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怎样鉴别NO_2和Br_2蒸气”是一道具有思考性的习题。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将这道习题安插在本章结束时用“实验一讨论法”讲解,效果较好。现将教学过程简介如下: 教师展示NO_2、Br_2蒸气各一瓶,问学生如何鉴别。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氮和溴蒸气都是红棕色的气体,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通溴蒸气,溴可把碘化钾里碘置换出来,生成的碘单质遇淀粉变成蓝色。 2KI+Br_2=2KBr+I_2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遇二氧化氮气体,同样也会发生反应。 NO_2+2KI+H_20=N0↑+I_2+2KOH这是由于二氧化氮具有氧化性,可把碘化钾里的碘离子氧化成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也变成蓝色。因此,无法用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来鉴别这二种气体。  相似文献   

3.
正方体的截面可以是什么形状的多边形?不可能是哪些形状的多边形?这是一个需要充分想像力才能回答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都能够或多或少地给出一些答案。在这里肯定性的回答往往比否定性的回答要容易些,如截面可以是梯形是比较容易想到的,但截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就不容易想像出来。当然也有一些肯定性的答案正好与否定性的答案等价,如“截面是三角形时,这个三角形必为锐角三角形”,这与“截面不能是直角三角形,也不能是钝角三角形”等价。回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学生的直觉的空间想像力,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特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A)(以下简称“课本”)第80页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一天中,火车有3班,汽车有2班,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图1给出的答案是:“共有3 2=5种不同的走法·”并由此引出了分类计数原理·这是很正确的·因为“从甲地到乙地的走法”是指“一个人从甲地到乙地的走法”·“一些人乘火车1,另一些人乘汽车1”不能算作第6种走法·课本第83页习题10·1的第4题是———“如图2,一条电路从A处到B处接通时,可以有多少条不同的线路?”文[1]认…  相似文献   

5.
氨的氧化演示实验,多数学校因缺少铂丝而不能做。本实验改用Cr_2O_3作催化剂,在三分钟内可完成此实验,并能明显观察到以下现象:氨氧化放出的热量使催化剂保持红热状态;有红棕色的NO_2生成。一、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6.
智力星球     
(1)答案:是“也”字。“也”加上三点水是“池”,可以养荷花了;加上“土”字旁是“地”可以种庄稼;加上立人旁就是“他“字;加上“马”字旁就可以奔“驰”了! (2)答案:拆开来是“二”“人”,合在一起又比“天”字还高出一块儿,这是“夫”字。 急转弯山洞 为什么回到手里? 答案:笔直地向空中扔。  相似文献   

7.
对《化学教学》92年第6期刊登的“常温下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能氧化甲苯(二甲苯)吗?”一文中的“高锰酸钾氧化甲苯(二甲苯)”的实验提出不同意见。说:由于该文章得出“常温下,高锰酸钾酸性稀溶液是不能氧化甲苯,二甲苯的,高锰酸钾酸性稀溶液的退色现象是由于二甲苯中的杂  相似文献   

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增强学生实验的探索性。老师在探索过程中应起“引导探索”的主导作用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实验的一次尝试。中学教师在教现行高二化学课本第三章《铁》时通常会强调Fe3+的强氧化性 ,联系以往知识———I-有强还原性 ,显然Fe3+与I- 不能共存 ,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 +与I2 ,那么氧化性弱于Fe3+的Cu2 +能否与I- 共存 ?若不能 ,反应产物是否类似于Fe3+与I- 的反应产物呢 ?笔者就此设计一实验引导学生探索这个问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从表面上看Ag~ 离子氧化能力应比Ag(NH_3)_(2~ )离子强,因为E_(Ag~o) /Ag=0.799(V),而=0.373(V)。但实际上硝酸银溶液不能直接被醛还原产生“银镜”,而必须被氨络合以后才能反应。 AgNO_3水溶液由于水解原因呈弱酸性,pH值约5左右。Ag~ 离子和NO_(3~-)离子均有较强的氧化性,根据它们在酸性溶液中标准电极电势的大小,不难判断NO_(3~-)离子比Ag~ 离子氧化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开心驿站     
最后一问老师说:“快要考试了,试卷已经交到印刷工人手里。你们要好好复习功课,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学生:“请问那位印刷工人住在哪里?”也不知道老师:“克劳德。昨天考试时你抄莫德的答案了,是不是?”克劳德:“是的,可你是怎么发现的呢?”老师:“莫德第10题答案是‘我不知道’,而你的答案是‘我也不知  相似文献   

11.
拜读吴晓霞老师在《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1-2期上发表的《“数学”与“公安”》一文后,对作者善于思考、勤于钻研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十分敬佩。但笔者在收获的同时,有几点疑惑想与吴老师及各位同仁共同切磋,望大家指点。1.答案真的唯一吗?2.“买两条皮带”这种思路不能“破案”吗?3.不从个位数6入手,还能“破案”吗?要想弄明白这些问题,一切还得从原文说起。  相似文献   

