地使用异化策略。必要时,适当地采用“中国英语”而非“中式英语”对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6.
徐兴茹 《科教文汇》2014,(10):129-129,142
德莱顿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提出了“诗歌翻译三分法”。本文结合杜甫《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来运用“三分法”,并赏析《月夜》三个版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意象的翻译谈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丽萍 《内江科技》2006,27(7):78-79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等值翻译理论一直颇有争议,但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翻译中的完全等值只是一种理想。作为各民族典型的文化特征,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失落与扭曲更好地论证了等值翻译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张玉芬 《科教文汇》2009,(19):256-256
诗歌翻译是翻译领域中比较困难的部分,在翻译时要注意对翻译标准“三美”的把握,要做对三者的整体表现。并且在翻译诗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原作要仔细研究,因此对译者有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现如今,《楚辞》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在国际汉学或翻译界,它也一直是研究探讨的热点。本文认为,《楚辞》的文化翻译应在弗米尔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不囿于归化、异化之争,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第一目的。文章使用对比研究方法,结合翻译目的论,对《楚辞·九歌·河伯》中文化负载词"文鱼"的翻译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旨在对原语文化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准确有效地进行文化翻译和文化传递,也意在说明文化翻译目的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福州)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他积极倡导西学启蒙教育,是近代我国系统引入西方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的“第一人”。他翻译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与天交胜”,启蒙和教育了一代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