12.
在高二氮气一节课文中出现了NO_2溶于水后生成HNO_3并放出NO的反应。这一反应是学生不易接受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增补了“NO的氧化和NO_2的溶解”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NO_2溶于水时,不同于SO_3等酸性氧化物溶于水时,只生成对应的酸,它在生成硝酸的同时,还要放出NO气体。这个实验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在硝酸的工业制法中,常在吸收反应过程中补充一些空气的道理。现在就把补充实验的装置、原理及操作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三氯化铁是重要的卤化物,它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然而有的中学则缺少此试剂,使部分实验不能完成。我结合书中知识利用中学常见的试剂(盐酸、硝酸)及废铁屑(或角铁),设计了制取三氯化铁的简易方法,同时也使废物重新被利用。 一、原理 废铁屑(或角铁)与盐酸发生如下反应: Fe 2HCl=FeCl_2 H_2↑ 生成的氯化亚铁与热的稀硝酸反应生成三氯化铁。 Fe~(2 ) 2H~ NO_3=Fe~(3 ) NO_2↑ H_2O 若反应后的溶液为红棕色,则可以认为Fe~(2 )被氧化为Fe~(3 )。 二、操作  相似文献   

14.
“这次考试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向场外的观众求助。也可以要求我降低考试难度,还可以让电脑去掉一个错误答案。”这是“开心辞典”栏目的一个广告词,无心者听了都会一笑了之.它只是个广告,有意者难道不能从中悟出一点什么吗?难道综艺节目趣味多多的考试方式不能为学校考试借鉴点什么吗?难道学校考试都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才能名正言顺吗?那么学生的感受谁来负责?这是我每看一期“开心辞典”都会产生的思索和无奈。  相似文献   

15.
“这次考试你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向场外的观众求助,也可以要求我降低考试难度,还可以让电脑去掉一个错误答案”。这是“开心辞典”栏目的一个广告词,无心者听了都会一笑了之,它只是个广告,有意者难道不能从中悟出一点什么吗?难道综艺节目趣味多多的考试方式不能为学校考试借  相似文献   

16.
硝酸是一种氧化性酸,其氧化能力与自身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与同一金属反应时,酸愈稀,则被还原的程度愈大,一般地说,浓硝酸总是被还原为 NO_2,稀硝酸通常被还原为 NO 和氧化态为 2价以下的产物。Cu 4HNO_3(浓)=Cu(NO_3)2 2NO_2↑ 2H_2O3Cu 8HNO_3(稀)=3Cu(NO_3)_2 2NO↑ 4H_2O然而,在中学教学中,学生对“浓硝酸被还原的程度小,而稀硝酸被还原的程度大”往往很难理解,并且容易  相似文献   

17.
2003年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74页的复习题,要我们判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在动物细胞内氧化分解后,最终形成的物质都是二氧化碳和水”这句话的正错。以前教参的答案是(√),而现在教参的答案是(×)。我认为,现在的判断是正确的。为什么呢?这得先从生物氧化开始分析。  相似文献   

18.
1 变“演示实验”的表演式为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传统的“演示实验”是以教师演示和讲解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即表演式。它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开拓向上的创新精神。因此,笔者抓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将表演式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根据实验内容提出能激发创新兴趣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再把各组不同实验归类比较,筛选出科学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创新兴趣。   在做铁丝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把全班分成8个实验组,并提出两个问题:“①纸在空气、氧气中均能燃烧,铁丝能吗?②燃烧一定能产生火焰吗?”这一问,如同“一石激起千重浪”,各组纷纷探究:有的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铺了砂和水,有的始终没有放砂和水;有的把铁丝绕成螺旋状,有的把铁丝弄成直线;有的在空气中加热铁丝,(只见铁丝发红,不见铁丝燃烧)有的在氧气中用火柴引燃铁丝……。场面十分火爆,操作不尽相同,答案也多种多样:有的认为铁丝在空气、氧气中不能燃烧;有的认为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有的认为铁丝燃烧能产生红色的火焰;有的认为铁丝燃烧不能产生火焰。然后,笔者把各组的实验情况与答案分类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分析各组实验操作方法的优劣,答案的正误,终于得出最佳操作过程和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9.
“化学教学”1982年第一期刊登了“二氧化氮溶于水实验”的建议。看后提出如下意见:为证实NO_2和水反应放出1摩尔NO,我使用浓硝酸与铜反应,当大量产生红棕色NO_2气体时,用带塞导管将NO_2导入容量为20毫升的试管中,收集满后,立即将试管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里,此时可以清楚观察到NO_2溶于水,水位逐渐上升,红棕色逐渐消去。当水位到  相似文献   

20.
在化学中,有些反应粗看上去,似乎有矛盾,但如果从反应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就会发现它们并不矛盾。现举三组反应分析如下:一、有关溴的两个反应Br_2+2KI=2KBr+I_2……①Br_2+2HClO_3=2HBrO_3+Cl_2……②从上述两个反应式中,我们看到 Br_2能从碘化物溶液中置换出 I_2,又能从氯酸中“置换”出 Cl_2,似乎是 Br_2的非金属性既大于 I_2又大于 Cl_2,与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在①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